毛主席的亲戚有很多,建国后他们经常到北京看望主席,主席对这些亲戚也非常热情,经常和他们聊家常。

其中有一位性格很耿直的堂弟是主席比较喜欢的,因为他说话直,做人真诚,对主席有着很朴素的宗族感情,所以主席和他也比较亲近。

但这位堂弟曾经多次想去北京看望主席,在那个去哪里都要介绍信的年代,这位堂弟却多次无法成行。

主席对这位堂弟的照顾是很周到的,主席考虑到他的身体,自己繁忙的工作,以及人民如何看待主席对亲戚的态度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这些考虑让主席对待自己的亲戚有点谨慎,而这些是这位堂弟无从知晓的,他只是觉得主席已经忘了自己,对自己疏远了。

人世间的感情就是这样,有时不知不觉间嫌隙就产生了,后来他们见面时相互说了自己的想法,这让主席和堂弟都打消了自己的顾虑,堂兄弟之间朴素的情感一时成了两位老人心头最为珍贵的温暖。

为什么20年间主席会6次拒绝堂弟来看望他呢?主席为什么会让堂弟觉得不再关心自己了?最终主席和堂弟又是如何重逢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在韶山有很多毛主席的堂兄堂弟,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好多都跑到北京看望主席,毕竟自己族中出了个伟人,心中的自豪和骄傲是难以抑制的。

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嵘此时也对三哥非常想念,毛泽嵘在革命初期跟随过主席,后来北伐革命失败之后,蒋政府逮捕革命者,所以他就逃回韶山继续做农民。

此后的几十年他和主席没有更多的交集,只是知道主席还在干革命,至于主席到底在哪里干革命,具体情况如何,他就不得而知了,毕竟一个湘西的农民对世界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此时得知新中国成立了,而自己的三哥就是主席,毛泽嵘心中涌起了很多回忆,他想起了多年前和主席的情谊,更加想起了自己早年和主席之间的堂兄弟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因为太想念主席了,毛泽嵘很想尽快到北京见一见自己的三哥。他听闻村里有些堂兄弟已经上路找主席去了,因此更难耐心中的想法。

因为当时国家的铁路和经济状况都不好,因此毛泽嵘想了个办法,写信给主席,让他知道自己想去看望的心情,然后再去北京看望主席。

因为毛泽嵘自己是不识字的,他就请村里的人替他写信,信中主要表达了毛泽嵘对三哥的想念,以及对主席近况的慰问等等。

此时的毛泽嵘心中很忐忑,他并不确定主席是否还记得自己,毕竟自己和主席的交集是很早之前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这份信是1950年寄出的,到了1952年,毛泽嵘一天忙完农活回到家,正坐着抽烟袋,邻居跑过来说是有信到。

已经过去多年,毛泽嵘心里还犯嘀咕,谁会给我写信,我大字不识几个。后来妻子说是毛主席的信,一时间两年前寄信的回忆涌上心头,他立刻去取回了信。

信中说:嵘泽贤弟,你写的那么多次信,我都收到,今年你还是不要来北京了,诸多不便,明年再说。

毛泽嵘虽然不知道主席究竟忙着什么事,可堂堂一个国家的主席,怎么能不忙呢?

主席说的话在理,因此毛泽嵘暂时放下了去北京看望主席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右)

第二年,自己的堂弟毛宇居收到了主席从北京写的信,其中很次谈到毛泽嵘,因此毛宇居就将信交给毛泽嵘,其中说到:毛泽嵘多次提出要来北京看望,暂时难以安排,后续有空会安排的。

除了写信慰问毛泽嵘外,毛主席还寄了200元给毛泽嵘补贴家用,当时的200元可不少了。

毛泽嵘看到主席多次在信中谈到自己,心情开朗了不少,感觉主席还是很念旧情,对自己很关心。

虽然心情好了,可想去北京看主席的想法却一直没有打消,他想着自己和主席从小一起玩,多年不见很想看看他现在的样子,于是越发地想去北京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和毛宇居

此后他又写了几封信给主席,还寄了很多韶山的土特产给主席,在心中殷切地谈起自己和主席的感情,希望能够尽早和主席叙叙旧。

后来主席给毛泽嵘回了信,信中说:泽嵘的土产已经收到了,我听闻你眼睛一直有病,来北京看望我实在太远了,没人照顾你很不便,你如果有困难可以提出,我会想办法解决,暂时先别来北京了。

收到信后的毛泽嵘心情又低落了,自己十分关心主席,想要到北京看望一番,怎么屡次推脱呢?

