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实力日益强大引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如何看待大国的全球竞争力,以及他们倾向于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国家利益。今天的中国人认为军人这一职业有声望吗?他们认为大国实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道德权威和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投射能力?真正的男子气概体现在哪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就此采访了几位中国男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武力和文化经济影响力地位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汉语中,军事因素和非军事因素、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都体现在“文”和“武”两个字上。孔子描述的君子理想是军事实力与崇高的道德权威和学识的结合。然而,随着秦汉时期文武官僚的分离,社会中文与武的关系很少是和谐的,更多是相互对立的。
在中国历史的个别时期,儒家官员瞧不起职业军官,并力争降低他们对国家事务的影响。人们认为,文官深谙军事战略和科学的奥秘,而普通武夫则无法符合文化和学术的高标准。中国清代学者将这种趋势称为重文轻武。鸦片战争和一系列其他外国干预彻底颠覆了中国的世界观,迫使国家精英和知识分子放弃以前的优先事项并专注于军事改革。在这些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军官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主角,而新中国的命运是在战场上决定的。
在历经所称的百年耻辱之后,中国如今再次接近历史常态。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9%,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是世界主要经济极之一,也是地区最大的军事政治力量。在中国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当今普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实力的看法,以及对他们来说什么更重要,是经济影响力、外交和文化,还是军事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访了几位中国男性,向他们提出了上述问题。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的答案有助于理解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和古代文化如何影响他们对国家和个体实力的定义。
- 真正的实力是繁荣的保证
我们问中国男性:“对中国来说,哪个更重要:军事实力,还是文化和经济影响力?”事实证明,我们采访对象给出的答案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深受21世纪政治现实的影响。回顾中国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二者缺一不可。
生活在青海的郭先生说:“我认为没有‘更重要’这种说法,一个国家若想发展得好,需要兼顾各方面。众所周知,国防是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外交则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对于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化与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科技等社会领域更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文化的发展水平、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记者采访到的生活在沈阳的张先生认为,军事实力比软实力因素更重要:
“我认为,国防力量对于大国来说是更加重要的。军事力量是保持大国国际影响力、维持国际战略平衡的坚强后盾。”
生活在陕西省的王先生从事造型艺术领域的工作,对军事题材一点也不感兴趣。他诉诸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仅仅建立在军事优势之上的政策是错误的,但他也承认,除非有军事实力的支撑,否则软实力是无法实现的:
“首先,国家的军事实力也就是‘武’的性质是一切的基础,在这方面中国近百年前屈辱的历史是最好的说明。但建构在此基础上,对我而言,在和平发展的新世纪,显然发挥模范作用并通过外交、文化、经济的方式发挥国家的影响力无疑是更加正确的选择,它能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王道’。与此对应的以武为主推行影响力的国家行为称之为‘霸’ 。”
他还赞同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的提法:
“政权的建立和正常运行必须有军事能力的支持。我认为党指挥枪的意思就是军队应该服从党的领导,这是正确的。如果让枪指挥党,那就必然导致国民党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的不堪历史重演。中国社会对军队的尊崇和信任,其实来源于政权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样被领导规训下的军队才能真正做到纪律严明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 文还是武——当今大国更多地同什么联系在一起?
