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冠杰

近来,英国开始了一波集中针对中国的动作。英国情报机构称应对中国这个“划时代挑战”是头等大事,英国警察机构对向香港特区政府提供服务的“间谍”发起指控,英国国防部的薪资系统遭黑客入侵也被暗示是中方所为,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英国为何频繁渲染“中国威胁论”?如今的保守党政府要把英国带向何方?

第一,保守党政府正面临巨大的选举压力,以为抨击中国或许能为自身拉些选票。英国大选很可能将于今年下半年举行,执政的保守党因缺乏亮眼政绩而面临失利的风险。在5月初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方选举中,保守党失去近半数议席,跌落为第三大党。英媒普遍认为,保守党遭遇了40年来最糟糕的地方选举结果,这似乎预示着工党重新上台执政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大。近来的多项民调数据也显示,工党常领先保守党20个百分点。病急乱投医。在保守党政府看来,国内经济下行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于是转向安全领域,通过渲染外国势力对英国社会造成的不安全感,进而引导民众忽视保守党政府在经济和民生问题上的少有作为。

第二,不少英国政客的对华认知更趋负面。今年以来,当欧美国家领导人及高官纷纷到访中国之时,英国政府在这方面迄今几无动作。2023年8月,时任外交大臣的克莱弗利到访中国,是自2018年以来英国外交事务最高官员首次访问北京。在那之前的5年多时间里,中英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交流互动机制几乎都陷入停滞。英国政府跌入对华认知误区,不断强化对中国的恶意想象。面对中国以事实真相作出的回应,英国政府置若罔闻,继续在错误对华认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保守党政府对中国不了解更不理解,也因此丧失了理性观察国际局势的战略眼光。

第三,英国《国家安全法》的实施,推动它的执法机构紧盯所谓中国对英的“破坏”。2023年7月,英国《国家安全法》通过并生效,该法首次将“外国干预”列作刑事犯罪。英国《国家安全法》也是继2022年1月生效的《国家安全与投资法》以来又一部在英国国内全面审查外国势力的法律。这两部法律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因为中国在英的投资和人员都不少,一些英国政治精英因此认为对中国必须加以提防。

第四,因为制度优越性大不如前,英国政府正在国内构筑一道思想领域的“小院高墙”。当前,在“历史终结”的预言不攻自破后,英国及其他欧美国家的制度自信急速下滑。不少英国政客敦促放弃对华“以商促变”的接触路径,转而主张制度竞争。这种把制度竞争话语搬出来的做法,只能说明不少英国政治精英长久以来不过是自恋般地生活在自身“制度依然优越”的幻觉中。为了继续这种幻觉,英国政府开始筑起“小院高墙”,梦想着“英国制度永远优越”,而对臆测的“制度性对手”中国大加打击。

第五,英国依然有领导世界的雄心,它试图打造两个阵营对垒从中渔利。在一些英国政治精英看来,赢得冷战的经验依然可用,现阶段必须“分清敌我”,于是便有了“脱钩断链”“价值区分”“安全第一”等思维和行动。英国在国际社会主打“价值观外交”,试图塑造“民主阵营”与“威权阵营”的对垒局面,以找到昔日获胜的感觉。不过这些英国政治精英明白,阵营对抗的背后是综合实力,这在现阶段的主要体现是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力。英国外交大臣卡梅伦日前发表讲话称,当今的世界更加危险、更加不稳定、更具对抗性,英国要在竞争中胜出,在合作中胜出,在创新中胜出。不过,科技创新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更不是通过打造阵营对立可以实现的。

英国保守党政府一边渲染“中国威胁”,一边打造“两个阵营”的对抗态势,试图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和国际体系面临严峻挑战的过程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然而事实上,英国政府面临的最大压力不是在国外,而是在国内;更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于英国政治人士的治理能力和责任担当。务实解决英国民众的切身关切,才是英国政治人士的第一要务。(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