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挺正在开展网络寻亲。詹双秋摄

“被拐儿童马某某已与亲生父母相认,后续案件侦破工作正在进行中。”5月9日,山西省运城市公安局发来感谢信,感谢南昌铁路公安处庐山车站派出所民警汪挺帮助被拐21年的马某某找到亲人。

今年以来,热心公益事业的汪挺,充分发挥行业公安职能优势,将“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巧妙运用到“团圆行动”之中,先后为10名失散人员寻找到家人,找回被拐儿童5名,为15个家庭实现了“大团圆”。

2024年春运期间,一封写给中央电视台的“寻亲信”引起正在值班的汪挺的关注。

“儿啊,家里人为寻找你的下落,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各大城市,你可知道我们一家人是生不如死啊……”信中,一位七旬母亲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汪挺萌生了帮人寻亲的想法。

那一天,汪挺尝试着拨通了求助人电话,得知江西奉新县沿里村李百焱已失踪了24年,家人一直苦苦寻找。当年25岁的他跟随姐夫南下广东务工后,便一直没有音讯。“弟弟去哪了?”“怎么一直联系不上?”一连串的问题围绕着李家人一年又一年,也让姐姐、姐夫自责、愧疚了一年又一年。

家人先后辗转多个省市倾力寻访,但造化弄人,均以失望告终。每逢节日,给李百焱留一双碗筷也成了李家人的习惯,因为他们相信,他一定会回来。

了解情况后,汪挺开始在网络的海洋里寻踪觅迹,从分析人物特征、生活交往规律、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在大数据中细心对比,最终从数十名相似人员里,发现广州市一男子的生活轨迹与李百焱高度相似。汪挺与其联系时,其自称并没有家人,2000年左右意外受伤失忆,之前的事一概记不得,“我是谁?”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了他多年。

汪挺随即让男子提供了一张近照,并转发给李家人。

“汪警官,这就是我弟弟。他在哪里,我们去接他。”汪挺很快得到了李百焱二哥近乎肯定的回话。

“因为失忆,家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给他做了许久的思想工作,最后他才鼓足勇气决定来南昌与家人见面。”2月22日下午,南昌车站派出所的会议室里,与李百焱有关的热烈交谈一波接着一波,准备好的横幅、锦旗被李家人握得更紧。相见得那一刻,激动的哭喊声不绝入耳。

“汪警官,我记得弟弟左耳朵后面有颗痣,你看,就在这,一样的!一样的!”千寻万寻二十四载,李家人终得团圆。

在助力寻亲的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汪挺接触了一个被拐儿童家庭。

面对线索少,技术手段少,可查性、成案率低等不利因素,他转变工作思路,立足铁路公安机关“数据海量”“全路一盘棋”“路地融合”三项优势,建立“失踪人员快速响应”“流浪乞讨人员全面核查”“失踪儿童比对查找”三种机制,专项攻坚拐卖积案。

1993年8月,河南5个月大的婴儿万某在石家庄火车站被拐。因被拐时年龄太小,仅用本人百天照作为线索进行查询无疑是大海捞针,于是汪挺尝试运用家人照片做综合分析,发现河南郑州籍朱某某与万某家人高度相似,而与本人现户籍上家人相似度不高。经属地公安机关协调,采血DNA比对,确认朱某某即被拐儿童万某。

汪挺以此案为出发点,开辟“线上+线下”双渠道拐卖儿童案(事)件线索收集,主动走访掌握被拐人员家庭情况,及时与失踪人员属地派出所联动。同月,汪挺接到寻找被拐儿童马某某求助,在经过48小时的严密分析、比对、排除、筛选后,获得重大线索,成功助推被拐儿童马某某与亲生父母相认。一个月内,汪挺运用自己独特的查找方式,连续为各地公安机关推送涉拐线索7条,经核查,已确认线索5条。

“找人要有独特的思维,民间常说女儿像父亲,儿子像母亲,这一看就是一家人,有血缘关系的人综合相似度一定会高于一般人。”根据这个思路,汪挺为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助力团圆节目组提供相关线索40余条,找回失散人员10人,其中有不少被拐儿童和被遗弃人员。

“助力团圆的事极有意义,我要竭尽所能去帮助更多的失散人员回到亲人身边,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汪挺如是说。

(詹双秋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