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 / 姜天涯

“站在船头,顶风张开嘴,满嘴都是黄浦江的味道。” 这是市指的80后朋友回忆小时候坐轮渡的场景。 30多年过去了,现在上海轮渡的每日客流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十分之一。 除了把轮渡当作观光船坐的游客,谁还在坐轮渡?

点击观看视频

01

上世纪80年代,黄浦江轮渡每天要运送100多万人来往于浦西浦东。

这是上海轮渡最繁忙的黄金时代,当时共有22条对江客渡航线,中心城区客渡航线平均间隔1.4公里就有一条,日平均客运量100多万人次,年最高客运量3.7亿人次。

轮渡曾是很多市民的通勤路。百万市民过浦江,曾是黄浦江上一幅壮观的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清画质下依旧能看出

当年的轮渡大军

截图自《上海故事》

1985年《新民晚报》记载了当时浦东塘桥轮渡口的场景:早上7点,近万人排起20多米的长队,一班上不去,等两班、三班,和现在挤地铁上班一个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3月28日的《新民晚报》

随着地铁、大桥、隧道越来越多,至2021年,轮渡的日均客流萎缩至10万人次左右。

虽然还有市民将轮渡作为通勤工具,但轮渡拥挤的记忆留在了历史。

而月票、塑料筹码也进阶成了无人售票的自动闸机。

黄浦江上目前还有17条轮渡线。

现在的轮渡在社交网站上是上海city walk一日游的“标配”。

这不是第一届这么干的游客。1987年《新民晚报》就曾有过“摆渡船不是游览船”的文章,30多年前就有游客买一张6分钱的轮渡票 ,来回在轮渡上观赏浦江风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6月30日的《新民晚报》

游客之外,我们在泰公线、东复线、杨复线、三港线上,和十几位乘客聊了聊。

02

泰公线(泰同栈-公平路)往返于虹口北外滩和浦东滨江大道。

中午时分,5位北外滩白领坐上了轮渡,他们各自提着一个Subway袋子,这是他们的午餐,准备去浦东滨江散步野餐。

“这里散步散厌了么,到对面再散散步呀。”

“就像你跑步,你这边跑过了么,总归要跑跑对面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出差的周先生

周先生提着一个行李箱坐上轮渡二楼,他是来出差的。

出差办公的地点在北外滩来福士,酒店在浦东的文华东方,两头都靠着黄浦江,轮渡是最方便的选择,全程只要20分钟。但周先生订住宿的时候,并不知道要坐轮渡。

“我们的差旅酒店是按直线距离算的嘛。所以我不知道中间隔了条江,看起来挺近的。”

“两年前我第一次坐的时候,还挺惊讶的。百度地图给我推荐的线路,就是从河上飘过去。我以为有座桥,走到这发现是个轮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公线渡轮二楼

这样的出差场景,周先生在过去两年经历过3、4次。

周先生来自天津,他在天津没有坐过轮渡。

“天津的海河没这么宽。而且天津的桥非常多,所以不太有必要这么窄的河再做个轮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浦东泰同栈渡口

程阿姨和老伴推着婴儿车里的小外孙,刚从虹口公平路渡口坐了个往返。

老两口当天是带外孙来北外滩玩的,看到轮渡口之后,突发奇想去了次浦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阿姨一家

刚从浦东回到虹口

程阿姨希望用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方式,让外孙体验世界。

“平常伊拉爸爸妈妈没辰光带伊出来,个末阿拉老的有辰光,就带伊出来走走,乘乘地铁,乘乘公交。”

“船伊还没乘过,个末就乘轮渡给伊看看,试试看,效果也蛮好。小囡能看到黄浦江面,另外能看到周边的环境、周边的建筑。”

虽然外孙还小,但程阿姨相信他已经在感知记忆这个世界了。

“伊(今朝)老兴奋的,觉着都老新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轮渡一楼

同一条渡船上,二楼多是看风景的行人,一楼则是助动车大军。

不同的后备箱诉说着车主人的部分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轮渡上不同的后备箱

挂着10桶水的倪先生,一眼可见职业是送水工,他正要把10桶桶装水从浦西运到浦东。客户公司从浦西搬到浦东之后,送水就需要跨越黄浦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先生

