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实习生陈芷欣 广州报道

5月22日,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广东也于5月18日,在2024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仪式活动现场,正式发布《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作为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规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4个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7个,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制定相关保护规划,开展本底调查。

其中,南岭山地、罗浮山—大桂山、莲花山、云雾山—天露山4地入选陆地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潮汕—南澎列岛海域、红海湾—碣石湾海域、大亚湾—大鹏湾海域、珠江口海域、镇海湾—广海湾—川山群岛—银湖湾海域、阳江湾海域、湛江雷州半岛海域7片海域入选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从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范围看,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自然保护地入选“保护优先区”,覆盖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滨海红树林湿地、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类生态系统,并分布有小灵猫、大鲵、中华穿山甲、儒艮、大珠母贝、广东含笑、南方红豆杉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目前广东全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其中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地119个,自然保护地占全省陆海总面积的10.64%。谈及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路,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与土壤处副处长刘谞承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筑牢生态空间格局是关键之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二是构建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迁地保护体系。除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外,目前广东全省也已建成包括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在内的9个迁地保护中心。”刘谞承表示。

依托逐步成型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目前广东辖内物种数量已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2种,黑脸琵鹭、鳄蜥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88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仙湖苏铁、杜鹃红山茶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0种;海洋鱼类1200多种。同时,广东还拥有药用植物2500多种,遗传资源丰富。

除划定“保护优先区”外,在具体行动方面,《行动计划》也提出,将综合部署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促进南海和珠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保障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生物多样性保护11个优先领域及27项优先行动。

从目前披露的《行动计划》相关内容看,广东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受到进一步重视。其中,“促进南海和珠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行动即要求结合海洋自然保护地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探索构建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相比于管理体系相对更成熟的陆地,海洋及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直是全球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难点之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朝晖撰文表示,目前中国拥有岸线32000 km、海岛11000多座、海洋生物28000余种,但与陆域相比,4.1%的海洋保护地占比仍相对滞后,海洋保护地发展面临较大缺口。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也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目前广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三大维度均已走在全国前列,其中陆地保护面积等指标已达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的“3030”目标,未来还需进一步关注海洋生态保护问题,并探索通过政府、企业、金融等不同渠道更好地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