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神奇故事”☝——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宇宙奥秘

小时候,我是一直晒太阳的,经常爬到山上去晒。后来大学的头几年我确实给自己好好灸了几年,感受到了艾灸带给自己的感受。

给自己艾灸,有了感受之后,再开始去给别人灸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疑惑了。因为这个时候,从具体的到底什么病灸什么地方、选什么穴位、什么样的顺序、到灸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就不再是理论上的东西,是当下你手里、身体上会有的感受。

用不同的方法,形成一个组合来调理人体,不同的疗法,就像不同的兵器,有不同的功用,重要的是,我们要首先知道:自己或者你所要调理的人,是什么样的体质。

比如说,他当下是需要补,还是泄,这个补和泄取决于他当下是虚还是实,这个是我们所说的大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些人适合艾灸,哪些人不适合

对于比较实的人,可能先刮痧或者做运动会比艾灸好得多。对于虚的人,用艾灸就会非常合适。

用艾灸既是补阳又是补气,而且还有一种收摄的力量,尤其是在我们艾灸的时候,如果两个人非常地专心致志,加上人的神意和周围环境的感应,会生成一个非常好的补的力量,这是五种力量的合一。

这种体验,我过去经常体验到,这个时候不光是在给被艾灸的人补,施灸的人本人也会有一种被补的感觉,甚至是同步的感觉,灸对方的命门穴,自己的命门穴也会开始发热。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我过去带过很多学生,他们会有这种体验。

艾灸要注意的两点

首先,要判断清楚,这个人适不适合。上过我的中医网络课的同学可能知道,通过三焦虚实的判断是比较简单的,适合艾灸的,至少是中焦或者是下焦不足的人。

第二,他具有不足的体质,而且外周经络和中焦的消化系统没有严重的瘀滞,否则就会出现上火。如果有心智上的偏激,或者是巨大的情绪,这也会形成上火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没有学过任何中医知识,那么,通过观察也可以看到。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你能感觉到他非常结实,或者身体里面装满了很多东西,而且有一些黏滞的、不干净的,或者热的感觉,有时候你不必靠近他也会感觉到那种气息。

具有这种情况的人,可能就需要先做运动,选刮痧、拔火罐,不要先给他做艾灸。

我的建议就是,大家如果要学习艾灸这样一个方法,还需要给家人或朋友调理,首先是要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关于中医所说的阴阳寒热虚实,肯定是要去学习的。

先给自己灸,找到感觉

花一些时间给自己做艾灸,找到那个艾的这种热量——通过一个穴位进入人体,在身体里流通扩散的那种感觉。

一般,如果你专心致志地做几天,你肯定能感受到有这个感觉的时候,那你才有了可以给别人做的基础。

我们要避免一种盲目的信任,或者狂热地去实践,中医现在确实是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她的好处,但是我们要做一个理性的人,而不是大家说好就去做了。

这个理性的前提,就是要先学习,然后谨慎地实践,找到最初的感受和一点点经验之后才能在别人身上使用。这一点要切记。

关于艾灸过程中的一些体验

第一 房间和环境的安静

不要在非常混乱的环境中去做艾灸,在混乱的环境中人是不安心的,不安心的时候气血容易被扰动,如同在滚动的玻璃球里面,去找一颗大米是不容易的。

第二 艾灸者和被艾者内心是相对平静的

如果两个人当中的某人已经刚刚发过火,或者很着急的状态,那先不要给他艾灸,另找一个合适的时机。

第三 注意保暖

在某些裸露部位盖上毛巾,房间不要太小,这样可以避免开窗受风寒。

第四 艾灸者的精神和身体的放松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有过太极拳或者是站桩的基础,或者是练书法、弹古琴,或者是泡茶的基础,那么做艾灸的时候就会知道,如果让自己的身体、手臂,乃至拿着艾条的那个手指,都处于放松的状态,放松不用力,但是又是专注的,这个状态下就能产生「灸感」,这是人和灸和病人之间最大的一个感应。

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如果被灸者也很放松,他接受这个艾灸,没有多余的疑惑、猜测或者担心。拿着艾灸的施灸者,也很专注但是又不用力,也没有太多的杂念,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感应。

有时是你拿着艾条的时候,会发现某些穴位有吸力,甚至它会吸你的手往那个方向走,一般说明这个部位是偏虚的;还有些地方,你灸到一定时候了,就会感觉力量往上顶,那么这个地方已经灸实了,或者它本来就实。

