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蹇玥 5月17日,岭南大学(岭大)与凤凰卫视举办纪录电影《同学们》香港观影会,该电影以华南地区教育抗战史为题材,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以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为代表的多所华南学校,在逆境中为延续教育,师生们冒着炮火长途跋涉迁移到粤北办学的故事。活动吸引一众内地及香港的专家学者、学生等出席观赏,并在研讨环节中交流,探讨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

观影会的启动仪式邀请到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刘震先生,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及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刘智鹏教授,凤凰卫视执行董事、总编辑孙玉胜,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吴晓谋、广州市档案馆馆长王海滨、韶关学院副校长田广增、中山大学校友会秘书长黄瑞敏、香港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周文港,全国政协委员马浩文、卢永雄、吴静怡、姚珏,香港华菁会主席李中以及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兼电影台台长黄海波等嘉宾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宾们出席观影会启动仪式。

在观影环节中,《同学们》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实材料为剧本基础,采用剧情式纪录片(docudrama)形式呈现历史感人故事。影片在韶关、云浮、广州、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实景拍摄当年受抗战影响的华南学校旧址以及各校的现状,并对当年的亲历者或其家人进行专访,重述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香港等地相继沦陷,在家国陷于危难之际,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高校和中学,辗转迁到粤北等地坚持办学复课、求学、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故事,突显该批学校在战火中不屈抵抗,培育出包括文学、艺术、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杰出学者,为日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术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岭南大学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和践行者之一,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三迁校园,分别为1938年广州沦陷迁至香港、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时任校长李应林再次率师生北迁至韶关曲江,后来战事日渐蔓延,当时的私立岭南大学再由曲江转移往东江梅县。岭南大学在抗战时期不惧艰难坚持复校的“岭南精神”,培育出日后的中科院院士黄本立、世界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还有广东省话剧院演员张悦楷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抗战胜利后,私立岭南大学重回广州康乐校园,至1952年,为顺应高校改革,岭南大学各院系并入中山大学及其它学校。直至上世纪60年代,在校友们的积极努力下,得以令岭南大学在香港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刘震致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刘震先生致辞时表示:“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除了为大众提供娱乐之外,当中所呈现的主题、故事、人物、智慧、价值观往往能令观众反思生活,或从中找到共鸣与认同。我相信《同学们》这部纪录电影能引起社会对华南教育历史的关注,对先辈师生们最大的缅怀与纪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珍惜时光、发奋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刘智鹏教授发言。

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刘智鹏教授于观影会致辞时表示:“电影《同学们》香港观影会选择在岭大举办,其意义非凡。通过电影让岭大学生深入了解及认识学校的历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岭大师生们共赴国难、教育救国的故事和精神,让岭大学生以身为‘岭南人’而感到骄傲。今日岭大成为亚洲知名的博雅学府,致力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和合作发展,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贯彻‘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校训,致力培养学生善用知识,贡献社会。”

在研讨环节中,一众专家学者认为《同学们》向观众展示了华南地区教育在困难时期的奋斗和坚持,该电影也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台湾地区教育影响力和根脉的深刻探寻,进一步印证了粤港澳及台湾地区教育的同根同源。当年烽火逆行的多所学校,现今已发展成为一批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一流学府,继续为各领域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