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北宋文学巨匠苏轼,不仅以诗词闻名于世,更因其洒脱风雅的性情广受推崇。一次,他见到好友的妻子,惊叹其美貌之余,内心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一首动人的词篇。

那么,你可知道一段关于大文豪苏轼与他好友王巩之间的温情故事吗?一段刻骨铭心、令人赞叹的人生际遇,足以让后人回味流连,直至千年。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段美好的友谊与人生哲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台诗案的恩怨纠葛

北宋时期,有位大文豪苏轼,其才华横溢,已然成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然而,苏轼虽然在文坛享有盛誉,但在官场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因所写一篇《答谢皇帝表》而陷入名为"乌台诗案"的漩涡之中。这篇表文本意是为了感谢皇帝的恩赐,但在结尾处却不经意地掺杂了苏轼自己的一些个人情感,表达了他对新政策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微言大义的表述,不巧引起了热衷于新政改革的某些官员的不满。御史何正臣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之后王安石的学生们也纷纷出面,在众多改革派人士的构陷下,苏轼最终被拘押到了御史台大狱受审。

审查期间,苏轼被严厉地指控了"四大罪状",而以李定等人为首的一众改革派官员,更是查清了有谁收藏了这些带有讽刺意味的文字。最终发现,黄庭坚、司马光等二十余位大臣皆在列。

可以说,这场"乌台诗案"开启了一段新旧阵营的针锋相对。新派与旧派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双方皆想置对方于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神宗本人对此也感到犹豫不决。一方面,他并不想伤及这位大才子苏轼;另一方面,新政的推行又迫切需要这场诗案的结果。就在矛盾重重之际,两派的正直之士纷纷为苏轼出面,力图化解矛盾。

最终,在群臣的多方游说劝阻下,宋神宗决定从轻发落,将苏轼贬谪到黄州任职。即便如此,这场"乌台诗案"也给苏轼的官场之路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牵连其友王巩的命运

而苏轼并非是唯一遭受牵连的人。这场"乌台诗案"波及之广,连苏轼的好友王巩也未能幸免。

作为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王巩与苏轼志趣相投,两人曾经有过许多美好的交谊。不料,就因为与苏轼交好,王巩也难逃此案的惩罚,最终被贬谪到了宾州这个被古人视为最偏远之地的地方。

相比之下,王巩所受的处罚可谓是最为严厉的。苏轼对此感到十分内疚,毕竟是因为自己而连累了好友遭受如此不公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此后两人未能及时重逢,但在漫长的四年贬谪期内,苏轼和王巩并未失去联系。王巩也多次安慰苏轼,并向他细述了自己在偏远宾州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的感受。

这一番解释,也让苏轼对王巩的处境有了更深的了解。即便身陷困境,但王巩依然未有丧失斗志,反而以一种坦然淡定的状态面对命运的考验。

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也让苏轼对王巩的敬佩之心更胜从前。终于,在元丰六年,王巩终于奉诏北归。经历了近四年的分离,两位好友终于重拾相聚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柔奴的出现与苏轼的感慨

当苏轼再次见到王巩时,不禁暗自感慨:岂料我这位好友,竟也遭受如此不公的命运!王巩虽已北归,但身家依旧落魄,只是能够重获自由,已是万幸。

不过,王巩的状态却出乎苏轼的意料。原以为他应当满怀愤懑,甚至身心俱疲,然而当苏轼见到他时,竟发现王巩精神状态相当不错,甚至还有一位美丽动人的歌女陪伴左右。

这位名为柔奴的女子,不仅容貌绝世,更兼才华横溢,连唱歌都能将人震慑住。在柔奴演唱的过程中,苏轼仔细观察着这位佳人,只见她丝毫未受贬谪之地的影响,依旧云淡风轻,丝毫未见落魄之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禁让苏轼产生了疑问:难道在这偏远的宾州之地,也能养出这样一位奇女子?于是他忍不住向柔奴发问:"岭南的风土情况,应该不是太好吧?"

柔奴的回答,却让苏轼颇为惊诧。只见她坦然地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原来,这位柔奴并未被贬谪之地的荒凉所影响,反而对自己所身处的环境怀有一种释然与安宁。她认为,只要心中安定,何处都是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直抒苏轼心中所想。他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并非在于外表的荣辱得失,而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正如这位柔奴所言,只要心灵安宁,何处都是自己的乡土。

就在此时,苏轼的诗性被完全激发,一首词应声而出,那就是后世闻名的《定风波》。

这首词的上半部分,主要描述了王巩的遭遇,以及他能够拥有如此才华出众的佳人柔奴陪伴,实在令苏轼羡慕不已。而下半部分,则是对柔奴本人的颂赞,称道她的才情和淡然处世的态度。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词句,无疑是在赞颂柔奴的丰神俊朗,以及她那出众的歌声。而最后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更是将柔奴的人生态度完美概括。

可以说,正是这位柔奴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与释然,让苏轼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尽管王巩遭受了如此不公的命运,但只要内心依旧安宁,何处都能成为自己的家园。

对于苏轼来说,这样的人生哲学,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毕竟,在他的文坛成就面前,他的官场之路却总是坎坷重重。这一次,通过观察柔奴,他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并非完全在于功名利禄,而更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许正是苏轼所向往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临终时所总结的:"问我平生的功业,也就是在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一个曾在文坛享有盛誉,却在官场屡屡受挫的文人来说,这种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无疑是可贵的。而这一切,正是源自于他对柔奴所体现出的释然之心的由衷敬佩。

从此以后,苏轼便更加珍惜自己的这份宁静与从容。他明白,人生的意义,并非完全在于功名利禄,而更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安宁。这一点,正是柔奴所带给他的最大启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苏轼和王巩的这段友谊故事,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了近千年。每当我们提起这段温馨动人的故事,都不禁感叹:原来,人生的价值并非完全在于功名利禄,而更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