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收麦季,全网呼叫河南老乡,该回家收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的收麦记忆

时光的列车从不停歇,带着我们奔涌向前。路边的每一个景色,都只在这辈子中出现唯一一遍。如果时光倒回到二十年前,列车旁的麦地应该是这一幅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专属于河南人的记忆,拿着镰刀在地里割麦子的场景,是每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河南人,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的天很蓝,云很白,汗很咸,笑很甜。大人们在麦地里,弯着腰,低着头,一手抓着麦秆,一手挥着镰刀,娴熟地收割着自己家里的麦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眼望不到头的麦田,是令人苦恼的幸福。苦恼的是,又要开始割麦子的辛苦劳作;幸福的是,自己的汗水换来的是这黄灿灿、沉甸甸的麦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脖子上挂着毛巾,篮子里放着军绿色的铝制水壶,累了就直起身子用毛巾擦擦汗,渴了就走到地头,拿起水壶吨吨吨的痛饮几口凉白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最渴望的是,吹来一阵微风,或者家里的老人送来一些在井里冰冻过的西瓜。虽然吹来的都是暖风,不过足以将农民身上的疲惫给吹散,再加上井水冰冻过的西瓜,那才是幸福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完麦子后,将麦子都集中堆放在晾场进行敲打、扬风,将麦子从麦穗中脱离出来,剩下的一粒粒麦子,一颗不少的装进编织袋,存放在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机械化迅速代替了人工,大量的劳动力从地里解放出来。原来需要举家出动,连着几天才能割完的麦子,现在只需要联合收割机劳作一上午就能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里的壮汉来到地头,联合收割机的粮仓满了后,拿出一堆编织袋,将粮仓中的麦子装进编织袋中,然后抬到“小四轮”上,装满一车就直接拉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合收割机的声音、拖拉机的声音,都是幸福的交响曲。坐在地头的阴凉地儿,喝着家人送来的凉啤酒,看着那一车车会拉回家的麦子,这一年的辛苦算是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老乡们的呼唤声后,身在异乡的河南网友回话:

路费连二亩地的麦都裹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是一年农忙季,世代承载着希望的田间一斤麦子能否换回等价的一瓶矿泉水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一定要提前收麦!不然又让一场大雨,全部出芽!月底有三天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刮大风,有没有把小麦刮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皆是秦砖汉瓦。这就是我对河南的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想拥有河南朋友,我想吃这种自家麦子做的馒头,颜色有点黄黄那种,有人懂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麦放假

其实这个收麦放假,是原来河南的传统。每年到这个时节,在外读书的河南学子有很多都会跟学校请假,理由是回家收麦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学校每到秋收时节,都会给学生放假,让学生回到自己家中,帮助家人进行收麦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河南是我国的产粮大省。据统计,河南产的麦子,占了全国麦子产量的四分之一,承担着我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位请假回家收麦子的河南学子,也都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假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惦记着自己的家,这片生育自己,养育自己的土地。但现在的工业社会中,河南因为有她的特殊使命,被很多不理解的人贴上了各种不好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正是前辈们一代人一代人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前,人们连吃饱饭都是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白居易的《观刈麦》,更是道尽了古时农民的艰辛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建国初期到今天,我国小麦产量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从原来的时常闹饥荒的年代,实现了世代农民衣食无忧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为例,1978年前后,小麦亩产量为600斤;2023年,小麦亩产量高达1800斤。短短四十五年的时间,小麦的亩产量实现了三倍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时代的进步,是科技的进步,是制度的进步,是国家的进步。我国一切事务,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不仅粮食亩产和总产实现大幅上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更是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是衣食无忧,但我们也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坚决不铺张浪费。因为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是农民付出的辛劳与汗水。

在此,我们要向农民致敬。明明知道种地不是致富的道路,却依旧义无反顾的扎根在农田中,为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辛勤耕种。

在这里,我们要真诚的向每一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伯伯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