我们询问受访者,他们会将这两个字中的哪一个与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大国联系起来?在沈阳生活的张先生给出的答案非常直接:
“所有大国同时也是军费最高的国家,即便是日本、德国这样的二战战败国,如今也都是军事强国。应该说所有大国都是‘武’ 。”
其他几位男士则没有这么绝对。陕西省的王先生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骄傲的文化,即软实力,以及立国之本的军事硬实力。尤其是以上列举的当今世界上具有综合影响力的大国更是如此。但如果一定要分它们偏重‘文’或‘武’的话,我认为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即就是这些国家现有的国土主要通过何种方式取得,是武力征服还是文化认同。”
中国人往往会将一些国家与武力联系起来。生活在青海的郭先生坦言,但这种评价也不完全正确。
“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有‘战斗民族’的称号,即武力值高,但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文化也丝毫不逊色,舞蹈音乐绘画等领域的造诣均在世界名列前茅,你能说俄罗斯是单纯的‘武’或‘文’吗?就连中国部分省市高考都放弃文理分科多年了,这说明偏科不可取。”
- 武装力量的威望和公民义务
一个半世纪的艰难考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和维护国家利益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使中国军人在中国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也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这种威望不由社会地位决定,而由服务祖国和公民义务决定。也许这就是为何所有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的人都指出,军人职业在中国一直享有特殊的尊重。在沈阳生活的张先生说:
“从1840年至今,中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民众对军人的尊重和敬仰是从一而终的。可能和其他国家相比,对于中国军人来说,这不是一种赚钱的职业,而是一段人生经历,参军入伍是一种荣誉。”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强身健体、英雄和战功故事历来受到中国人的珍视,武术的经久不衰以及罗贯中、施耐庵的文学遗产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军人这一职业并不总是被认为是有声望的,骁勇善战并不总是被列为男性的主要美德。16世纪的中国进士徐学谟描述了这样一个事件:襄阳的文官拒绝在军官的陪伴下接待一位巡抚,因为他们认为他和自己不在一个等级。而这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故事!轻视战事、不尊重军事职业不止一次被指是宋朝和明朝精英致其武装力量衰落和军事失败的原因之一。
今天卫星通讯社的受访者中没有一个人怀疑服兵役的权威性。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武职和文职只是分工不同,对国家来说同等重要。
生活在青海的郭先生说:“估计大部分普通人应该都不了解军人职业的具体情况和运作体系,但不管怎样,我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在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军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兵入伍的社会经济吸引力日益提升,对新兵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居住在陕西省的王先生说:
“随着军队科技化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提高,当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历水平和身体素质缺一不可,能够当兵入伍越来越成为一个人能力的证明,这使得军人职业的社会地位得以进一步加强。此外,在经济方面,士兵退伍后的安置水平据我所知也是非常高的,可以称之为优厚。从社会认可程度上看,大部分北方地区,士兵职业的声望一般排在公务员之后,在商人之前。”
居住在北京的退伍军人小明认为正确的家庭价值观是尊重军役的关键。但他认为,这些优势可以在任何职业中实现:
“作为成年人(40岁),您上述的问题只能说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实。中国拥有着一支正常体量的常备军队,在意识形态上看,目前中国军队的发展建设和思想教育上有了更强更符合国家需要的武装力量…只要是品行端正,家教正统的中国家庭,如果得知孩子们有意向从军服役或长期参加军事工作都会给与鼓励和支持。至于从商或考公哪个更热,我只能说是各有优略。无论什么选择什么方向发展,首先还是要家风正派,品行端正,身世清白。具备以上三条要比选择什么职业更吸引人。”
- 真正的男子气概体现在哪里?
我们还询问受访者,一个“真正的男人”首先应该具备什么品质?近年来,对教育和经济成就的关注导致年轻人的体育活动减少。为此,中国一贯奉行发展体育、减少额外学业负担的政策,并采取重大措施打击电脑游戏成瘾。理想的男人是否应该是身体健硕的,还是男性魅力、智力和职业成就才是理想男人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居住在陕西省的王先生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
“我认为相对于经济能力,理想的男人形象构成因素中身体强壮和文化、人格魅力都更加重要。这与儒家思想是契合的,孔子认为的君子就应该有健硕勇武的能力,君子应具备的六种能力,也就是君子六艺中就有专门一项‘射’,即对射箭水平的要求。”
其他受访者也同意他们的观点。生活在青海的郭先生认为,“和问题一同理,一个人也应该全方位综合发展,无论是物质经济还是物理精神层面”。
但是住在北京的退伍军人小明认为,将经济成就作为评估男子气概的标准有失偏颇:
“无论是健康男性还是患有先天疾病的男性,只要努力追求,参加强身健体活动就是健康之强健男性。人格魅力和经济上的成功可能西方人很看中,很赏识。但在我眼中,这个概念很肤浅,也就是学龄前儿童的水平。”
人民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曾经服役过的60岁以上的中国男性平均表现出更好的身体和认知健康指标,并且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也高于同龄人。研究还发现,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军队退休人员比未曾服役过的同龄人有着更健康的习惯、更好的教育、更高的个人和家庭收入,可享受更高水平的社会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