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建军

1976年,16岁的他在凉山战役中锋芒毕露,成为了最年轻的一等功勋章获得者。

然而退伍后,这位战斗功臣的人生却历经坎坷,两度下岗、发妻携女离开、创业不顺……但他却始终没有向组织求助,宁肯在集市摆摊维持自己和脑瘫儿子的生计。

此人究竟何许人也,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他,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等功臣 返乡进厂

1972年2月,16岁的于建军跟随着队伍来到中越边境作战。他刚入伍满四个月,仅接受过一些基础的军事训练,是个不折不扣的新兵。来到这里之前,于建军原以为自己要过些时日才能被派到前线,但变幻动荡的战争局势,没多久就将他推上了战火纷飞的战场。

在起起落落的枪药弹炮间,于建军见证了无数战友的牺牲。看着战友们怀着不甘的目光直挺挺的倒在血泊里,于建军悲痛又愤怒,将情绪都转化为了射向敌人的子弹。那一天,比自己年长2岁的战友丁茂顺揣着流出的肠子冲向敌人的情景,于建军一辈子也忘不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真正让于建军“一战成名”的则是一场攻坚战,这场战斗中,在先头部队的于建军目睹身旁战友被打中腹部牺牲后,怒发冲冠,当即就扛着机枪和手榴弹,奋不顾身的冲了出去。他先是炸毁了敌人的一处火力点,紧接着又用56式击毙敌人两名,为大部队开辟了进攻道路。

因于建军的这次英勇表现,我军取得了战斗的全面胜利。总政治部对于建军给予了高度赞扬,授予他一等功勋章,自此于建军彻底在部队内有了名望。后来,部队领导举荐于建军去师里的教导队培训,次年于建军返回在河南洛阳的老部队,并加入了英模报告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景模拟

这之后,于建军跟随报告团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宣讲,很多战友都认为他必能提干,可现实却给于建军狠狠地泼了盆冷水。原来,由于政策变动,士兵只有在军事院校里完成学习后,才能有机会提干。而于建军文化程度太低,故而最终未能入选。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于建军并没有气馁,而是回到部队里成为了一名班长。又经过一年的磨练后,于建军总算如愿以偿,获得了去军校深造的机会。结果好不容易等到毕业,于建军原来的单位忽然被撤销。他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于建军的第二次提干也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景模拟

对于才刚成年的于建军来说,这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部队被撤销番号,意味着他今后再也不能和战友们见面,这份一等功的荣誉也全部留给了他。但于建军并不觉得骄傲,因为这份军功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他只是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有何资格去独享军功呢?

第二天,组织上派人来找于建军商谈,和他讨论今后的安置问题。于建军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表态自己会服从组织一切安排。1981年,于建军被安排至老家浚县一家果品加工厂当工人。第二年,他和在一次演讲中认识的女孩秋霞结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变故不断 未曾言弃

起初的一段时间,秋霞一直认为自己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自己的丈夫原先是立过一等功的大英雄,如今即使退役了,也有着极为体面的好工作。他们一同生育了一儿一女,虽然儿子身患脑瘫,但于建军和秋霞感情依旧稳定,直到1988年那场“下岗大潮”的骤然来袭。

突如其来的全国性就业危机,使得很多人在那一年经历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于建军所在的果品加工厂也因行业不景气,宣告停工。这不由得引发了工人们的恐慌,他们不仅失去了铁饭碗,还失去了维系家庭的经济来源。但对于建军来说,他所面临的困难却远不止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景模拟

在这场危机中,于建军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失业群体中的一员,养家的重担一夜间全都落在了在乡下当民办教师的秋霞身上。虽然秋霞有工作,可她的薪水也毕竟有限,不可能永远维持全家四口人的开销。何况他们还有个患重病的儿子,总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于建军本来想着去种地,可他们家没有自己的田,他只能放弃这条路。后来,于建军好不容易找了份拉石头的体力活,每天拉着500斤的势头从山下往撒往山上运。这段路虽然不长,但路途却很陡峭,于建军要费好大力气才能拉完一车,赚得5毛钱的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景模拟

拉石头的工作的确辛苦,但于建军却毫不抱怨。他希望借此来帮秋霞分担压力,没成想这竟引来了对方的嫌弃。要知道,此时的秋霞已经升级为公办学校的教师,如果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英雄丈夫”成了苦力工,那传出去得多没面子呀!

