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公元449年,王玄谟上书请求北伐,刘义隆看了奏章,非常兴奋,对身边人说:有霍去病封狼居胥时的感觉。这时的刘义隆已经决意再次北伐了。

公元450年,北魏率先南征,在悬瓠之战后,北魏暂时撤军,但是北魏和南朝宋之间的对立依然是尖锐的。

公元450年七月,刘义隆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北魏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刘义隆兵分三路,北上欲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但是这次北伐却遭到了北魏拓跋焘的反击,南朝宋的大军溃败,北魏拓跋焘一直突进到了长江以北,直接威胁到了南朝宋首都建康的安全。之后虽然北魏撤军,但是北魏军队所过之地都被付之一炬,民众伤亡、被掠走者不可胜数,南朝宋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刘义隆为什么要决意北伐?为什么刘义隆的大军会遭到惨败?这场惨败对南北局势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元嘉第二次北伐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当时刘义隆不听从王玄谟等人劝谏,不去北伐,是不是也就不会出现这次惨败呢?

其实这段历史还是要辩证的去看。

对于当时南北朝的局势而言,北方的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而拓跋焘也一直有饮马江南,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梦想,所以其南征是必然的事情。对于北魏内部的鲜卑贵族而言,富裕的江南地区也一直是他们劫掠的梦想之地,所以南征是北魏内部的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崔浩在时,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崔浩一直是劝阻拓跋焘南征的,这才让拓跋焘搁置了南征的计划,而集中精力北征柔然,向西拓展到了西域,向东灭了北燕,统一了北方。

而当北魏统一了北方之后,其南征就是必然的事情,不管刘义隆有没有北伐,都是拓跋焘执意要做的事情罢了,而刘义隆的北伐不过是给了拓跋焘反击的机会罢了。而实际上这场战争最早还是北魏率先发动的,在450年2月,北魏十万大军南下这场战争就已经打响了,不过当时悬瓠城阻挡住了北魏南下的脚步,而之后北魏崔浩一案又让拓跋焘不得不回师处理国内的动荡,才延缓了南北大战的进程。

北魏的这次南侵,实际上才让南朝宋下了决心要再次北伐,因为对于南朝宋而言,这场战争躲是躲不过去的,不如先发制人,先占据优势的地位。

所以对于刘义隆而言,其实发动北伐夺回黄河以南的战略是对的。

为什么说刘义隆夺回黄河以南战略是对的呢?我们之前反复的讲过,北魏和南朝宋之间的军事差距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南方不产马,北魏的骑兵不管是数量上还是在战争中的作用都是碾压南朝宋的。而在平原地区,这种骑兵的冲锋是南方的步兵很难阻挡的。这就跟现代战争机械化的装甲部队要碾压步兵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南朝宋的优势就在于南方水路纵横,水路是唯一可以阻碍骑兵发挥最大效益的可利用的工具。而从当时的现实来看,北魏已经占据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城市,南朝宋在淮河以北的城市实际上都暴露在北魏的骑兵的冲击下,如果北魏大举入侵,南朝宋只能退到淮河一线构筑防线,而如果淮河失守,就只能退到长江防线了,这就太被动了。

而如果南朝宋能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就可以凭借黄河构建第一道防线,从而在对抗北魏的装甲骑兵方面占据地理优势。

另外一方面,我们知道黄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传统的发达的农耕区。如果南朝宋退到淮河以南,实际上长江以北就都变成了双方的缓冲区,不可能在这些区域发展农业,迁移人口。这对于南朝宋的经济发展来讲就是严重的问题。而从当时的人口对比来讲,北魏就已经超过南朝宋了,如果北魏再占据了长江以北区域,那么南朝宋的未来其实更堪忧。

所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刘义隆要北伐建立黄河防线其实是正确的选择,与其被北魏耗死,不如拼一下,而当时时间实际上是站在北魏这一边的。

