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开运三年(契丹会同九年,946年)十月十四日,晋出帝任命天雄节度使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李守贞为北面行营都监,统领泰宁节度使安审琦、武宁节度使符彦卿、义成节度使皇甫遇、永清节度使梁汉璋、前威胜节度使宋彦筠、洺州团练使薛怀让、奉国军左厢都指挥使王饶等北伐契丹。

1、后晋的北伐契丹

李守贞等与天雄节度使杜重威在魏州会合后,共领兵十余万人北上。杜重威不断催促其妻(晋高祖妹)入奏,请求增派更多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廷无可奈何,只得将全部禁军调往杜重威麾下,京师大梁防务空虚。

十一月十二日,杜重威领大军到瀛州城下,城门大开,寂若无人,晋军害怕城内设有伏兵,不敢前进。杜重威得知契丹将领高漠翰已引兵出走,派永清节度使梁汉璋领2000骑追赶,在南阳务与契丹军相遇,梁汉璋不幸战死。

杜重威遂引兵南走。契丹所控制的束城(今河北河间县东北)等数县请降,杜重威等人既不安抚广大汉族群众,组织他们反抗契丹,攻占瀛州,反而放火焚烧房屋,抢劫妇女,领大军往南逃走。

契丹见后晋军南退,随即大举南下,经过易州、定州往恒州进发。

杜重威退至武强县(今河北武强县南)后,还打算沿冀州、贝州继续南逃。此时,后晋戍守恒州大将张彦泽引兵来会,并说明“契丹可破之状”,杜重威才引兵西向,以张彦泽部为前锋,沿滹沱河(源于山西繁畤县,由西向东,途经恒州南面)向恒州进发。

二十七日,后晋军队赶到恒州南面滹沱河上的中渡桥时,契丹军已抢先占据该桥。张彦泽发起猛攻,契丹军烧桥梁退走。晋军与契丹军双方在滹沱河南北两侧相互对峙。杜重威军扼守在滹沱河以南,滹沱河以北的恒州城仍为晋军屯守,临时撤退到中渡桥北的契丹军队暂时处于晋军南北夹击的态势。

晋磁州刺史兼北面转运使李谷向杜重威、李守贞建议说:

“今大军去恒州咫尺,烟火相望。若多以三股木置水中,积薪布土其上,桥可立成。密约城中举火相应,夜募将士斫虏营而入,表里合势,虏必遁逃”。

李谷提出晋军抢渡滹沱河,与恒州城内晋军同时出击,是打败敌人切实可行的正确主张,也得到众将领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杜重威拒不接受,置酒作乐,很少议论军事,命大军继续留驻原地。

2、粮道被断

耶律德光见契丹军队南进受阻,又害怕晋军从南北两个方向的夹击,特召集诸将商议对策。众将领要求暂时撤军,大将耶律图鲁窘极力反对说:倘契丹军队中途退走,则幽州必将被晋军攻占。

“且彼步我骑,何虑不克。况汉人足力弱而行缓,如选轻锐骑先绝其饷道,则事蔑不济矣。”

契丹帝对此十分重视,并马上付诸实施。他一方面命大军阻止晋军渡过滹沱河,一方面派将领萧翰、通事刘重进率部分骑兵渡过滹沱河上游而沿太行山东侧进入晋军后面,断绝后晋军队运输粮饷与往后撤退的道路。

萧翰赶到栾城(今河北栾城西),城内晋军戍兵千余人尚未发觉,随即投降。

契丹军沿途捉到汉族百姓,在他们脸部刺上“奉敕不杀”四字,放归南走,以扰乱后晋军心。后晋运输粮饷的民夫见到那些脸上刺字的汉族百姓,都弃车逃跑。后晋大军的粮草供应愈益困难。

十二月一日,后晋磁州刺史李谷向晋朝廷报告前线大军十分危急,请晋出帝坐镇滑州,派兵扼守澶州、河阳等黄河重要渡口,防止契丹军抢渡黄河南下。

四日,杜重威再次请求增加兵员,晋出帝派防守宫廷的几百名卫士赶到前线,又征发滑州、孟州(今河南孟县)、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刍粮50万担束赶运前线。

