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有对老年夫妻,分别叫张福贵和王秀英。张福贵今年68岁,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双手布满了粗糙的老茧。王秀英今年66岁,身材瘦小,面容慈祥,留着一头花白的短发。他们一辈子勤劳朴实,在这个小村子里安安分分地生活了一辈子。

张福贵脾气直率,说话办事都风风火火的,但对妻子却是百依百顺。王秀英则性格温和,话不多但做事踏踏实实。虽然嘴上不说,但夫妻俩其实是彼此的掌上明珠。

他们所居住的村庄位于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村子四周遍植青翠的柳树,溪水从村边淌过,清脆悦耳。每逢春日,桃花遍野,漫山遍野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张福贵和王秀英所住的房子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养得很好。房前的小院子里种着一棵枝叶茂盛的杏树,每年开花结果都很茂盛。杏花盛开时,院子里洋溢着阵阵清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休后的张福贵和王秀英靠养鸡为生。他们在家附近盖了个简陋的鸡棚,里面养了几百只土鸡,每天辛勤劳作,日子过得还算红火。鸡蛋和肉鸡在附近城镇都很受欢迎,收入虽不算太高,但对于这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已足够温饱了。

谁也没有料到,在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某个城市爆发开来,迅速在全国蔓延。为了控制疫情,各地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道路被封锁,人员流动受限,生产生活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

疫情也波及到了张福贵和王秀英所在的这个小村子。原本热闹的集市变得冷冷清清,鸡蛋和肉鸡的销路几乎被完全切断了。鸡棚里的鸡只无人问津,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长大,却无处可卖。

"啊呀,可怎么办啊?鸡都快养大了,可是卖不出去啊!"张福贵焦急地对妻子说,"要是这样下去,我们的血汗钱可就都白费了!"

王秀英安慰道:"别急别急,疫情终会过去的。我们先把鸡养好,等开市的时候再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疫情持续的时间会这么长。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形势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张福贵和王秀英家里的存款早已所剩无几,生活陷入了困境。

"这可怎么办啊?咱们这把老骨头,哪儿还能重新找一份工作啊?"张福贵着急地对妻子说,"要是再这样下去,咱们就只能饿着了!"

王秀英也焦虑万分,但她强作镇定,安慰丈夫道:"别急别急,只要有一口热气在,就还有活路。咱们好歹在村里也有些朋友,先凑合着过吧。"

夜深人静的时候,张福贵和王秀英都难以入睡。他们辗转反侧,不停回想起年轻时的往事。那时候,他们还年轻力壮,靠着双手在城里学过一门手艺,赚了不少钱。只可惜,后来回到家乡后,这门手艺就被他们渐渐遗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要是好好学下去,现在说不定还有一手好手艺呢!"张福贵悔恨地说。

王秀英也深有同感,但她说:"现在说这些也晚了,不如好好想想,看看还有什么别的法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福贵和王秀英决定重新拾起当年学过的手艺。那是一门制作民间手工艺品的技艺,在当地曾一度相当盛行。

"哎哟,这手艺可真不容易啊!当年为了学好,可是吃了不少苦头呢!"张福贵拿着旧工具,回忆起年轻时的艰辛历程。

王秀英也感叹道:"是啊,可我们现在别无选择,只有重新将它捡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张福贵和王秀英开始了将近20年未曾实践的手工艺之路。起初进展相当缓慢,他们对当年的手艺已经所剩无几。不过通过一点一滴的摸索,他们渐渐重拾了手艺的要领。

"哈哈,好久没做过这个了,感觉就像重新做了一回年轻人!"张福贵高兴地说。

王秀英连连点头,脸上也洋溢着自豪的神情:"是啊,我们的这门手艺可不简单,要是能重新火起来就好了!"

虽然手艺重新捡了起来,但要想靠它谋生,最大的问题就是销路。张福贵和王秀英可没有年轻时那么多人脉了,要想找到销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先是在村里打听,可是村民们对这门手艺都只有模糊的印象,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销售。接着他们又打听到城里,希望能在那里寻找商机,却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传统手艺品也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就在他们渐渐失去希望的时候,一位老熟人为他们指点了一条路。原来在县城有一家老字号手工艺品店,专门销售这一类产品。经过老人引荐,张福贵和王秀英终于与那家店的老板见上了面。

"您老的手艺可真不简单啊,我们店里正缺少这一类的手工艺品呢!"老板看过他们的作品后,连连称赞道。

就这样,一条出路终于为他们展现在眼前了。

从那以后,张福贵和王秀英开始了忙碌的手工艺品生产。他们从清晨干到深夜,全身心地投入到手艺制作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秀英负责加工制作,张福贵则负责与外界联系。他们的手工艺品很快在老字号手工艺品店里受到了欢迎,摆放在店里的货架上一再售罄。

"哎哟,您老这手艺可真是了不得啊,我们店里的手工艺品可从来没有这么畅销过!"老板由衷地赞叹道。

就这样,一向过着清贫生活的张福贵和王秀英,居然在晚年重新创造了一番事业。他们辛勤劳作,手工艺品的销量节节攀升,收入也水涨船高。

很快,他们就在村里盖了一座全新的小房子,比以前的旧房子宽敞舒适多了。院子里也改建一新,铺设了青石板路,种上了盆景花卉,显得十分雅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哈,咱们的日子终于好过来了!要是早些年就这样,说不定现在就是万贯家财了!"张福贵笑呵呵地对妻子说。

王秀英也高兴地说:"是啊,幸亏咱们年轻时学过这门手艺,现在才有这个出路。我们晚年的日子也不用再过得那么苦了。"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张福贵和王秀英的生活也渐渐从温饱不着边走向了小康。可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相反,一个新的愿望在他们心中渐渐升起。