在秋霞看来,于建军的这份工作既挣钱少,又不体面,还不如拿着一等功勋章去找政府安排工作。政府一向最器重国家功臣,一定会给于建军安排个待遇优厚的好工作,届时他们一家也就不必再为吃穿发愁。但对于秋霞的提议,于建军却毫不犹豫的回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等功的荣誉不是于建军自己换来的,而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何况当下的国家正处于下岗危机之中,已经分身乏术,又怎能对他单独“搞特殊”呢?于建军断不肯做这种违背内心原则的事,两人的婚姻也因此出现裂痕。最终,秋霞带着女儿离开,和于建军离婚了。

秋霞走后,于建军和患脑瘫的儿子依旧住在那件破败的土房子里,过着艰难的生活。他何尝不理解秋霞离开的原因,无非是希望自己能有份像样的工作。可若要为此用一等功勋章作为找工作的筹码,于建军实在做不到。可每当儿子哭着喊妈妈,他的心头仍会感到一阵恍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景模拟

于建军所坚守的原则,让他的家庭支离破碎,这样的坚持是否是有意义的?一个又一个寂静的深夜,于建军不止一次的陷入迷茫,反复质问着自己。可是,一想到十年前那些倒在战场上的战友,于建军的眼神瞬间又变得无比坚定,他要靠自己的本事堂堂正正的活下去!

兴许是老天眷顾,1991年,于建军所在的果品加工厂又恢复运转,这使得于建军重新看到了希望。可好景不长,果品厂仅过一年便彻底关门大吉,于建军又二度下岗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紧接着又用积蓄和借来的贷款创办了养猪场,这不由得引来了村里人的议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景模拟

不少村民都知晓于建军的英雄事迹,有的慨叹他时运不济,堂堂大英雄如今却沦落为起早贪黑的猪倌;也有的嘲笑他运气不佳,弄没了老婆还过得如此穷酸。外界的流言蜚语没有影响到于建军,他依旧尽心尽力的打理着养猪场,一边学习养猪知识,一边照料着患病的儿子。

在于建军的精心经营下,养猪场不到一年的功夫便走上正轨,小猪数量从最开始的10只提升到了140余只。然而正逢于建军的养猪场生意红火之际,199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又将他对未来的规划全部打乱。严重下降的猪价,迫使于建军不得不关掉养猪场,以求自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次创业失败后,于建军痛定思痛,将目光又投向了集市。他时常会去附近县镇的集市上卖馒头包子,有时候也会进货卖些小商品。很多认识于建军的人见他摆地摊都觉得不可思议,谁也想不到一个一等功臣会混到这种地步,有人劝于建军去找领导安排工作,但他却说:

“做人要坦荡,军功章要清清白白!我不能做那种麻烦国家的事,再说了,谁规定老兵不能摆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观的人群不免一阵唏嘘,无法理解于建军心中的那份坚持。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于建军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继续专心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地摊。这种自食其力、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快就吸引了一个女孩的注意,她便是于建军的第二任妻子——杜全芬。

不忘初心 拨云见日

杜全芬的出身要比于建军好上许多,她本人在农村合作社上班,收入稳定,家境也十分优渥。杜全芬是个很有见识的姑娘,自从在《解放军报》上了解过于建军的事迹后,总是隔三差五的光顾于建军的小摊,只为多和这位传说中的一等功臣见上一面。

一来二去,于建军和杜全芬也渐渐熟络起来。每当听到于建军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感性的杜全芬总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对于建军的仰慕也不断增加。在她看来,于建军这样有担当、低调坚毅的好男人,不正是自己心中最理想的“灵魂归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建军和家人

而另一边,于建军也对杜全芬抱有好感。她善解人意,能够理解自己的难处,明白他多年来的坚持并非是无用功。1994年,于建军和杜全芬结束了恋爱长跑,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婚后的杜全芬尽心尽力的照顾着患病的继子和公婆,当起了于建军背后的“贤内助”。

后来,于建军筹款3万元承包了一家广告公司。因为经营有方,公司很快就步入正轨,在1997年时便达到了30万的业务量。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于建军,后来又招了十几个下岗军人当员工。而于建军的儿子长大后也组建了自己的三口之家,于建军终于熬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于建军的人生,他经历过一战成名的高光时刻,也曾在深不见底的低谷中徘徊多年。但好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本心让他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收获幸福人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向不慕名利、不忘初心的老兵于建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