当时在朝堂上,对于是否北伐是有争论的,尤其是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等人都是支持北伐的。其实这几个人都是刘义隆的嫡系。徐湛之是刘裕的外孙,其母亲就是会稽宣长公主刘兴弟,其父亲是振威将军徐逵之,当年打司马休之的时候徐逵之战死,刘裕愤怒得亲自披甲要冲锋报仇,后来被谢晦抱住才劝住。刘兴弟是刘义隆的长姐,刘义隆是很尊重她的,家里事都听从刘兴弟的意见,所以也是很照顾这个外甥。当年徐湛之卷入了刘义康案,最后还是其母亲跑到刘义隆跟前哭闹,刘义隆才赦免了徐湛之。而之后徐湛之在范晔谋反的时候充当了刘义隆的耳目,将范晔等人谋反的证据提交给了刘义隆,才最终做实了范晔谋反的事实。所以刘义隆还是非常信任徐湛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江湛出身名门济阳江氏,当年著名的《徙戎论》就是其先祖江统提交给晋惠帝,提出将氐、羌等族迁出关中的主张。江湛的妹妹是刘义隆四子南平王刘铄的王妃。江家也是刘义隆拉拢的对象。所以殷景仁死了之后,江湛就和徐湛之共同执掌朝政,世称“江徐”。

这里面比较有争议的是王玄谟,王玄谟其实也是不简单的,他出生太原王氏,也是豪门。刘裕讨伐南燕的时候得到了王玄谟,对其非常欣赏,也是出于拉拢豪门的目的,所以重用了王玄谟。后来王玄谟就跟从了三大权臣之一的谢晦出镇武宁,后来谢晦谋反被杀,王玄谟得到了刘义隆的赦免。王玄谟为什么这么积极的配合刘义隆北伐的主张,背后也有其迫切的需要建功立业,一洗前耻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看到当时在朝臣中就出现了两派,一派以文臣为主,坚决主张北伐,一派以沈庆之,萧思话这样的武将为主,不建议北伐。所以沈庆之才提出来主张北伐的都是“白面书生”。意思是他们不懂打仗。

其实如果我们细看他们的争论,都是有道理的,不过是各自站在各自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刘义隆王玄谟等人不过是站在战略的角度去看问题,北魏迟早要南征,与其被动的等待北魏南征,不如主动抢占黄河防线,依托黄河做防御,这在战略上是重要的。而沈庆之等人更多站在战术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看到了北魏骑兵的力量的强大,南朝宋整体军队战斗力的问题以及后勤补给的问题。并没与谁对谁错的问题。之所以后来出了问题,还是整体方案的不够严谨以及用人不当的问题,让执掌战略的王玄谟等人去执行战术层面的操作,最终才导致了溃败。

另外从方案来看,刘义隆选择雨季北伐也是对的,雨季河流的水都满了,南方泥泞,对于北魏的骑兵而言就无法发挥优势。而南朝宋可以凭借水军快速机动。等到雨季过去,如果能抢占到黄河防线,构建防御工事,整体形势就向南朝宋倾斜了。

而当时从北魏方面拓跋焘的反应来看,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做出了大不了后撤,等到雨季过去再进攻的方案和打算。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南朝宋开始了北伐的筹备,一方面是大范围的征兵,每三个壮丁抽一人、每五个壮丁抽二人的比例进行征召。其次就是筹集资金,一方面募捐,一方面向富足人家家产超过五十万钱的,僧侣尼姑的积蓄有满二十万钱的,都要借出四分之一来供军队急用。当时如果北伐能达到目的,巩固住了黄河防线,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最后战争失败,这些也成为压倒南朝宋的稻草。

而在北伐的人员安排方面,刘义隆让弟弟刘义恭到彭城担任总指挥。

而北伐兵分三路:

东路军让自己的儿子刘骏担任总指挥,由王玄谟率领申坦和沈庆之为先锋,目标是进入黄河,攻取镐磝和滑台,得手后向洛阳进发。

而中路军让儿子刘铄来指挥,率领王方回、刘康祖、梁坦等人攻取许昌,进军洛阳。

而西路军让第六子刘诞指挥,柳元景率庞法起、薛安都等人从襄阳出击,夺取洛阳以西的三门峡地区。同时刘秀之率刘弘宗、杨文德等人从汉中出击北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刘义隆的战略安排上,还是比较合理的。刘骏的东路军从青州,兖州向西扫清黄河南岸北魏势力,中路军刘铄实际上就是从上次的悬瓠城往前推进,夺取许昌后逼近洛阳,牵制北魏的防守兵力,来策应东路军。

