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不久,知名作家金宇澄 重回故里,作为一位“黎里人”,他将自己的书房设置于自家祖父的古宅内。在那条幽暗的“中金家弄”旁边,簇新白墙,富有现代风格的“繁花书房”如一夜花开,点亮了失落多年,笼罩在淡雾、灰瓦与暗墙中的古镇。

《周末画报Reading Life》最新一期封面故事记录了金宇澄的这次回乡之旅,并且特邀摄影师肖全做封面拍摄。

肖全选定的拍摄地是繁花书房中的天井,落定在一堵长满青苔的斑驳的墙和一棵野树前。肖全说,这面墙是时间。听说屋里还有从上海搬回来的桌椅,就是70年从老宅里搬走、金宇澄写《繁花》和《回望》的那桌和那椅,肖全立即得了宝贝,拿来摆在天井中。等这些布置好,他请金宇澄立在桌后面——快门摁下,成了我们这一期杂志的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肖全

卷首语|失去的河流,新生的“繁花书房”

上海往西,驱车一个半小时,从高速公路的“黎里、同里、周庄”出口下高速,就能从上海这样的超密度繁华都市抵达一个幽静的水乡—— 黎里。与同里、周庄这两个知名水乡古镇相比,黎里显得陌生很多,就好像是江南繁星水乡古镇群落里“不响”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响”的黎里古镇。摄影:肖全

而最近,知名作家金宇澄重回故里,作为一位“黎里人”,他将自己的书房设置于自家祖父的古宅内,临水的石板巷道东西朝向,朝阳夕阳都能探进巷道的石板缝里,而南北向的那些长达百米的弄堂,却显得尤其幽暗,深不见底,淹没在时间的记忆里。就在那条幽暗的“中金家弄”旁边,簇新白墙,富有现代风格的“繁花书房”如一夜花开,点亮了失落多年,笼罩在淡雾、灰瓦与暗墙中的古镇。

1969年,本名金舒舒的金宇澄,17岁开始便作为上海知青赴黑龙江农场务农,离开了江南,在东北生活了7年 —— 其间尝试调回原籍,曾回到祖父的故乡黎里短暂生活,1976年返回上海。他先后当过钟表仪器的工人、文化宫职员,其间开始创作并发表小说。1985年,发表个人首篇小说《失去的河流》,并获得年度上海青年文学奖。这部小说以东北的北大荒黑土地为背景,描述了上海女知青小雪在一次大暴雪中,为了追回马群,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黑土地的感人故事。此后,金宇澄担任文学杂志《上海文学》编辑,直至作为主编,其间大多数时间为他人做嫁衣,直至在家里的小圆桌上以“清明上河图”式全画卷般描述上海都市的记忆旧梦,融合现代白话与沪语的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梦醒的《繁花》一书,2012年在《收获》杂志首发后,响彻文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肖全

近年来,《繁花》不仅在文坛斩获众多奖项,声誉日隆,也被著名导演王家卫在去年年底跨年推出电视剧版《繁花》,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都关注的现象级作品,而电影版还在期待中,备受瞩目。

因为《繁花》书中1300多次使用了“不响”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作为不吭声、不做声的“不响”是句号也是省略号,或者是一种没有把话说完的想象,金宇澄说“不响,是上海人的人生哲学”,言语之间留下的空隙,仿佛是河岸上鱼儿掠过水面后的涟漪。

正如首篇小说“失去的河流”,我们大多数也失去了故乡的河流,失去了原乡的记忆。“风里一丝丝苏州河潮气”,“瓦片温热,黄浦江船鸣”,金宇澄在《繁花》中描述的河流意象,可以在清雅的黎里“繁花书房”中也寻觅到记忆的根源。访客可以登上瓦片屋顶的眺望台,回望古镇,感受更为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因邻近京杭运河,黎里应该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随着运河断航,交通方式的变化,这座水乡古镇留下的记忆也只剩下流水与那些渐渐变老的瓦片江南宅子。金宇澄的祖宅也因为后人移居上海,逐渐荒芜。因为古镇开发,得而有机会重绘新篇。

正式开幕的“繁花书房”看得出金宇澄配合空间也认真叙事的考究,一步一景,几乎每一个物件都有故事与绘画对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进说《繁花》从文学到影视作品的故事,第二进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第三进是作家本人的故事,后院和工作室则是作为艺术家的金宇澄的艺术故事。这座江南古宅如今被赋予了文学与创作的意义。

我还没去过 Orhan Pamuk ( 奥尔罕·帕慕克 ) 的小说同名、位于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但这里真的是《繁花》的“繁花书房”。在书房内唯一写着不可坐的两把旧椅和中间的小圆桌更显珍贵 ——1951年,祖母从祖宅带到上海 —— 便是金宇澄在2011年后多年伏案,把电脑垫高在桌面写出《繁花》和《回望》的家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宅中的旧家具,也是出现在杂志封面里的那张小圆桌。金宇澄回忆,《繁花》和《回望》就是在这张小圆桌上写成的。摄影:肖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宇澄手稿。手稿中画的垫在电脑下的小圆桌和照片里就是同一张