毛泽嵘又以为主席对自己是疏远的,其实主席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担心毛泽嵘身体不便,长途旅行可能会出问题,只是单纯的考虑周全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韶山

从1949年到1953年,毛泽嵘先后写了6封信给主席,其中大部分是对主席的挂念,在信的最后都写上了希望尽早来北京看望主席的话,可主席每次都拒绝了,其中的考虑是毛泽嵘难以想象的,但是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因此疏远。

时间很快来到1953年,这一年抗美援朝打完了,国家逐渐进入较为平稳的时期,因此主席给家乡的父老写了很多信,表示可以来看望自己了。

主席写了信给韶山的亲戚,在信中提到:可以带几个人来看看,人数不要太多,其中毛泽嵘是我五弟,多次表示要来京看我,记得带上他,其他人不要来。

收到这封信毛泽嵘心里的石头算是放下了,他确定主席是非常记挂他的,因此一行人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美援朝

毛泽嵘和主席的感情一直不错,不管是小时候作为堂兄弟的情谊,还是后来一起干革命时期,就算到了新中国时期,主席还是时时谈到这位很亲近的堂弟。

1953年,毛泽嵘来到北京,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三哥,心中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兴奋,当晚就和主席一直聊。从旧时代的艰难生活,到解放后农村的生存状态,一直聊到后半夜两人才分开。

两个兄弟在几十年前一别,再次相聚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其中的沧桑和感慨总是很多的。

毛主席对毛泽嵘有着一个兄长一般的关怀,而对于毛泽嵘而言,因为主席自身的威严和亲和,毛泽嵘对主席又是敬佩又是恭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

在结束探望之前,毛主席和毛泽嵘一起去了颐和园游玩,在游玩过程中毛泽嵘注意到主席对农村的建设情况非常感兴趣。

主席向毛泽嵘问了很多农民和农村的发展现状,尤其是温饱情况,一行人中有些比较机灵,就对主席说:农村的农民大多吃得饱,只是少部分人有挨饿的情况。

主席是什么人,一听就知道有夸大,他的语气一下子严厉的起来,板着脸说到:“实事求是,不要打马虎眼。”一行人听后立刻沉默了,谁都不敢接话茬。

后来,他们逛到山顶,毛主席对毛泽嵘说:“你说说看,农村的情况。”

毛泽嵘本就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说了实话:“农村确实比以前好了不少,但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是要挨饿,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毛泽嵘

主席听后脸色有些不愉快,但毕竟听到了真话,而毛泽嵘依旧和主席谈着,他嘴里一直叫主席“三哥”,叫得很亲切,之后的气氛又回到愉快和轻松之中。

这次探望后,毛泽嵘对主席的误解全部都打消了,他心里坚定地觉得主席是非常关心他的,他们的情谊并没有因为多年的分别而疏远。

事实上,主席请亲戚来北京看望,一方面是叙旧情,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和乡亲的交流,了解更多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情况。

主席听到毛泽嵘的话后,心情一直不好,他又问毛泽嵘:“农民的温饱问题是否已经基本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人民群众

毛泽嵘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就直接和主席说“有时候收成好就比较好,有时候差一点就免不了挨饿,大部分时候是半饥半饱的。”

之后主席和毛泽嵘还谈到了退伍军人的就业情况,农村的教育问题等等,因为毛泽嵘说话直,反倒将很多问题的本质说得很准确,这种朴素的表达让主席感到很舒服,因此他们一直走,一直聊,一直到夜深。

