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7日,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无数热血军人毅然决然走上了那条可能再也无法回头的报国之路。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在硝烟弥漫、炮弹横飞的战场上,有一个稚嫩的身影显得格外顽强。

他就是年仅16岁的于建军,亲眼目睹身边的队友接二连三的倒下,他化悲愤为力量一举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后于建军因贡献突出被授予了一等功勋,并在此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可谁承想人到中年后,曾经的“一等功臣”于建军居然先后下岗两次,甚至要靠在街边摆摊来谋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让国家的“一等功臣”落入如此窘境呢?

支持于建军的老铁们可以在弹幕打上“支持”,向甘于平凡的一等功臣致敬!

战场英勇立功勋,下岗生活陷困境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凝结了太多珍贵的情感,让你可以将一整年的郁闷和不快都挥散而去。可1993年的春节对37岁的于建军来说却不太友好,他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挤在工厂废旧的员工宿舍里,一盏孤灯隔着窗映出父子俩略显孤单的身影。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到有些唏嘘,他们的家人都去哪了?他们为何不在家里享受团圆,却要在破旧的员工宿舍里挨饿受冻呢?这一切还要从于建军那段“失败”的婚姻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建军是河南浚县人,打小他的心中就有一个从军报国的梦想,而且这个梦想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这也使得他早早就进入了军营,那里的一切让他感觉都异常亲切,似乎他骨子里天生就流淌着军人的基因。

1972年2月,在越南方面多次挑衅且警告无果的情况下,我国对越南开展了全面自卫反击战。年仅16岁的于建军也应召随部队入越作战,这种经历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压力重重,可是他却没有丝毫畏惧。

战争自然难免牺牲,在战场上看着身边的队友接二连三倒下,于建军的内心充满了难言的悲伤。但他暂时将悲伤强压心底,化悲愤为力量一举夺下了敌方的阵地。最终这场战争也以我国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表现英勇的于建军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殊荣——一等功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国后于建军理所当然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特别是在他的家乡洛阳,老百姓们更是都为他感到骄傲。他的表现不仅仅赢得了人民的好感,更是引来了军中一些高层领导的青睐,随后他便被选入了当年的英雄模范团。

模范团的作用自然是要在全国树立起英雄典范,所以于建军随团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巡演,所到之处无不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巡演结束后,有几所军校向于建军抛出了橄榄枝,但他还是坚持初心选择留在了部队。

于建军的这一选择让他注定要多走不少“弯路”,但同时也让他收获了人生中第一段爱情。1979年5月,于建军来到了浚县一所民办小学开展教学活动,孩子们都对他这个英雄钦佩不已,纷纷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述当年的英勇事迹。而除了这些孩子,还有一个女教师的目光也始终没有从于建军身上离开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女教师名叫秋霞,她早就听说了于建军的英雄事迹,如今见到真人更是忍不住心生爱慕。活动结束后,秋霞主动和于建军攀谈起来,两人就这样产生了联系。此后的那段时间,秋霞一直在不断创造机会和于建军接触,渐渐地于建军也对她充满了好感。

俗话说得好:“女追男,隔层纱”,很快两个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这对“俊男靓女”的组合感情迅速升温。1981年秋天,于建军服役期满。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部队,而是为了爱情复员回了老家浚县,两人也就此结束了分居两地的生活。

有了良好的感情铺垫后,于建军次年就和秋霞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新婚燕尔的生活固然甜蜜,秋霞对自己的丈夫更是满意不已,特别是在于建军得到县里的工作任命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于建军被安排在了县里的一家罐头加工厂当工人,在当时这可是个十分体面的工作。虽然因为工作原因夫妻俩平时还得过着分居生活,但秋霞对此没有任何意见,反倒是经常安慰丈夫专心工作。

体面地工作、知性温柔的妻子,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于建军应该称得上是“人生赢家”了。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所经历的幸福完全是建立在他“一等功臣”这个身份上的假象。一旦脱离了这份荣耀,所有幸福都将荡然无存。

1987年,全国许多地方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迷,浚县自然也不例外。于建军所在的罐头加工厂也受到了波及,厂里接到的订单是越来越少,裁员已然成了无法避免的一件事。当时于建军已经做到了办公室主任,按理说他是不用担心的,可后来罐头加工厂直接负债倒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瞬间所有工人都失业了,这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个沉重的打击,而这个打击对于建军来说显然要更为巨大。因为于建军家里没有土地,他的妻子秋霞又是收入微薄的民办小学教师,这次失业直接让家庭失去了可靠的经济来源。