“ 繁花书房可以更旧一点,但我心里不愿意”

这次繁花书房开幕不是金家祖宅第一次公开露面。2020年曾在一档节目中,许知远穿着拖鞋在中金家弄口与金宇澄碰面,两人穿过昏暗狭窄的弄堂,拐到一个露天的庭院中,四面是破败的墙瓦和斜倚的木门,废砖散落在地上。那时金宇澄还讲了一个关于祖宅的故事:很久以前,家里被太湖强盗洗劫一空后,曾祖母去挖天井下埋着的缸,却发现那里原本放着的元宝变成了一堆蛇—— 她就知道,金家要败了。后来《回望》也写道,金宇澄在父亲九十岁那年,三代人从上海回黎里看这栋房子,这清代建制的四进老宅历经1950年代公私合营等变故,年久失修,房子朝东倾斜 ——弄堂上方,灰暗的屋檐翻轩,尚留有精致雕花,朱漆光芒早已消失,绽露暗紫底色……如今仪门及东墙的精致砖雕,都于“文革”中被毁,宫扇的字画刮尽,房屋杂乱分割拆建(摘自《回望》)。

这关于衰败的描述、金蛇的故事,还有访谈节目滤镜下暗灰色的废园,构成了我们对金家祖宅的全部印象。

现今,那个破败的旧宅已然焕然一新。它明亮、通透又干净,原本的褐木被全部漆白。一进和二进之间的天井通过钢结构的加固,被改造成了玻璃洋房。白灰色利落轻巧、设计感强的沙发和有着圆润几何线条的座椅安排在墙侧,像是北欧家居品牌会摆出的样板间。老宅本身的沉静透过暴露在室外的木质结构透露出来,与走廊的木框装饰、自带纹路的木门相互照应。在各种小巧的挂画、造型各异的展示柜、老式钟表、鲜花与洛可可风格、具有雕塑感的西式吊灯装点之下,整个空间意外地活跃、亲切又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如此现代明朗的空间是金宇澄有意为之。他说自己一向不喜欢深颜色的红木家具,记得爸爸也跟他说,“红木家具最讨厌,一个蟑螂爬在上面看也看不见”。有一次他们来装修房子,住了附近民宿升级的贵宾房,推门一看,竟吓得倒退三步。那黑房子里摆着个中国式大床,床也是黑色的,里面有帐幔,两侧摆着椅子,上边还有雕花。抬头一看,上面也都是漆黑一片。人躺在那里面,觉得像躺在棺材里。金宇澄继续说,“更旧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可我心里不愿意。”

与其保留老宅年轻时漂亮、现在早已不入流的“本来”模样,金宇澄把这里做成了一个他想象中、年轻人更喜欢的空间。他设想中进入这里的人可以随便看书,喝一杯咖啡。现在,咖啡是能喝的 —— 进门的客厅第二进是一个由镇旅游部门管理经营的咖啡区,书也是能随便翻的 —— 穿过天井后,再往后走一进,便能看到占满左右墙的两扇两层高的白色书架。小格中摆着的既有80年代的《外国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忏悔录》等上世纪引进文学,也有《余下的只有噪音》《忧郁的热带》等近年来新译的社科著作,还有横着放的大开本画册与酒,透露着主人的趣味。这些皆来自金宇澄和父母的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和这个祖宅直接相关的老物件,被聚集在一个类似于会客厅的空间里。手写的文稿与照片用不同材质的相框装裱好,挂在墙上,干净的瓷盘和餐具则收纳在饰有珊瑚色暖背景灯的玻璃展示柜里。一个仿九十年代小型电视机的显示屏播放着已被电子化的老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当你看到一个已经成名、文学造诣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家,花如此大量的时间精力,梳理父辈的书信和经历,再佐以调研搜索的历史文献、重现父母亲丰富生动且坚硬而痛苦的个人史时,你会以为他想要保留它、抓住它、批判它,或无论如何把它刻成某种纪念碑,仿佛如此才配得上一个家道中落、从事过地下党工作又被划为撤消原职编入另册的异己知识分子与一个复旦大学文学系毕业的大家闺秀相互扶持的一生的故事,但它们的痕迹在这个房间里是那么轻盈、优雅,没有标签、没有解释,只有经过美学设计的展示,像是退居成了一盏古朴而柔美的床头灯。

“‘ 老金’的语言是上帝送来的礼物”

从小听祖母讲黎里的习俗故事,金宇澄认同自己是黎里人,但却从未在此真正生活过。初中毕业后去东北下乡,生活艰难异常,想尽办法希望调回黎里,盼着离上海近些,可惜未能如愿。这些支离破碎的生活经历那时必须得忍受。到了2019年,黎里镇的领导来商量要重新装修房子,说以后可以回来常住,年轻时的渴望便又被点燃了。