而西路军动用的荆州兵,柳元景指挥从襄阳出发直指潼关,收复黄河中上游。

如果顺利的话,这三路大军在雨季结束前,就可以将北魏赶到黄河以北,从而快速构建防御工事,依托黄河做好防守准备,这也是刘义隆的战略目的。

但问题出在了东路军的王玄谟处。

一开始三路军的进展都是非常顺利的,北魏拓跋焘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也没有让黄河以南的守军严守城池,很多城池的守军也主动撤到了黄河以北。

所以碻磝很快就落入了南朝宋手里。而西路军也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从赀谷进入卢氏(河南卢氏县)逼近了关中商洛地区。中路军拿下了长社,进逼虎牢。战场形势是一片大好的。

这个时候东路军按计划沿黄河西进,目标滑台。而负责滑台进攻的就是王玄谟。

很快南朝宋的军队就包围了滑台。按照刘义隆的策略,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攻下滑台,这样才能肃清黄河南岸北魏的力量,依托黄河构建防御体系。

但是在滑台,王玄谟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本来滑台城内有很多茅草房,如果这时用火攻,会大幅度的杀伤守军,但王玄谟否决了这个意见,导致守军很快挖掘了洞穴。而之后上游警戒的垣护之听闻北魏要进攻滑台,就劝王玄谟把屠灭滑台作为最急迫的事情来办,不要考虑城内百姓和士兵的伤亡,但王玄谟依然没有听。

其实从后来的局势来看,如果当时王玄谟不惜代价,攻下滑台,然后依托滑台构建防御,北魏可能南下就比较困难。但王玄谟却顾忌到城内百姓的安全,没有用火攻,又顾忌自己士兵的伤亡,没有下一切代价强攻。所谓慈不掌兵,表面的仁慈其实最后是害了这些士兵。最终北魏大军南下,王玄谟的攻城部队根本无法跟北魏骑兵抗衡,只能撤军,而被北魏骑兵追击,简直就是屠杀,最终全军覆没。舍不得让士兵牺牲,最终这些士兵还是没有逃脱被屠戮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个过程中,当时很多附近的百姓都投奔王玄谟,但王玄谟却将他们打散补充到部队中。其实细品这个行为也有道理,因为成建制的投降的军队,如果让他们还保留建制,谁知道在战场上会不会突然调转枪口对自己?打散还是对的。但是王玄谟为了笼络当地百姓,每家发一匹布,却让他们用梨来交换却有点迷惑了,历史记载这个行为让当地的老百姓才对南朝宋的大军产生了意见。

王玄谟没有攻下滑台,还延误了时间,实际上这才是整场南朝宋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当王玄谟逃回来时,萧斌气得要斩掉王玄谟,但是被沈庆之拦住了。沈庆之为什么替王玄谟求情呢?其实他的本意是这时不是杀败将的时候,如果这时杀败将,以后失败的将领就都会转投北魏,不会回来了,这也是有道理的。萧斌要杀王玄谟也有萧斌的原因,王玄谟攻滑台不克,萧斌也是有责任的,如果早点替换掉王玄谟,也不会出现后来的败局。所以这里面又反应出来南朝宋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本身内部的各个将领之间就是不和的,大家不可能把力使在一起,最终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时东线和中线的进攻虽然受挫,但是西线的北伐队伍却取得了突破,柳元景指挥的西路军接连攻克弘农和陕城,也就是现在黄河南岸的三门峡地区,直接进逼潼关。在陕城之战中,宋军一度无法抵抗北魏的骑兵,建武将军薛安都大怒,摘下头盔,解开盔甲,只穿一件两当衫,怒目横矛,单马冲阵,如此冲杀四次,杀敌无数。

第二天宋军再次攻击陕城,薛安都奋勇出击,从早上一直战到太阳偏西,鲜血把肘部都凝固住了,所用长矛也折断了,终于击溃魏军,斩杀张是连提。宋军最终拿下了陕城(现在的三门峡西地区)。接下来又兵不血刃拿下了潼关,关中已经唾手可得。这个薛安都就是唐朝薛仁贵的先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由于北魏突破了滑台一线,北魏的骑兵快速向南穿插,导致南朝宋的北伐大军很快就会被北魏骑兵抄了退路,就有全歼的风险。所以无奈之下,刘义隆只能下达撤军的命令,希望前线军队后撤在淮河流域构筑新的防线。

