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为展现我国自1949年建国十年间取得的建设成就,党中央经商议后作出重大决定,在天安门前修建人民大会堂。

次年9月底,人民大会举行了第一次国宴。来自北京各大饭庄的二百多名厨师和服务员,凭借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出色的技能,圆满完成了这项重大任务。

但令人疑惑的是,自那以后,大会堂的服务员再也没招过北京人。究其原因,局领导给出了四个字:“忍痛割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心合力 建成大会堂

1958年9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已取得重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业已提前完成。值此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指示,要在北京修建钓鱼台国宾馆、工人体育场等“十大建筑”。其中,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

人民大会堂是一座功能性建筑,既是可容纳数万人的大礼堂和宴会厅,也是人大常委办公楼。党中央特别强调,要抓紧完成大会堂的修建工作,以便届时向世界各国的来宾展示我国的国家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紧,任务重,接下这项重任的北京市委不敢怠慢,很快就开始部署工作。1958年9月10日,梁思成、吴良镛、张开济等30多名建筑设计师在收到加急文件后,陆续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经过一番商讨,这些设计师做出了84个平面图和189个立体图。

后来,梁思成等人又基于8个综合方案,将那些图纸整合为一个方案。1958年10月14日,周总理前来审查,在得到总理的批准后,人民大会堂的修建也提上了日程。但在正式动工前,施工单位和设计师们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选址附近的民房和单位的去向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幸,选址内的民众都十分理解政府的决定,拆迁和转移安置工作进行的很顺利。10月28日,施工单位进入选址,开始破土动工。为了完成这项浩大工程,所有人都铆足干劲,努力保证建设过程中出现差错。设计师们也发挥所长,积极为施工单位提供更好的改进意见。

不过,这其中有一点还要特别说明。如今的人民大会堂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但在设计之初,党中央给定的选址面积仅7万平方米。这并不是数据上的失误,而是周总理在和梁思成商议后,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为了更好的促成人民大会的建立,各领域的专家和机关集思广益,提出了三个方案。不同于前两个严格按照7万平方米设计的方案,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所呈交的方案面积多达17万平方米。周总理比较看好最后一个方案,但又拿捏不住,便询问了梁思成的看法。

“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显得不够高大宏伟,尺度比例不好,令人感觉是‘小人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出所料,梁思成的观点和周总理是一致的。最终,他们敲定采用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的方案,尽管仍存在问题,但总归让结构变得合理了。不久后的第二次讨论会上,设计师们又精进了方案,将上层中央大厅的空廊改成小礼堂, 用于演出和观影,可同时容纳100人。

与此同时,原定的大礼堂两侧也增加了8个会议室,替代了之前西南的两段空廊和圆柱。有人就宴会厅的设计提出“两边低、中间高”方案,但周总理并不赞同,表示可将墙顶和顶棚相交处做成“水天一色”。如此既能解决宴会厅顶棚过高的问题,还能优化宴会厅的外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留给建筑单位和设计师们的时间仅有一年,若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需要消耗大家很大的精力。为此,众人都整日绷紧神经,为了赶工甚至顾不得休息。周总理很理解他们的焦虑心理,便提出“一年完成,五年检修”方针,这才缓解了大家的压力。

1959年9月9日,毛主席亲临人民大会堂视察,将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次日,人民大会堂正式交付使用,这支由各界精英组成的建筑大军,用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我国建筑师上的又一成就。

对外开放 不断完善

不过,此时的人民大会堂仍不对普通游客开放,主要作用仍为国家机关的政治办公场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否对外开放人民大会堂再次成为热议焦点。与会的各位领导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成,也有人反对。这时,其中一位高级领导人提出了他的看法。

“人民大会堂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场所,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都是极其重要的。不过,为了密切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我建议在没有重大活动时,将人民大会堂面向各界群众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最终通过了这项提议,1979年1月21日,“首都群众欢庆春节联欢晚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次年7月5日,大会堂东门的警戒护栏撤除,普通游客可进入其中游览拍照。据统计,仅开放的第一年,大会堂累计接待的国内游客总数,就已经高达1亿1千多万人次。

随着人民大会堂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党中央又继续完善其功能。为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领导们立下了“五年内实现行政经费自给自足”的目标。很快,人民大会堂开始施行部分企业化管理,又开辟了餐饮业这个新领域,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就餐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人民大会堂的部分厅堂也开通了对外租借的服务。1991年,人民大会的营业收入额创下2亿人民币新高,领导们趁势而上,成立了“人民大会堂综合服务开发中心”。这标志着人民大会堂全面公司化,而作为中央直属单位的它,对人员的筛选上也颇为严苛。

严筛人选 为何不用北京人?

人民大会堂的服务组编制约三百余人,每四年轮换一次。这些人来自于全国各地,都是在达到相应条件后,才被予以录用的。服务于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必须相貌端正,男性身高要在1米75至1米80之间,女性则要在1米65至1米70之间。此外,他们还必须经过政审。

不难看出,人民大会堂在服务员的筛选方面十分严苛。而即使能在数万人中脱颖而出,被选中的人也并不能因此松懈。他们要事先经过异常严酷的培训,掌握全部技能后才能真正走上岗位。曾在人民大会堂当过服务员的侯桂珍,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大会堂服务员的培训,第一项便是叠餐布。餐布的样式很多,有荷叶型、孔雀开屏型等等。第二项是托砖头,新人要用传菜的托盘举着报纸包裹的砖头,反复练习走线和站姿。可以说,它的技术难度比一般的五星级酒店还要高。”

不过,虽然培训的过程困难重重,但入选的每个人都十分努力,为自己能够进入人民大会堂工作而感到荣幸。培训结束后,他们一般都会被分配到所在省份的省厅服务,但唯有北京除外。北京从来没进行过服务员选拔,这又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会有人下意识的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地域歧视的体现。但实际上,领导们之所以不录用北京本地人,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北京人离家近,不必非得等到逢年过节再和亲人团圆。虽然这是好事,但免不了会有别有用心之人泄露国家机密,对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诚如文章开头的那位领导所言,此举一是为了照顾外地服务员的情绪,二则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表面虽毫无行动,但背地里却仍在想方设法的套取我国机密。因此,为了整体大局,领导们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十年来,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们始终践行着“万无一失”的企业文化。当大会堂召开会议时,分布于大会堂各处的服务员随时待命,为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他们会及时为宾客指明卫生间的位置,如果碰上年长而行动不便的代表,他们还会主动上前搀扶,提供帮助。

据说每次会议前,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都会将桌子上的便签、铅笔等物摆成一条直线,椅子的位置和距离也要保持一致。为防止疏漏,他们会用一根细绳来进行检验,正是因为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使得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家的最高标准,成为我国服务业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