由于大梁城内宿卫禁军全部派往前线作战,人心惶惶,恐惧不安。开封尹桑维翰见国家危在旦夕,要求拜见晋帝。晋出帝玩鸟取乐,拒不接见。桑维翰又要求拜访宰相,当权者也毫不理睬。

后晋皇帝、宰相已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又怎能指导前线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二月六日,晋朝廷以归德节度使高行周为北面都部署,符彦卿为副都部署,共同防守澶州,以西京留守景延广镇守河阳,防止契丹铁骑往南奔冲。但他们兵力有限,无济于事。

3、杜重威的“骚操作”

这时,杜重威与朝廷的联系已中断,契丹军队已深入赵州境内,晋军腹背受敌,处境很难。但后晋大军还未受到严重损失,恒、易、定等州尚为晋军占领,如果后晋各方面能够统一行动,向中渡桥发起突击,还有可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夺取胜利。

为避免晋军“营孤食尽,势将自溃”的结局,奉国军都指挥使王清提出强渡滹沱河、进入恒州的建议,为杜重威所采纳。

杜重威遣王清与前威胜节度使宋彦筠一起前进。王清勇猛作战,很快进入中渡桥北岸,契丹军被迫后退。宋彦筠作战失利,又退回滹沱河南岸阵地。王清在河北安与契丹军鏖战,互有伤亡,多次请求杜重威出兵援助。

但杜不肯发兵,王清终因众寡不敌,一直战斗到徬晚,全体将士壮烈牺牲。后晋部分官兵企图挽救危局的行动再次失败,各路兵马更不满杜重威见死不救,灰心丧气。

十二月八日,杜重威领大军困守在滹沱河南岸附近,内外断绝,粮食殆尽。

杜重威、李守贞、宋彦筠等密谋投降契丹。杜重威的心腹军将来到契丹牙帐,向耶律德光接洽投降,邀请重赏。

耶律德光欺骗说:赵延寿威望很浅,不能当南面君主;徜杜重威来降,决定立他为中国皇帝。

杜重威大喜,决意投降。十日,他召集诸将领商量,首先拿出投降表,逼使大家一一签名。又命令全体兵士列阵。兵士们认为即将与契丹进行决战,个个斗志昂扬。当杜重威突然宣布投降,命大家放下武器,兵士们嚎啕痛哭,声震原野,对杜重威屈膝投降的行为,无不切齿痛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出帝这次北征,除河东节度使军队留守原地外,大河南北的藩镇兵以及朝廷亲军,几乎全部调入杜重威的前线行营。后晋十几万大军及一批将领不战而降,已决定了后晋即将灭亡的命运。

4、后晋的灭亡

耶律德光抓住战机,首先迫使河北各州一一归降。杜重威引耶律德光来到恒州城下,向恒州城内守军恫吓威胁,顺国节度使(即成德节度使)王周开城投降。

十二日,耶律德光进入恒州城内。契丹军队又出征代州,刺史王晖很快归降。接着,易、定、邢等州都被契丹占领。河北各地几乎全部为契丹所有,彻底解除了契丹南进的后顾之忧。

耶律德光引兵沿邢州、相州南下,杜重威领降军随行。耶律德光派麻答及降将张彦泽领2000人为前锋,直奔大梁。

麻答、张彦泽的兵马如入无人之境,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渡黄河继续南侵。十六日晚,晋出帝得知张彦泽到达滑州,急忙召集大臣李崧、冯玉、李彦韬商议对策,打算诏令河东刘知远派兵赴援前线。

次日天未亮,张彦泽从封丘门斩关而入,城中大乱,晋出帝、李太后奉表求降,被押送到契丹境内长期囚禁。后晋王朝至此结束。

5、后晋为何失败?

