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5月18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召开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大会,擘画人才发展新蓝图。接下来,医院将通过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跟发展需求布局创新资源、集聚高端人才,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再加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以校地共建高水平三甲医院为目标,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医院发展突飞猛进。此次的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大会将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大会主会场分为人才发展、科技创新、东莞市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项目签约与启动三个环节,同时设置两个分会场进行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研讨,以及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医联体科研门诊开诊。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院院长郑颂国,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张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和瑞金老年医学中心研究员李华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张涛,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四级调研员张何,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东莞市塘厦镇卫生健康局局长李锦文及医院负责人、学校、科室代表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地共建三年,人才、科研等工作成效显著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院长邵义明现场作《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大会报告》。

报告指出,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下好人才支撑“先手棋”、做好“筑巢引凤”,校地共建的三年里,医院全职和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5人,包括全职在院博士61人;完成东莞地区首台手术机器人“首秀”,以冷冻消融术、首例机器人辅助下DBS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区域空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5项,实现东莞市医疗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院的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获新高,各层次科研项目立项达114项,院内项目立项达100余项;立项经费合计超过6000万元;发表SCI论文258篇(中科院二区及以上论文150余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600),申请专利59项,出版译著、教材等著作35部。

以医工交叉为创新突破口,医院预计开展10项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项目,包括细胞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中医创新研究中心、中药制剂工程中心、黏膜损伤修复研究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数智研究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Omega 3医院等。医院通过30余次名家论坛和高层次人才沙龙增进交流,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打造人才引留“强磁场”。

如今,医院已设立院内各层次科研项目共102项及自筹“冲补强”建设项目1项,立项院内自筹科研项目经费合计4052.5万元,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常态化开设科研门诊。2021年至今,医院共奖励554.68万元。今年专门设立科技激励基金,计划每年投入至少500万元,用于激励科技创新。

奋力打造“人才兴、科技强”医院品牌

“当前,我们处在创建‘三甲’医院的关键期,医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亟需人才、渴求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更能聚集人才、成就人才。”邵义明说,此次召开的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大会,就是要进一步集聚高端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拓展科技创新区域合作、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科技人才开放合作,着力打造全市医疗领域领先的开放创新生态。

邵义明表示,医院将为各类人才提供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服务,以科技创新凝聚最佳团队、最强动能、最大潜力,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和发展栖息地,让“人才兴、科技强”成为医院发展的响亮品牌,奋力开启医院崛起的锦绣征程。

会议上,专家学者针对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在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困难展开讨论,发表观点和见解、提出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大计,将为校地共建注入新动力,书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表示,医院搭建了“引、培、服”的全链条人才管理体系,推行“头雁计划”“百人计划”,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

如何进一步做好医院的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刘新光表示,医院要将人才发展纳入到战略发展规划中,确保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服务、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释放人才“活力”;建立高效、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体系,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采写:南都记者 黄芳芳 来源:广东医附属东莞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