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你眼里的莘庄是什么样?有人说莘庄是“外交家”,因为它有着3条轨道交通联通5个区镇;有人说莘庄是“收藏家”,因为它传承了110多年的钩针编结;还有人说莘庄是“实干家”,因为它汇聚了10000多家企业,未来还将打造一座“天空之城”,成为上海2035主城副中心的重要地标……

城开·莘社区作为闵行区首批认定挂牌的人才公寓,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型居住社区。在艺术领域方面,城开·莘社区打造了U BOX白箱空间,探索了艺术家驻留项目,基于此诞生了杂志“流变的莘庄”

“今日闵行”与莘庄镇“美丽莘庄”合作推出“流变的莘庄”栏目,在杂志“流变的莘庄”内容之上,围绕人、物、环境等话题,建立起新与旧之间的对话场域,讲述莘庄的历史和发展故事。今天,小编带你走进“莘之水——随水流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水作为生命之源,看似普通却又意义非凡。中国的古代先哲是喜于论水的,如孔子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称赞:“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料而后进,放乎四海。”,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诸生宗室。”

文献典籍中关于“水”的记载更是不计其数,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史记》《汉书》《吕氏春秋》等一系列史书,乃至贾思勰《齐民要术》、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农业、手工业方面的专业书籍。“水”或是作为独立章卷,自成体系,或是贯穿在全书之中,形散而神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的莘溪

在人类学界,与水相关的研究可谓不胜枚举,这些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首先是在地方与国家的视角,把水作为资源和权力。此意义是具体的,显然是与水在农业灌溉、水利事业、交通运输、战略安排等具体需求相关联的。在解释人类学兴起之后,人类学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地方性知识”,对水的研究也从宏观的治水研究转向了对区域社会的水务和水观念的关注。

另一类研究就是针对水的灵性与神力,这是相对抽象的。从中国古代开始,水崇拜就广泛存在,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之中的“洪水神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它至今也是一个困扰人类学家的难题。就中央政治来看,祈雨祭祀活动是历代王朝不可或缺且意义重大的仪式活动。就民间来看,水与生殖相关,水是人和神沟通的媒介,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中,都可以看到水被赋予灵性,如蒙古族对“神山圣水”的崇拜,又如汉族的端午节、苗族的楼舟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民俗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80年代莘庄老街(今莘东路莘浜路段)

不管是从具体层面还是抽象层面,莘庄从古到今都与水渊源颇深。5000年前的莘庄,还是一片汪洋,直至明嘉靖、万历年间,这里因市兴集成镇,具有江南水乡风貌。在古代文献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十里一纵浦,五里一横塘”,曾经横穿莘庄的河道“横塘”始于青浦横泖,一路向东,横贯莘庄中北部后汇入黄浦江,是莘庄的母亲河,也是划分两个行政区块的边界线。

古冈身两岸迥异的水系与水景凝结了先民的治水和用水智慧,让莘庄得名的莘溪大部分河段如今已经变为了莘浜路,但莘庄公园内仍有一段莘溪余脉被较好地保留下来;拓展到淀浦河、团结河、春申塘等沿线的河滨步道,让居民有了全新的视角来感受莘庄的水系和肌理;还有莘庄商务区的春申湖四岛未来将建设成为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包括演艺中心、音乐厅、美术馆和图书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春申塘绿道

如今,莘庄水系资源丰富,拥有着淀浦河、春申塘、横沥港等39条河道。近年来,莘庄还先后完成了淀浦河北、淀浦河南、虹莘路桥至沪闵路桥、春申塘北岸等四个蓝绿共享休闲圈建设,淀浦河、团结河、北竹港、横沥港、春申塘廊道均已完成贯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莘庄的历史都围绕着水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足以窥探莘庄这个片区的自然适应力和韧性(resilience),这种精神气质在莘庄的历史长河和未来发展中也是一脉相承的。正如“莘庄”因地处莘溪之畔而得名,莘庄的许多路名大多都与水有关:水清路、莘沥路、碧泉路、庙泾路……小街傍河、大道跨河,清碧的河水犹如血脉滋养着一代代莘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讯员:徐钱佳

供稿:辛向荣

编辑:张雨桐

初审:方佳璐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