所以,学习中医有一个比较快的捷径,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先放松,然后专注,然后接触真实的身体,比如通过按摩、 刮痧、 拔火罐,你能接触到肉体,接触到肉体的不同层次(皮肉筋骨), 还有不同的邪气在你手上的感觉,这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当心足够安静的时候,不管你是通过艾灸,还是把脉,还是棍针、按摩、针灸、拔罐、推拿、刮痧,你都能够知道很多东西了。

关于艾灸我还想说

这些是我自己的体验,我大概18岁、20岁左右到30岁这十年给自己灸的比较多。后来发现,如果长期艾灸,确实会在身体里产生一些多余的热量蓄积。艾灸确实能补阳气、通经络、祛寒湿,但是会导致热的蓄积。这里面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运动量不够。

最近七八年我自己灸得比较少,会给家里的老人灸一灸,我发现作为现代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身体不通的时候,中焦不通的时候,也就消化系统不是太流通,吃的太多、消化不良的时候,应该先把中焦这条线打通,把四肢这条线打通,打通之后再灸,这点很关键。

这个口诀以前讲过,叫守中央,通四方。

艾灸的作用主要是守中央,但是灸之前和灸之后,你要根据这个人的情况,通一下四方。这样就不会出现上火啊这些问题。

还有灸的次序,一般来说可以先从中间灸,比如说任脉、督脉,或者是腹部、背部,再往四肢。

说到收的问题,一般来说可以收到下边,因为现在人的精气神,都浮在上面比较多。

最后可以收在比如说昆仑或者太溪,或者涌泉。

由中间向四周,由上而下这个顺序,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大多数人。

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

说到用火补阳过度,会伤阴导致上火,很好理解,因为人体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阳补多了,阴自然就不平衡。

像各种艾灸粗壮大柱、长时间猛灸后,阳气短时间内暴增,相对出现过剩的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阴不足以敛住阳气,阳气就会向外浮散。

“阳有余便为火”,表现就是各种上火,从长痘、嗓子痛、打嗝、耳鸣、流鼻血、胃痛胃胀没食欲、失眠,甚至发烧。如果你艾灸后出现这些问题,要立即停止。喝点清茶去火,喝米汤滋阴。尤其是本来就阴虚火旺的人,更要慎重。历代医家也告诫阴虚血燥者忌艾灸。

艾灸过度不仅不能补阳气,甚至伤阳耗气,令人正气衰弱。

《黄帝内经》里明确的说过“壮火食气”、“热伤气”,就是说大火会吃掉人的正气。所谓大火就是长时间、猛火的灸都可以称之为壮火。现在艾灸动辄一小时,粗大艾条,浓烟滚滚,不是在艾灸,像做烧烤。

艾灸也有补

正确的用法在《黄帝内经·灵枢·背腧》中一句话已将艾灸补泻说的清清楚楚,见下面的原文——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实际操作中,该如何补呢?

用手持艾条在穴位处烤,不要吹,温温热热的烤(少火生气),烤到觉得热了,就拿远,接着再拿近烤,这样一个穴位来回有5-10次就可以了,被灸的穴位会觉得很温暖舒适。

现在很多从事艾灸的动不动就是灸个把小时,这和古法完全不同的。

在《针灸大成》上记载,每个穴位都是灸几壮。但那时的一壮,大概就是麦粒大小不会超过竹筷子头大小,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觉得烫就拿掉。这种灸法会烫坏皮肤,现代人很难接受,我们就用上面说的那种靠近烫热再拿远的方法,热一次算一壮。

补法适用于补虚,穴位处陷下,气不足想要补气,体弱怕冷的人。用这个补法艾灸,每个穴位也就几分钟搞定,也不会弄到满屋子的烟火气,我们常听说的“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用的就是古法的疤痕灸,在皮肤上直接烧,会烧出灸疤,因为太影响美观,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可以用靠近烤热再拿开的补法。

那么。又该如何呢?

手持艾条烤穴位,用嘴巴对着穴位的方向朝艾炷均匀吹气,一口气平稳吹3-5秒,把火吹大。被灸的穴位会感觉热气像一股热风冲进去(壮火食气)。大概吹一分钟就可以。

泻法适用于实而有寒。比如受寒感冒,比如受凉肚子痛,比如老寒腿。用吹艾的方法,这样可以迅速把寒气带出来,高烧状态绝对不能艾灸,会加重病情。

艾灸后注意

《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

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1. 艾灸后不要马上喝茶。

  2. 要等一两个小时再吃饭。

  3. 饮食最好清淡温暖。

  4. 一切让你不能平心定气的事情都不要做。

总之,艾灸能调和气血,不可小觑,用对了养生,用错了,害人。此外,艾条不用买最好的买最贵的,尤其作为家庭日用的东西,买可以用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