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是曾经俄国和苏联的后花园,在我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行里,“俄罗斯残留痕迹”依然存在。

但苏联解体后的30年来,中亚5国都在不约而同的做一件事——去俄罗斯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亚五国

结合我在两国的旅行经历谈谈,“去俄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废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废西里尔字母(俄语字母),改用拉丁字母;

▶️关闭俄语媒体、报刊、电台;

▶️降低俄罗斯族在本国的比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亚各国的俄族人口占比的变化(1959年-2014年)

▶️更改以俄语命名的地名;

▶️禁止使用斯拉夫式姓氏和父名;

“去俄化”最强烈的国家是土库曼斯坦,是五国中第一个将本民族语言的书写改用拉丁字母的国家;此外还废除俄语官方地位,俄语传媒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土耳其语的流行。

这是因为土库曼人是中亚民族里和土耳其人的亲缘关系最接近的,土库曼斯坦的英文中的“Turk”实际上就是“突厥”的意思。而且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中亚里最疏远的,所以“去俄化”比较彻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报道土库曼斯坦的俄语情况

然后是乌兹别克斯坦,同样很早废除俄语官方地位,并将乌兹别克语改用拉丁字母。通过就业倾向、社会福利等方面优先本民族,使得俄罗斯族大量回流俄罗斯。

原俄领导人雕像,也被帖木儿等乌兹别克民族英雄雕像取代,原来的俄式地名也都改成了当地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帖木儿雕像一般都是乌兹别克斯坦各城市的C位

但在乌兹别克斯坦旅游,发现很多人还是优先使用俄语,一些餐厅甚至至提供俄语菜单。我在打车的时候,有遇到一位司机用翻译软件跟我聊天,也是从俄语转化过来,说明他们一些人的俄语可能和母语掌握水平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亚文化中心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是当年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帖木儿帝国的中心

并且乌兹别克语的西里尔字母还在大量使用。但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族已经跌至2%的占比了(巅峰时期俄罗斯族占比接近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我觉得一部分原因是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吸引很多俄罗斯游客,在撒马尔罕到处都是俄罗斯人过来旅游,所以社会上俄语依然很通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吉斯坦的灯光秀,有许多俄罗斯游客

此外,乌兹别克斯坦的周边邻国也有很多人过来旅游,俄语目前相当于是这些中亚国家人民之间交流的“共同语”,所以俄语的使用场合还是很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什干地铁,还保留一些西里尔字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什干地铁入口,都是用拉丁字母

再到是塔吉克斯坦,俄语官方地位被废除,但塔吉克语依旧使用西里尔字母。本国俄式地名全都恢复成塔吉克语历史名称。

2016年开始,新生儿姓名不许使用斯拉夫式姓氏后缀和父名。
接下来“去俄化”比较谨慎的是哈萨克斯坦,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和俄罗斯接壤的中亚国家,有一定的国防压力,而且是五国中俄族占比最多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拉木图是中亚最发达的城市

但是随着一系列废除双国籍、与俄签协议等政策,俄族从苏联解体时占比接近40%,下跌到目前20%。
不过,哈萨克斯坦的俄语人口基数依旧很大,因此俄语和哈萨克语依旧同为官方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拉木图

书写方面,2017年开展哈萨克语字母“拉丁化”运动,目标是在2025年完成到拉丁字母的转变。但我在阿拉木图几天的时间观察到的是完全没有任何拉丁化迹象,估计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最终拉丁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拉木图

最缓慢的是吉尔吉斯斯坦,俄语依旧保持官方地位,通行程度比吉尔吉斯语还广。俄语是政商界主导语言,包括议会都很少用吉尔吉斯语。

小红书读者精选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