那就是希望将这门悠久的手工艺代代相传,不让它就此失传。毕竟,这门手艺已经伴随着他们的整个人生,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和晚年重振。如果就这样任凭它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那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

"咱们可得找一个学徒,把这门手艺传授下去。"张福贵对妻子说,"不然的话,等咱们走了,它就彻底没人传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秀英深有同感,点点头说:"是啊,可惜当年咱们没有留下子嗣,不然就可以把它一直传下去。"

于是,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这门手艺寻找一个年轻的传人。

机缘巧合之下,张福贵和王秀英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徒弟。

那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孤儿,名叫小明。小明的父母早已去世,他在村里孤孤单单地生活,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有一天,张福贵和王秀英在村口的时候,恰好看到小明在为别人做苦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明个子虽小,但十分勤劳能干,动作麻利,样子十分机警。看到他的样子,张福贵和王秀英不由得动了收徒的心思。

"小明啊,你是不是没人疼?要不要跟我们学一门手艺?"张福贵上前向他问道。

王秀英连忙说:"有什么本事不本事的,跟着我们好好学就是了。以后这门手艺你就会了,将来就有出路了。"

小明听后,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就这样,小明成了张福贵和王秀英的入室弟子,开始了学习这门手工艺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小明学艺很是吃力。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序纷繁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可是,小明却一点也不气馁,每天都殷勤跟随在张福贵和王秀英身边,一点一滴地请教。

渐渐地,在师徒俩的悉心指导下,小明终于掌握了这门手艺的全部诀窍。他不仅手艺娴熟,而且制作出来的作品也精巧别致,完全可以媲美师徒俩的作品了。

"哈哈,小明啊,你可算是将这门手艺学全了!以后你就是这门手艺的传人了!"张福贵拍着小明的肩膀,由衷地感到欣慰。

小明也感激涕零,紧紧抱住两位师傅,说:"是您老两位把我从困境中拯救出来,我一定会发扬光大这门手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时起,师徒三人之间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就像一家人一样。

几年之后,小明已经完全掌握了这门手艺的精髓,制作出来的作品堪称精品,在老字号手工艺品店里备受追捧。

看着小明的出色表现,张福贵和王秀英内心无比欣慰。他们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这门悠久的手艺不会就此中断,而是会一直代代相传下去。

"小明啊,你可得把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让它永世长存!"张福贵语重心长地嘱咐道。

小明恭恭敬敬地答道:"是,师傅!我一定会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绝不辜负了您老的一番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小明的身上,张福贵和王秀英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他们也曾年轻过,对手艺充满热情,希望将它一直传承下去。如今,他们的理想终于通过小明得以实现,心中自是无比欣慰。

通过这一番经历,张福贵和王秀英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他们意识到,生命虽然短暂,但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永远不会走投无路。

"活着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门手艺在手。只要肯吃苦,任何时候都不会没出路的。"张福贵常常对小明说。

王秀英也补充道:"是啊,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明虚心纳谏,深有体会。正是凭借这门手艺,他才摆脱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走上了人生的新征程。

夕阳西下,张福贵和王秀英常常并肩而坐在家中的小院里,凝视着远方的田园风光,怀念起年轻时的事情。

"当年咱们也曾在外地打拼过,那会儿可是风里来雨里去,过的日子多苦啊!"张福贵感叹道。

王秀英点点头,说:"可就是那些苦日子,才铺垫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啊。如果不是年轻时学了这门手艺,我们晚年可就只能将就了。"

他们对这片土地、这里的风土人情有着无比的眷恋。而小明则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他立志要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走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师傅,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播得更加广阔,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欣赏到它的魅力!"小明豪情万丈地说。

张福贵和王秀英相视一笑,祝福徒弟有朝一日能够携手艺走遍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

时光飞逝,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小明已经三十有余,是一个壮年男子了。多年来,他一直跟随在张福贵和王秀英身边,将这门手艺学得炉火纯青。如今,是时候要独立门户,去闯荡天下了。

"师傅,徒儿已经学有所成,该另谋高就了。"小明含泪对张福贵和王秀英说。

张福贵和王秀英虽然不舍,但也明白小明已经长大成人,理应展翅高飞。他们拥抱着小明,嘱咐道:"好好去吧,路虽然还很长,但只要你肯努力,定能所向披靡!"

小明哽咽着说:"师傅、师娘,您老就放心吧,徒儿定会发扬光大这门手艺,绝不会辜负了您老的一番教导!"

就这样,师徒三人依依惜别。张福贵和王秀英目送着小明渐行渐远,内心百感交集。

"希望小明能一帆风顺,把这门手艺发扬得更加出色!"张福贵由衷地说。

王秀英也点点头,说:"是啊,我们这把老骨头,也只有靠他来延续这门手艺的香火了。"

多年的教导,让他们对小明已有了深深的师徒之谊。如今,看着小明离开,他们除了祝福,还有无尽的期许。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张福贵和王秀英已经度过了八十多个年头。

"唉,我们这一辈子,也算是留下了一点什么了。"张福贵感叹道。

王秀英笑着说:"是啊,咱们虽然没有子嗣,但这门手艺就是我们的后代啊。从我们到小明,它一直在传承着。"

的确,尽管他们年事已高,但这门手艺却永远不会消失。它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只要有人懂得珍惜,它就会永远存在下去。

张福贵和王秀英相视一笑,内心充满了宁静和欣慰。他们虽然年迈色衰,但所学的手艺将永垂不朽,绵延生生不息。这份永恒,正是他们一生最大的追求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