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刚刚隆重纪念建交75周年,并且开始“中俄文化年”的一系列活动。其实,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上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亲苏”运动。从时间顺序上来说,那可以算是共和国的第一场政治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著名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此为发端,“中苏友谊万岁”就成了最响亮的政治口号,维护和赞美中苏友谊就是最大的政治大局,谁损害中苏友谊谁就是全国人民的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的宣传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的报纸

当时发起这场“亲苏”运动,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界和工商界,百年来对苏联的“不正确的认识”,或者说,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矛盾观点。因为中国知识界都知道近代以来沙俄对中国的侵略,都知道苏联政府曾经提出过两次对华条约,但是最后都没兑现。1919年、1920年的苏联新政府、列宁的新政府,曾经提出两个对华宣言。这两个对华宣言的基本精神就是放弃沙俄在中国的一切权益、同时外蒙古属于中国。这两个条约从来没兑现。对这个问题,中国的民众,主要是指知识界和工商界,心里是有想法的。

旧的事情还没去,新的事情又来了,这就是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中国人民一般讲都是感谢苏联人的、要是没有苏联红军来解放,日本精锐的200万关东军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消灭。而苏联红军摧枯拉朽一下子就把200万关东军消灭了。这是做了好事,可是也带来了一些“吃相难看”的问题,例如把我们中国东北的工业设施,能拿的、能拖的全部带走了,包括铁轨、包括火车车皮、包括丰满江的水热电站等等能拿的在1946年苏联红军撤军的时候全部带走。最关键的问题是:其实不想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军拆卸东北机器设备(资料图)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所以在1946年2月23日,在重庆发生了以重庆的大学生为主导的反苏大游行。这个反苏大游行今天已经知道并不是国民党政府主持的,而是那些激进的爱国青年,今天不知道称他们是爱国青年还是反动青年。今天已经有新的史料出来了,说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很怕得罪苏联。不敢管,但又不得不管。

1946年2月22日,来自重庆20多所学校的两万多名学生、教职员工举行游行,沿途散发《告全国同胞书》《致苏联抗议书》等,“路侧民众,皆以热烈掌声,并随呼口号,且有燃放鞭炮”。与此同时,傅斯年等20位文化界人士也借机发表《我们对于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抗议》,要求国民政府“不得再有任何丧失国家主权及利益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46年3月1日,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东北问题自然成为热议话题。随后两天,反苏游行示威又在保定、开封、唐山、宁夏等地相继出现。眼看反苏运动又有再度大规模袭来的迹象,蒋介石赶紧在3月5日号召:“各同志必须平心静气,认识国内外之现实环境”,“不可以表面片段之观察,作愤慨空洞之议论。”同时,借助民众的声势,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向苏联驻华大使馆递交要求“苏军即行撤退”的强硬照会。

由于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加上中国民众的“示威游行已使莫斯科感到自己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苏联极不情愿地向国民政府公布了苏军从东北各地撤军的具体日期:4月18日撤出长春;4月22日撤出齐齐哈尔;4月25日撤出哈尔滨。5月22日,苏联公开发表声明:“苏军已于5月3日全部撤退完毕。”

你想啊,这样的事情才刚刚过去4年时间,要在如此这般的国民感情基础开展“中苏友好运动”,确实难呐。所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后,我们就有必要来一个大规模的重新认识伟大苏联的宣传和学习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苏友协会员证

首先要采取组织措施。1950年,国家成立了中苏友好总会,由刘少奇担任会长,全国各地设立分会。它是一个实体组织,好比后来的作家协会,国家层面有总会,省市设立分会。这个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办刊物、放电影、推行苏联文化,特别是帮助中国老百姓认识,为什么外蒙古独立是正确的。

中苏友好的这个转折过程很复杂,它牵涉到深刻的民族主义意识。所以在五零年以后尽管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有一些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对此表示不能接受,所以当他们在56年、57年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以后,有一部分人就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了。结果悲剧了,57年的时候这批同志都成为右派,因为右派其中有一条是反苏。这些同志因为这样的问题成为右派,你反苏就是反共,所以叫反苏反共分子。

我们党内是严禁任何同志批评斯大林的,如果党内有同志表达了对苏联的一点批评,这是极其严重的错误,要开除党籍的。东北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红军的高级将领,叫卢东升。他是长征的老干部,被苏联红军居然无缘无故枪杀掉了——死在一个苏联的喝醉酒的红军士兵的手下。杀掉就算了,我方也没有向苏联方面提出任何抗议。

刘胜源同志原是大连区党委的负责同志,他曾经对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大国主义行为提出过批评,这件事情居然连斯大林都知道。为了消除斯大林的疑虑,我们就把刘胜源同志贬职到上海去做经济工作,一直到斯大林同志去世才重新启用。刘少奇当时专门找刘胜源谈过话,要他为了中苏友好的大局,要他写一份检查,然后请苏联代表团带回去交给斯大林本人。

拉拉扯扯地写了上面的二千个文字,该写结语了吧?但是告诉你,我不敢写!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