但在北魏骑兵的快速冲击下,南朝宋的军队想要南撤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北魏也是兵分几路,永昌王拓跋仁从洛阳向寿阳挺进,尚书长孙真直逼马头,楚王拓跋建直取钟离,高凉王拓跋那从青州直取下邳,拓跋焘自己率军从东平直入邹山。目标都是南朝宋的东路和中路大军。也是要迅速抢夺淮河。

而当时南朝宋刘义隆的目标也是把淮河以北的军队撤到寿阳,盱眙等淮河以南,构建新的防御工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江夏王刘义恭驻守彭城,为了加强彭城的防守,派刘宋楚王刘建从清河(古泗水)向西挺进,屯兵萧城(安徽萧县西北),步尼公从清河向东挺进,屯兵留城(江苏沛县东南上图下沛的位置)。武陵王刘骏派遣参军马文恭率军增援萧城,江夏王刘义恭派遣军主嵇玄敬率军增援留城。马文恭被北魏军队击败,步尼公途中跟嵇玄敬相遇,二人率军转而向苞桥进攻,东渡泗水。北魏的大军很快就攻下了萧城,进逼彭城城下。

当时的彭城实际上是南朝宋北伐的根据地,北伐的总指挥刘义恭坐镇彭城,刘义隆的儿子刘骏也跟叔叔一起驻扎在彭城,当时刘义恭曾经想过撤回江南,但北魏的骑兵的速度还是太快了,如果这个时候撤退,很容易被北魏的骑兵追击而溃败。最终还是刘骏决意死守彭城。

而中路军这一边情况也非常不妙。当时刘康祖的军队已经逼近虎牢了,北魏大军南下,刘康祖南撤。而淮河防线也已经形同虚设,所以刘义隆命刘康祖后撤到江南。但刘康祖的军队刚走到尉武就被拓跋仁的八万骑兵赶上。而刘康祖只有八千将士。面对北魏骑兵,刘康祖临危不惧,让军队结成一个个车阵。刘康祖对军队下令说:“回头看的人斩首,转过身去的人砍断双脚。”刘宋军拼死同北魏军队搏斗。击杀了北魏一万多人。夜幕降临,风力很大,北魏军队借此就用战马驮草,火烧刘宋军营,刘康祖一面救火一面补救营垒。一支流箭飞来穿透了他的脖子,刘康祖从马上栽下身亡,刘宋军队随即崩溃,北魏军队追击堵截,刘康祖的八千人基本被屠戮殆尽。

很快北魏就攻占了马头、钟离,南平王刘铄驻守的寿阳也成为了孤城。

面对坚固的彭城和寿阳,北魏久攻不下,于是拓跋焘就采取了绕过的策略,快速突破淮河防线,向长江北进军。

当时刘义隆派大将臧质率领一万士卒增援彭城,走到盱眙,发现北魏大军已经渡过淮河。臧质于是就地构筑防线,但很快被北魏突破,于是臧质退入盱眙城。

盱眙太守沈璞在北伐刚开始的时候,就顾虑盱眙出于交通要道,必须要加固,所以下令修缮城池,加固城墙,疏通并挖深环城壕沟,积蓄财力粮食,储备利箭石头,作城池一旦被围时的准备。而当北魏反击快速突破了淮河,盱眙成为了长江北重要的防守据点。北魏这次南征,并没有后勤补给,都是靠劫掠,但是由于南朝宋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所以没有劫掠到多少粮食,所以就准备攻下盱眙城补充粮草。结果盱眙城也是久攻不下,于是北魏再次绕过盱眙城,直接南下进军长江北的瓜步。而瓜步就和南朝宋的首都建康只隔了一条长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北魏大军逼近建康,南朝宋一片恐慌。拓跋焘派人送给文帝骆驼、名马等礼物,要求和解,并请求与刘宋皇室联姻。而南朝宋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太子刘劭将北伐失败对的矛头指向了江湛、徐湛之,要求刘义隆杀掉江湛、徐湛之,而刘义隆将北伐失败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这又引发了太子刘劭和江湛、徐湛之的矛盾,又为后来的宫廷政变埋下了伏笔。

