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一人生活省事又省心,一直独居一直爽。”“总嚷着要找个对象,却从不主动勾搭。没喜欢的人,也懒得接受别人的追求。”“已婚分居:找回自我,享受自由,拥有快乐。”“年轻人需要指点,但不是一年到头见不了几面的亲戚指指点点。”……当前,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平台频频分享的“单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样态,引发了众多关注。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单数生活”?哪些人在过着“单数生活”?对这样的活法感受如何?

是谁在过“单数生活

通常来说,人的社会交往时空主要分布在家庭、学校、职业空间、闲暇场所等,以血缘、婚恋等主要方式,形成了两人及以上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也就是说,以“复数”的形式构成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人的个体化生存发展日益成为可能,强化个人主体选择自由的“单数生活”逐渐兴起、蔓延。值得注意的是,“单数生活”并不等同于“单身生活”“独居生活”,也不是青年的“专属生活”,很多人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部分熟悉的、符合自我情况的痕迹。

现如今,大概率倾向于“单数生活”的人群主要有:

30—35周岁的未婚青年。 经由恋爱形成婚姻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方面。从婚恋状态来看,未婚状态尤其是30—35周岁青年的未婚状态更多地倾向于“单数生活”。30—35周岁青年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更有可能形成“单数”的生活方式。一些人认为婚恋不再是人生规划必选项,甚至认为“智者不入爱河”。调查显示,从30—35周岁青年的未婚情况来看,我国未婚比例一直在稳定增长,这其中男青年未婚比例的增长幅度高于女青年。

“一人户”家庭。 家庭生活是最日常、最经常的群体生活,家庭规模大小影响群体生活的复杂程度、精力投入、交往频率、情感效果等。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家庭规模不断减小,“一人户”的数量增多。据统计,2020年我国家庭户中“一人户”的数量达到了1.25亿户,占家庭户的比重高达25.39%。当前,独居独户的群体逐渐增多。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刷手机、一个人看病、一个人饲养宠物……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日常。

拥有形“复”实“单”生活方式的群体。 在社会个体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家庭、婚恋等传统的群体生活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有的人选择“分居婚”,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有的人选择“分居未离婚”,没有离婚,但不住在一起,主打一个随性。还有的人选择“离婚不离家”,因为大城市房价高、租金贵而很难再买房或租房,或者是为了给孩子保持原生家庭氛围,夫妻离婚后仍然住在一起,但以各自过各自的生活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数生活”为何获得部分的青睐

日益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启动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人认为无需通过组建家庭来抵御生存风险、保障生活质量,也不再愿意去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成本去构建或维护长期的社会关系,而是根据临时需要从越来越多的社会选择中形成互助合作的临时关系,“单数生活”由此成为首选。个体日益从家庭、血缘关系中脱离出来,开始进入到试图以“我”为主的社会关系之中。

独立发展能力和追求情绪价值是“催化剂”。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愈发重视自我发展、自我满足、幸福感等主观感受,家庭生活中情感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加。个体的身份认同也越来越由生活方式和自我理解来确定,而不再是由类似家庭或社会阶层等外在的社会团体来定位。在发展能力提升、重视主体地位、凸显情绪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少人开始尝试“单数生活”。

排解和应对生活压力是“助推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面临着学业、工作、社交、人际关系等压力,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去应对,或者是花钱排解压力。对此,一部分人更倾向于选择“单数生活”,认为这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也意味着投入与责任的减少。在独居小屋中“享受自由”,成为部分人的“刚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数生活,你怎么看?

“单数”不代表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单数生活”是个体对于生活和社交的一种态度。而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人与社会的联系是割不断的,个体倾向于过“单数生活”,不能与其家庭观念淡薄、社交能力下降完全划等号,也不代表自我封闭和完全隔绝。过着“单数生活”的个体,希望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舒适、自由、不被关爱所羁绊的生活,以及越来越多的享受其他有趣新鲜事物的机会。

选择单数生活,并不是彻底否定“复数生活”。选择“单数生活”的群体通常存在着“被动单身”与“主动单身”相互交织、“单数生活”与“复数生活”并存的状态。也就是说,过着“单数生活”的群体,并不是彻底否定“复数生活”。对于Ta们而言,“单数”是外在的常态,“复数”是内在的需要。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单数”或者“复数”,以达到个体所期望的美好的生活。

“单数生活”,实质上是部分个体从原有的社会结构中“脱嵌”,主动构建一个符合自我需求的新的社会关系和运行状态,以更好地凸显自己的喜好、强调选择的自由、自主规划人生。对于“单数生活”,不急于“贴标签”,也不想当然地“指手画脚”,不妨给予理解与包容。

生活不在别处,而在当下的一粥一饭、一笑一语之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无论是“抱团取暖”,还是“孤军奋战”,都各有缘由,都值得尊重。

鸣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邓希泉研究员

本期编辑 | 孙渴 常妍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图片来自网络

点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