后来主席对毛泽嵘说:“你回去后要多给我写信,我喜欢和你说话,你说话直,不拐弯,和你一起说话不费劲,还能了解很多实际情况,这些都很好。”

毛泽嵘感到主席不仅是个亲切的兄长,还是一个愿意和穷老百姓站在一起的人,因此很爽快地答应了和主席经常通信的提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群众

主席还说:“你的身体一直不好,尤其是眼睛还常年患有疾病,我担心你一个人万里迢迢地来北京不安全。以后你要来就和我商量,我看机会成熟了就来,不成熟就不要来。”

毛泽嵘此时才知道主席考虑得周到,他心想:“原来是担心我的身体啊。”他为自己的误解感到非常难过。

在北京住了几个星期,毛泽嵘表示应该回老家了,家里的田地也差不多要有人去耕种了。

主席送了很多东西给堂弟,有一件大衣,一个很大的收纳箱,一个手电筒,另外还给了毛泽嵘300块钱补贴家用。

毛泽嵘终于完成了自己很多年的愿望,看到和自己一起玩到大的堂兄如今是一个伟大民族的领袖,而且还如此地平易近人,毛泽嵘感到非常自豪和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

时间来到1959年,这一年毛主席回了趟老家韶山,在韶山的日子里,主席和很多亲戚都见了面,并在回去的第三天请家乡的堂兄弟一起吃饭。

宴席中有很多是烈士的家属和早起参加过革命的人,宴席的氛围很好,大家畅谈这几年的日子越过越好,主席的兴致也很高,大家在其乐融融中度过了美好的几天。

主席这次宴会邀请了很多人,但是其中没有毛泽嵘,主席的工作非常繁忙,呆了几天就走了。

此时毛泽嵘心里再次有些怀疑,是不是这几年的信说了一些不好的话,他知道自己说话比较直,怕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让主席有些不高兴,他仔细的回想着,怎么也想不出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韶山

毛泽嵘几天后从杨林村找到韶山的亲戚,专门问了一下,当时正好韶山的村主任在场,他对毛泽嵘说:“泽嵘啊,你想得太多了,主席回来就几天,你家又在杨林村,来回一趟就几天了,怎么来得及叫你呢?”

得到这样的回复毛泽嵘才平息了这几天的疑虑。

1972年,年纪已经79岁的毛主席身体已经相当衰弱了,主席不仅难以主持当时的很多工作,还一度病倒在床上。

躺在病床上的主席,暂时忘记了国家的诸多事宜,唯独对家乡的乡亲有很多挂念,他经常说道:“有好几年了,家乡的亲戚怎么都不来看我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最后,1972年毛泽嵘来北京看望主席,两个兄弟多年未见,再见时眼里都含着眼泪。毛泽嵘一改以前的叫法,不再喊“主席”,而是亲切地喊着“三哥”。

主席颇带埋怨的口吻说道:“泽嵘啊,这么多年了,怎么都不来看我了呢,以前你们可是经常来找我的呀。”

毛泽嵘握着主席的手,说道:“三哥,我们都很想来,但是怕影响你工作呀。”

主席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好像有些不高兴,他缓缓地说道:“连我都不来看一下?”语气中带着很多责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韶山

主席和父老乡亲的感情一直很好,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回到韶山和家乡的父老叙旧。

但是,主席的工作非常繁忙,回一趟老家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当时国家又不富裕,因此到了后期主席就减少回家乡的次数。

家乡的乡亲对主席的顾虑很理解,一开始有很多乡亲都想着去北京看看主席,后来也逐渐不去了。

主席对乡亲们的感情真挚而朴实,在晚年十分想念乡亲们,尤其是毛泽嵘这位和主席有着独特情感的堂弟。

还好毛泽嵘对主席十分关心,在主席心情低落的时候,送上了来自宗亲和亲情的关怀,让主席在晚年有了一些生活上的喜悦,在主席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毛泽嵘一直陪在主席身边,这也是主席最后的慰藉了。

[1]刘勇先.毛主席亲笔信背后的故事.[J]东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