对倪先生来说,这份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摆渡,尤其是退潮的时候,“这一桶水40斤左右,车子载重量比较重,上坡爬不上去”。

采访时正是低水位,栈桥抖,倪先生等其他乘客都下船后,最后一个骑出轮渡,艰难地挪步,走完栈桥。边上挂着“钻孔”的师傅见状也不免感慨“你这个太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先生的助动车上

前前后后绑了10桶水

倪先生来自安徽,在上海已有30年,坐轮渡绝大部分时间是为了工作。

“看风景,谁有空啊。”

“基本上没休息的,天天上班。”

03

从杨家渡到复兴东路的杨复线上,90后代驾小赵是第二次坐轮渡。

第一次坐轮渡的时候,他还有些好奇,把代驾电动车停在一楼,去二楼看了看。这一次,他的好奇少了些,没上二楼。但是我们好奇,大白天就有人喝酒找代驾了吗?

“白天主要是帮4S店、维修厂取送车,都是他们各平台叫我们公司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赵

下午近4点,小赵干完了白天的活,准备回浦西休息一会儿,到晚上再开工。

“我一会儿回去睡一会儿,(晚上)8点出来的话,基本上要做到(凌晨)2点半左右。”

“白天单子便宜,主要还是靠晚上,晚上单子多一点。”

中间这段时间,也就是下午5点到7点半他不工作。

“因为这个时间太堵了。我们代驾是堵车不算费用,不像你打网约车,打网约车是堵车算时间。”

“5到7点做着不划算,说白了,十几公里,到手30多块钱,堵一个多小时不划算,还不如睡觉唻。晚上多做一会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赵正准备坐轮渡

回浦西休息一会儿

采访正是4月最后两天,即将到来的五一,并不会让小赵的单子变得更多。

“节假日大家不出来应酬。一般周五、周六(生意)好,周四也还可以。”

“比较内卷。一个是平台降价嘛。第二个,说白了人也没啥钱,很少应酬。我们是做晚上饭店、KTV、夜宵之类的,(他们)生意都不太好,所以我们代驾现在生意也不行。”

小赵接过最远的单子是到昆山。

“昆山近啊。昆山你要从嘉定过去,40公里,一百多块钱。但是它回上海方便,骑电车就能回来。”

和同事的一两千元的单子相比,昆山确实不算远。小赵的同事接过四五百公里的单子,是一单已经不适合用代驾电动车回上海的单子。

“问客户要回来的顺风车钱,再打顺风车回来,(电动)车都留在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轮渡靠岸后依次下船

同一条杨复线上,46岁的井先生正从浦西回浦东。

他坐过上海很多条轮渡线,但不是为了工作,他是来散心的,“就是自己有时候出来逛一圈”。

井先生做的是物业工作,做二休二,当天是他的休息日。

他坐轮渡的状态类似于城市漫游。这一天他到了浦西,把车一停,人去南京东路、外滩走了走。

“因为自己在家挺无聊的。平时听听歌、看看电视、看看视频,不如出来活动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从外滩一带

漫游回浦东的井先生

他最常坐的是民丹线(民生路—丹东路),在杨浦区逛一圈,再回到浦东。

他最喜欢的是东复线(复兴东路-东昌路)。

“(东复线)斜的,能在江边10分钟左右。跑的轮渡时间长点,可以看看江边的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为泰公线

右为东复线

后者行驶时间更长

我们问他,这样逛完一圈,回去还会觉得无聊吗?

他迟疑了一会儿:“不好说。”

在井先生最喜欢的东复线(复兴东路-东昌路)上,也有人选择不看风景。

临近五一,这条线上人多车少,一楼也只有零星几辆非机动车,游客们上船就占据了沿窗位置看江景。

但19岁的小周不一样,他和同事上船就找了个角落蹲下,开始玩手机。

“很累啊,我刚下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周

小周工作和居住都在浦东,坐轮渡是为了去浦西探店吃饭。

“我每次都不看风景,上班风景都看够了。”

原来小周上班就在陆家嘴,他的职业是厨师,在汇丰大楼52层的酒店上班。

根据小周所说,我们合理推测他上班的地点是丽思卡尔顿,走到东昌路渡口886米,轮渡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早上5点就开始上班的小周,正要开启自己的休闲时光。