如果家中仅有于建军和妻子二人的话,他们的生活也还勉强能够维持,可5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总不能跟着他们一起挨饿。下岗后于建军回到了老家,一家四口终于可以团聚了,可谁也高兴不起来。

坚守原则失婚姻,与儿子相依为命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如何将生活维持下去成了于建军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为此愁得整晚都睡不好觉。可反观他的妻子秋霞似乎对此并不担忧,每天依然乐呵呵的,哪怕一家人住着简陋的土坯房、吃着清汤寡水的饭菜。

起初于建军还以为是妻子宽容大度,他为此心中越发愧疚起来,可有天夜里妻子的一番话直接让他失望透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不是国家的一等功臣嘛!让县里领导再帮你安排一份工作肯定不是什么难事,你这两天去县里跑一趟呗!”

于建军从来就不是个贪图名利之人,更不会拿他的荣誉来邀功,不然当初他也不会选择离开部队了。可妻子秋霞却不这样想,她觉得有功之人就该受到国家的照顾,更何况还是像她丈夫这样的大英雄。

夫妻俩的价值观在这件事上产生了难以调解的冲突,他们互相都不理解对方的想法,原本幸福美满的婚姻也由此产生了细微的裂痕。于建军自然不会去县里找领导,但他也深知生活的压力巨大,所以他很快就在附近的工地上找了一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地上的工作自然没有轻松二字可言,于建军每天的任务就是一遍遍地往高处运石料。每车石料都重达数百斤,全靠他用肩膀拉着往上去,而这样重复一次也不过只有几毛钱。为了让家人的生活好过一点,于建军每天都要比别人多拉几车,这使得他的肩膀几乎每天都血肉模糊。

曾经的“一等功臣”如今沦落到在工地当苦力,这幅场景恐怕所有人看到都要忍不住嘀咕几句,有不值当然也有奚落。可只有于建军心里清楚,他这么做完全是图一个心安理得。他靠自己的力气赚钱,这份工作虽然痛苦劳累,但他无愧于任何人。

可妻子秋霞就不这么看了,她根本就看不得丈夫从事这样“低人一等”的工作,更何况她的丈夫还是国家的“一等功臣”。现实与她的想象产生了鲜明的落差,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于是她再三规劝丈夫去县里找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建军依然没有答应,秋霞的内心充满了绝望,而这种绝望感在她正式转为公办教师后显得更加沉重了。她打心眼里瞧不上丈夫如今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有几分鄙夷,随之而来的便是激烈的争吵。

有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秋霞又强烈要求于建军去县里找关系,甚至拿出了“离婚”作为要挟。于建军依然不为所动,原本两人婚姻上那道细微的裂痕也就此破碎,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走到了终点。

离婚后秋霞带走了女儿,只留下智力发育不健全的儿子和于建军相依为命。他无法劝自己妥协,所以并未对妻子做任何挽留,只是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抱着熟睡的儿子流下几滴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候于建军也会这样问自己,他这样的坚持真的有意义吗?他曾经立下的功勋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记得呢?每当这时他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当年战场上的一幕幕,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他们付出生命又是为了什么呢?

想来想去于建军终于想通了,有些坚持从来都不是为了要一个结果,而是为了心中永恒的信仰。他们可以在战场上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又怎会主动去给国家和人民添麻烦呢?

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他不主动寻求政府的帮助;作为一个丈夫,他不强求妻子留下来同他一起吃苦。

可当于建军的身份变成父亲的时候,他知道必须扛起责任给儿子一个安稳的生活。在工地出苦力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建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拿出家中的所有积蓄干起了家猪养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猪对于于建军来说是个陌生无比的行业,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此外他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可想而知于建军当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更何况周围还时不时传出一些关于他的流言蜚语,所有人都对他的选择感到不解。

按照常人的看法,国家的一等功臣就该给安排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更是理所应当。可于建军心里却全然不在意,一心扑在了养猪这件事上,结果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把养猪场的规模翻了一番。

但好景不长,市场上的生猪价格出现了严重的下跌,这让于建军不得不卖掉所有猪及时止损。养猪场关闭之后,于建军又做起了卖馒头的生意。因为他做的馒头又好看又好吃,很快便在十里八乡打响了名头,甚至有很多人不惜跑上几十里路也要来尝尝他的馒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后重获爱情,守得云开见月明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于建军和儿子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不久之后县里也传来了好消息。当初因负债倒闭的罐头加工厂又重新开业了,相比之前规模又扩大了不少,县里的领导希望于建军能回去继续当办公室主任。