后晋末期,统治集团昏庸腐败,社会经济全面崩溃,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不具备大军北伐的政治、经济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出军北伐,后晋中枢既无法对前线作战给予正确的指导,又不能及时保障前方的军需供应,其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在军事上,后晋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选用军事统帅不当。

军事统帅肩负指挥战争的重任,对夺取战争胜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晋出帝挑选军事统帅任人唯亲,重用对契丹作战一贯临阵脱逃的驸马都尉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都指挥使,统领十余万大军。

宰相赵莹很不满意,对宰相冯玉、李崧说:“杜令国戚,贵为将相,而所欲未厌,心常慊慊,岂可复假以兵权”,但晋出帝拒不理睬。其他一些将领对杜重威唯唯诺诺,阿谀奉迎,很少议论军事。结果,杜重威带头降敌,全军覆没,加速了后晋的灭亡。徜后晋朝廷改用皇甫遇、高行周、符彦卿等大将为统帅,战争结局会有所不同,或推迟后晋的灭亡。

第二,受骗上当,战略决策失误。

晋出帝在白团卫村作战取胜后,由原先害怕契丹进攻转变为盲目骄傲轻敌,低估契丹强大的军事力量,错误估计耶律德光与汉族降将赵延寿等人之间已发生裂痕,将北伐战略决策建基于汉族降将幽州赵延寿、瀛州刘延祚的归附,严重失误。

因此,晋出帝将全部中央禁军、大河南北藩镇兵十余万人统一集中到瀛州洲附近,既没有部署一定数量的二线防守梯队固守邢州、相州,连澶州、河阳等军事要冲也未派重兵防守,大梁城内防务空虚。

结果,晋军在瀛州城外接洽刘延祚归降受骗上当,前锋作战失败,又缺乏其他应变措施,从而导致契丹军长驱南下,后晋无力阻挡。

第三,晋军北上没有联合河北藩镇,孤军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晋北伐期间,晋军还占领河北地区顺国、易定、魏博等道,特别是顺国、易定两道,背靠太行山,面临河北大平原,居高临下,占有监视、打击契丹军队南下的有利条件。

耶律德光每次经过易州城下就大发感慨,“吾能吞并天下,而为此人(指易州刺史郭璘)所扼”,可见利用顺国、易定镇对打击契丹十分重要。

然而后晋大军北上始终没有主动联合顺国、易定镇的军事力量。即使晋军在争夺中渡桥作战严重受阻时,杜重威仍拒绝出军支援禁军大将王清去打通通向恒州的道路,以便与顺国军合势击敌。因而北上晋军孤自作战,日益被动,以至失败。

6、耶律德光的“皇帝梦”

天福十二年(契丹会同十年,947年)正月一日,耶律德光进入汴州城内,因害怕别人报复,当天傍晚又移居城郊赤冈。

七月,再次入城,派契丹士兵日夜严密把守开封府及朝廷宫殿诸门。

耶律德光为试探后晋臣僚们的想法,特对后晋百官说:

契丹国地域广大,方圆数万里,有君长27人;但与中原文化习俗不同,我打算挑选1人当中原的皇帝,你们意见如何?早已看透了耶律德光内心的后晋降臣们,个个顺水推舟,异口同声地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全国各族都愿推戴陛下当皇帝。

二月一日,耶律德光穿上汉族皇帝的衣服,当上了中原皇帝,国号大辽,将会同十年改元为大同元年。

此后,史称耶律德光为辽太宗。

辽国先后任用后晋降臣张砺、和凝为宰相,李崧为枢密使,冯道为太傅,但辽朝军国大权由契丹族人掌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贯充当契丹南侵急先锋的赵延寿想当中原皇帝的愿望落空。翰林承旨张砺拟迁赵延寿为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省、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如故。辽太宗亲自涂去“录尚书省、都督中外诸军事”。

赵延寿竟不能参与辽国的军事,后晋其他降臣更无权过问。各地节度使、刺史,特别是沿黄河附近的诸藩镇节度使,多由契丹将领或他们的亲信充当,如留珪任义成节度使(治滑州),潘聿任横海节度使(治沧州),朗五任擅州节度使(治德胜城),萧翰任宣武节度使(治汴州),麻答任安国节度使(治邢州)。

7、血腥统治

辽国利用他们控制这些重镇,残暴镇压各地军民的反抗斗争。

辽太宗刚进入汴州即通告当地百姓说:大家勿须恐惧不安,辽朝政府会使你们休养生息。

他还对臣僚们说:自今以后,不置甲兵,不买战马,轻徭薄赋,全国太平。这完全是欺人之谈。

辽太宗本人就广泛接受各地贡献,每天纵酒作乐,将中原地区大量兵器、战马、财货源源运回契丹。中原辽军以抢掠财物作后勤供应。

他们进入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以放牧战马为名,纵容辽国骑兵到各地轮番抢掠,称之为“打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