04

乘坐三港线(三林-徐汇港口)仿佛时光穿越,三林的这头复古80年代风格,徐汇的这头被称为“飞船码头”,建筑具有未来科技感。

这条线游客、行人寥寥,有一些骑行者,但大部分是为了生活奔波的助动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为浦东三林渡口

下图为徐汇港口渡口

68岁的俞先生驾驶一辆三轮电动车,他每天要乘坐三港线4次。

“我每天两个来回,因为我老婆在前滩上班,我住在东安新村。”

每天接送太太去浦东上班,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四年。包括摆渡的时间,单程40分钟,每天两个来回要花去近3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俞先生刚送完太太上班

临近中午12点,俞先生刚送完太太,正在回家的路上。

“为啥道理我选择这条线?因为我是开残疾车的。开残疾车不能上桥、走隧道,唯一的线路就是摆渡。”

残疾车坐轮渡免费,但每个月往返接送的汽油费要350-400元。

之所以俞太太没有选择公共交通,有两个原因。

一是俞太太对坐地铁“不太熟练”。“地铁不是一部头就到的,要转线,伊搞不清爽。”

还有一份是俞先生的体贴。俞太太在超市工作,上班都需要站着。

“侬有车子接接,至少好坐脱歇。从前滩走到东方体育馆乘地铁,要走交关路,有格车子就好方便点。”

对俞先生来说,轮渡的意义和小时候已经不同了。

“小辰光就是白相去,或者走亲眷,不会像现在走得噶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三林渡口等船的人

在俞先生的观察中,三港线到了上下班时间就异常繁忙。“最结棍的时候,我排队要第三班船才下去。”

他希望高峰期的三港线可以多增加班次,方便乘客,也减少拥挤潜在的安全隐患。

把三港线当作通勤线的还有老杨。下午3点,他正从浦东到徐汇去上班。

他做的是夜宵烧烤生意,店在徐汇乌鲁木齐路附近。助动车后前前后后载着的,是他当晚要烤的食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要去徐汇上班的老杨

老杨住在浦东,单程通勤要一个多小时,选择在乌鲁木齐路开店是因为“市中心人多”。

等到他下班的时候,轮渡又开启了新的一天。

“我下班基本上轮渡又开了,(早上)5、6点多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15日的轮渡时刻表

来自“上海轮渡”公众号

在助动车跨江大军中,有不少“同程跑腿”。

51岁的老邓正帮客户闪送一束花,从徐汇到浦东,路程17公里,这一单他可以赚35块。“我们有时候一天要跑几次(轮渡)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邓的助动车踏板上

是一束等待送达的鲜花

同样一天要跑几趟轮渡的还有老施,眼下这单来自货拉拉平台,任务是把三林的西瓜运到浦西,18公里,路途要1个小时出头,这单他可以赚“26块3毛6”。

刨去轮渡费2块8,这单实际收益23块5毛6,逼平上海最低工资标准。

好在这只是老施的兼职。

“家里有个小的类似加工厂,就在江对面闵行区。多余的时间我来做这个(跑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施

因为跑腿的兼职,老施坐过上海多条轮渡线。上至南码头,下至西渡。

西闵线是上海最南的一条轮渡线,但是老施没少坐。既有帮客户把东西从闵行送到奉贤,也有奉贤送去闵行的。

“有的是商业上面,工厂需要一些配件;有的是生活上面的,比如朋友送东西。”

在上海已有20年的老施觉得自己在这座城市学到很多东西,还差点成为了上海女婿。

他在这座城市经历过不少,他还想继续在上海工作下去。

“(上海)机会比较多,人口多,经济也比较发达,这样的话,服务行业就会有很多需求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轮渡上的乘客

在黄浦江轮渡上,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的脸庞:

有第一次乘坐的兴奋、新奇;

有坐过无数次都没来得及看风景的忙碌;

有日复一日的生活;

有对这座城市的期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姜天涯/

编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姚祖鸿 姜天涯/

拍视频:姚祖鸿 姜天涯/

画图做图:二 黑/

写毛笔:杨 卓/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