于建军自然没有拒绝领导的安排,生活兜兜转转一圈似乎又回到了过去,只是曾经那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复存在了。不过短暂的悲伤之后于建军也就释然了,他给不了秋霞想要的生活,分开也许对彼此都是一种善待。

可就在于建军以为能摆脱压力好好带儿子过几天安稳日子的时候,意外再次降临了——罐头加工厂再次因破产倒闭。当时正值1993年春节期间,原本于建军能带着儿子度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但现实却再次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灰意冷的于建军带着儿子回了老家,可家中的老屋因为年久失修早就没法住人了,他只得带着儿子暂时借住在厂里的宿舍。这个春节显得异常冷清,宿舍里昏暗的孤灯映衬出父子俩单薄的身影。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长也是最热闹的假期,但这是对那些阖家团圆的人来说的,于建军满脑子里想的只有如何赚钱养活儿子。想来想去于建军决定去县里的市集摆摊,他低价进了一批小玩具,找了个人多的地方随即便吆喝叫卖起来。

集市上很多人都认出了这位“一等功臣”,一时间议论声四起,甚至还有人当着于建军的面指指点点。这番场景不禁让于建军回想起刚打完胜仗那会儿,周围的人群同样是对他指指点点,不过那时人们的口中满是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于建军早已经历了生活的百般磨炼,他对此一笑置之,依然在卖力为摊上的玩具吆喝。也许没有人理解于建军的初衷,但他做人讲究一个“问心无愧”,而这种极其纯洁的信念也让他收获了人生的第二段婚姻。

和第一次婚姻不同的是,这个名叫杜全芬的女人不是被他身上“一等功臣”的光环所吸引,而是真切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辛酸与坚持。透过市集上纷扰的人群,杜全芬和于建军四目相对,相遇相惜的美好情感在两人间油然而生。

杜全芬对于建军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疼,后来她主动和于建军攀谈了起来,言语中透露出的关心让于建军感动不已。谈起曾经一段段辛酸的往事,于建军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这次谈话也让两人之间的情感愈发热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于建军正式和杜全芬结为了夫妻,这次他再也不用担心婚姻和原则产生冲突了。婚后于建军的工作同样不太顺利,但是妻子没有丝毫责怪和看不起他的意思,而是选择在背后给他默默地温暖和支持。

有了亲情的陪伴之后,于建军感觉他的斗志又回来了,他下定决心要建立起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1995年,在一个战友的帮助下,于建军筹款5万元承包了县里的一家广告公司。

和曾经的养猪事业一样,广告公司同样是于建军没有涉足过的领域,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可是他没有丝毫胆怯和懈怠,经常抱着相关书籍一看就是一整天,有时候连饭都忘了吃。

而于建军之所以能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工作上,是因为妻子杜全芬主动操持起了家里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她始终视于建军的儿子如己出。家里有这样的贤内助,于建军工作起来压力自然就小了许多,他的广告公司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97年的时候,于建军的广告公司已经能达到年营收十几万元了,这在当时着实是个不小的成绩。但无论公司规模大小,于建军始终坚持诚信经营,永远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他还给公司定了一个雷打不动的铁规矩——不许和客户透露他“一等功臣”的身份。

这个规矩彰显了于建军做人的原则,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不会让自己的军功章掺杂一丝一毫的利益。十年间于建军先后遭遇下岗危机、婚姻危机,原本幸福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但最终他还是收获了事业和美好的爱情。

曾经他因为坚守原则几乎失去了一切,但如今他又因为坚守原则找回了失去的一切,这样纯粹而自强的人实在是让我们心生敬佩。只有像于建军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人民英雄”,才配得上“一等功臣”的荣誉称号,才担得起所有的褒奖与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于建军已然成了人生赢家,事业有成,婚姻美满,还有一个继承他军人梦的女儿。但无论生活条件如何优越,于建军始终严于律己,即便离开了部队他也依然把自己当成一个军人。

我们衷心祝愿“一等功臣”于建军今后的日子越来越好,希望他和家人永远幸福安康,因为他是真真正正的“一等功臣”。

看完了“一等功臣”于建军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