但北魏饮马长江边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方面北魏的南征,根本就没有考虑后勤补给,四十万骑兵南下,补给都是靠抢掠。而中间经过的几个大的城市都没有攻下来,而是绕过去,在农村地区能抢到的更加有限。所以很快后勤保障就成为了问题。

其次北魏军队的战线拉得太长,而中间几个大的城市盱眙,寿阳,彭城等地,南朝宋都有大量的军事力量,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击消灭北魏大军后部的有生力量,北魏的处境也会非常困难。

而到了长江流域,河流纵横,南朝宋利用河流湖泊快速转移发动突袭的机会也大了。所以北魏的骑兵又随时面临着被南朝宋截断后路的危险。

其实这些道理拓跋焘早就看出来了,他也知道自己还远没有到南渡长江的时候,所以他要求通婚之类的说辞,也不过是给自己要撤兵一些借口罢了。其实通不通婚,拓跋焘都是要撤军的,他的四十万骑兵熬不了多少时候。

果然过了年,拓跋焘就果断的率大军班师。但这个时候北魏大军缺粮已经很严重了,听说盱眙城里面粮草储备比较多,于是拓跋焘又决定打下盱眙。但北魏围攻了三十天,死伤士卒数以万计,尸体堆积得与城墙一样高,还是没有攻下盱眙。而这时拓跋焘听说南朝宋的军队已经在封锁淮河,而彭城的军队也可能截断北魏退路,于是拓跋焘只能舍弃盱眙,率领大军北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时刘义恭所在的彭城如果真的对北魏的大军展开阻截,是很有可能重创北魏大军的。但刘义恭守在彭城没有敢阻击,直到接到了刘义隆的命令,才命令军队追击北魏大军。但北魏大军这时已经走远了,刘义恭就派镇军司马檀和之奔向萧城追赶。北魏军队事先已经得到了这一消息,于是将所驱赶的南方百姓全都杀掉,然后北上。

这次南北大战,以刘义隆想要夺回黄河防线为开始,但随即北魏军队大举反击,突破了南朝宋的淮河防线,直接杀到了长江北岸。这次北魏的进攻对于让南朝宋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不仅没有收回黄河以南地区,反而江淮富裕地区遭遇到北魏大军的劫掠,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南朝宋为了这次北伐大举借债,也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反思这场战争,首先我们需要肯定刘义隆初始的战略意识还是好的,与其坐以待毙等待北魏南征,不如趁北魏当时内部发生政变之际,夺回黄河以南,构建黄河防线,让黄淮流域成为缓冲区,减少江淮流域的压力。

但是问题就出在了刘义隆用错了人,王玄谟的仁慈导致滑台久攻不下,错过了雨季,给了北魏反击的时间。而当北魏开始反击之时,滑台还没有攻下,黄河防线没有建立成功,攻击滑台军队的溃败造成了连锁反应,北魏的四十万骑兵趁势南侵,而南朝宋各支部队纷纷南撤,根本无法构建防线,导致淮河一线一下子被突破,拓跋焘大军就直逼长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义隆战略意识还是有的,但是在指挥打仗的术的方向上还是稍逊一筹,表现在整体的指挥,预案方面的欠缺,造成了防线接连被北魏突破。

而另一方面,更暴露出来南朝宋这个政权内部的问题。刘义隆接手的南朝宋政权本身就是危机重重的,内部权力争斗,互相倾轧,最后导致大家彼此站队,内耗不断,最终檀道济,裴方明等优秀将领也都在这种政治倾轧中成为了牺牲品。

而即使在北魏大举入侵南朝宋之际,仍然有一些势力希望借助刘义康来颠覆刘义隆的政权,最终刘义隆只能忍痛杀掉弟弟刘义康。而在这个过程中,太子刘劭又不满于刘义隆重用的徐湛之、江湛、王玄谟等人,与徐湛之、江湛、王玄谟等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又为后面南朝宋政权的危机落下了伏笔。

经过了元嘉北伐,江淮流域遭受到了北魏的劫掠,南朝宋的人员财产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南朝宋遭受到了巨大打击,至此休养生息的元嘉之治也告终结。而北魏此次南侵,在盱眙等地也遭受到了巨大的人员损失,所以当拓跋焘回到北方之后,也意识到想要短时间消灭南方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于是历史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南北对峙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