“我祖母跟我讲的故事我都会记住。我祖母说我们黎里镇就是乞丐也穿的是丝绵棉袄,不吃死鱼死虾。所谓鱼米之乡,黎里盛产蚕丝和鱼虾。我一下子就惊呆了,还有这样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黎里的金宇澄。筹备繁花书房开幕的间隙,金宇澄常在古镇小径独自散步。摄影:肖全

金宇澄紧接着说《繁花》。“书刚出来的时候很多粉丝都是80后。当时我觉得奇怪,以为只有50年代的人才会看。直到有位80后的读者跟我说,金老师你不知道,我小时候回家就是写作业,家里的事情从来不管,后来就去美国了。在美国看到了你这个书,我就立刻想起来了,我外公就是这么说话的。”

对家族记忆的唤醒确是一种足够恰切的语言。但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是一个尤为艰难、需要长时间实践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在“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学及先锋美术作品被译介至国内,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席卷之下,创作者们一方面能够重新审视传统训练的桎梏,从自由的、个人主义的创作养料中汲取新的灵感和主题,另一方面又要面临如何在这场冲击之下摸索出合适自己的语言的挑战 ——对艺术家如此,对文学创作者亦如此。

金宇澄也经历过那段焦虑的时期。当面对着三四页不用标点符号的文章及各种各样强调个性的西方写作风格时,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在这断裂的文化之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从1990年的《迷夜》出版后,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金宇澄没有发表什么正式的作品。

三十年后,金宇澄在《繁花》中找到的语言像是上帝送来的礼物—— 他在网站上无意写下一段四五百字的对话后,猛然发现这是他做这么多年《上海文学》的编辑以来从未见过的风格。他开始用这种语言去发展故事,并持续在网站上连载。即使面对回帖对这些段落过长的抱怨,他丝毫不为所动。这一次,他很确信,这就是他花上三十年找到的“老金”的语言。

这三十年的编辑经历也赋予了他一种敏感,对于什么是值得写的确信。一日,他翻看父亲与三十年未能联系到的友人的通信,瞧见父亲对在抗战时期被日本宪兵抓走经历的回忆,并惊异于其中的复杂性与内容的生动。这些素材中不乏艰难残忍的东西,无论是祖宅的日益破败、因贫穷未能及时治病而死去的祖父、父亲的牢狱之灾,还是地下党工作的不易与后“文革”时期的牵连……个中细节有些是作为一个读者都会不忍卒读的回忆。而这些,却是“重口味”的金宇澄的宝贝。

“作为作者,理应有和常人不一样的力量,不只是写些轻飘飘的东西。一定要让人难忘,要捕捉这种含蓄的、欲言又止的。这种欲言又止是最好的一种空白,然后读者就会用他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你去把它填满。”

“我们这一代,该金宇澄了”

肖全1997年出版了用时将近10年的摄影集《我们这一代》,这本画册几乎囊括了1980、1990年代文学艺术界风云一时的各色知名人物,其中有张艺谋、陈凯歌、姜 文、谭盾、北岛、王安忆、史铁生、陈村、崔健等。听说金老回了老家还改造了祖宅,肖全感了兴趣,从成都个展上不远千里赶到黎里古镇。

拍摄选在繁花书房的天井处。两座两人高的补光灯照着,十余号人围观,两人一摆一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面长满青苔的老墙,上面全是时间。我太喜欢了。我还听人说屋子里有70年前的老家具,有金宇澄当年写《繁花》和《回望》的小圆桌,我立马觉得要搬过来。我说的时候旁人都不敢动,我就自己动手搬。就这么着,古墙、旧桌子、老作家,拍了一张新封面。”肖全讲述这次拍摄。

肖全对画面敏感,本想让他把自己的棒球帽换成站在一边的儿子戴的宽檐礼帽,不过最终作罢,“我觉得他应该戴一个真正意义上老炮儿的帽子,就像这个棒球帽,就是他自己真实的样子。”

真实的金宇澄是什么样子呢?

或许不怎么古旧的繁花书房就是金宇澄希望人们看到的,是他和当代生活融为一体的那部分,向年轻人敞开的那部分,甚至,我想,就是年轻人争先恐后坐在时髦咖啡店里打卡的样子。奈何人们还是想当然地把他放在历史的浪潮下,以他回应时代浪潮下的生活细节、捕捉普通人的苦痛与享乐而写下的独特文字为主要功绩,庆贺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肖全

少年时代对金宇澄影响最深的书是《杰克·伦敦传》。书里的杰克·伦敦做过各种工作,从罐头工人、水手、战地记者到作家,也有过驾驶自己建造的帆船环游世界、筹建多年的庄园突然着火等经历。但金宇澄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杰克·伦敦自己讲述的一段故事:他说他曾在火车上遇见过一个女人,两个人共同生活了三天三夜,却从未问过对方的名字,火车到站后便分别。

或许这就是传奇的本质——它不是通过即刻的分析与构建得来的,而是在一次次没头没尾的相遇中,逐渐攒成了自我的模样。

内容源于《周末画报 Reading Life》

卷首语撰文 — 令狐磊

撰文 — 博雅

编辑 — Emin

设计 — Le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