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不断追寻和探索关于国风发展的道路时,

发现原来早已有人默默实现着自己对国风的热爱,

他们是艺术家,是摄影师,

是AI创作者,是美妆达人,

或是传播国风潮流的先锋人物,

我们将从不同的身份属性和角度,

分享他们的国风故事。

以热爱为名,呈现国风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最初是怎样接触到国风领域的? 为什么想要从事国风内容的创作?

A:我是从2018年开始从事美妆行业的全职博主。一开始只是做一些美妆产品的种草和口红的试色,还没涉及到国风妆容。直到《延禧攻略》这部剧播出,每天追剧的我产生了一个idea:“或许我可以通过我的妆容来展现剧中的人物。”就设计了《延禧攻略》的国风创意眼唇妆。以中国古代“十二美人图”的概念,选出剧中的12位女性角色,为每一个角色做了创意眼唇妆,并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寻找到贴近她们角色的判词,附在其上。没想到那一篇“十二美人图创意唇妆”爆火全网,引来了不少的关注和热度。从那以后我开始喜欢上画一些“不日常的创意妆容”,发现画创意妆容时的快乐大于画日常妆,于是又持续更新了“十二美人图系列妆容”,把《甄嬛传》《红楼梦》《如懿传》剧中的女性角色也做了起来。

直到2020年“故宫的雪”第一次冲上了热搜,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当时我看到雪中故宫的红墙与建筑,被那种属于东方的美震撼到,于是我就想到那些故宫中的文物,此刻是不是也静静地在故宫里面欣赏这场雪。所以就产生了灵感,想通过妆容让这些文物都“活过来”,开始畅想如果它们变成人形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就提取了文物上的色彩与元素进行设计,有了我的第一篇“故宫文物创意妆容”。可能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做过,还是很新颖的,所以后来这篇也火了起来,同样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于是我的国风创作之路就此正式开启了。后续“万物皆可拟妆—文物篇”系列的持续产出,也是因为这次内容的成功,让我看到了大家对国风的欣赏,以及国风创新的可能性,所以它激励了我对国风内容的持续创作。至于为什么想要从事国风内容的创作,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我喜欢、我享受在创作国风内容时头脑风暴的快乐。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渐渐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才不会产生丢失和断层。我想我的文物拟妆系列,或者是二十四节气、戏剧等国风题材的妆容,就是通过一个更日常的端口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大家通过平时日常就能接触到的美妆去注意到国风之美。既能感受到美妆创造力的美,又能感受到国韵之美。因为我认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让中国的文化以及审美,放眼于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很多文物的工艺和技法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仍会为之震撼,这些宝贵的文化是不能被丢掉和遗忘的,有太多的内容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物皆可拟妆(中国河山)—雅鲁藏布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物皆可拟妆(文物篇)—八成金葫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物皆可拟妆(文物篇)—白玉透雕梅花纹带盖瓶。

Q: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可以分享?

A:我平时是一个很喜欢收集“美”的人,在日常刷手机时,如果看到能让我产生灵感的美丽事物我就会收藏下来,我有一个自己的收集这类讯息的系统。包括我平时会去买很多关于中国传统美术的书、设定集。我相信不论是审美还是创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看到后消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我很喜欢这种状态,它让我觉得饱满。从收集灵感到实际画在脸上这个过程,个别妆容画起来确实需要一点挑战和尝试的勇气。因为妆容从设计稿到真的在脸上实现,其实是从设计到材料质地的一个转化,在脸上呈现时,更多地要考虑不同美妆产品的质地结合,有的质地是无法融合的,所以在这一块存在一些难度。去研究一些技巧和上妆的手法,有的时候需要自己慢慢去尝试、探索不同材料和质地的结合,这种未知让我感觉到很新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物皆可拟妆(文物篇)—影青釉里红高足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物皆可拟妆(文物篇)—银镀金盆式花簪。

Q:国风国潮不断发展、复兴、壮大,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你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A:首先我觉得是中国在近几年飞速发展,大众拥有了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人开始比以前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了,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好奇,所以会让很多人开始注意到国风相关的艺术或者是衍生领域。再加上互联网在这几年里快速迭代,各大博物馆馆藏、展览在线上就能看到,足不出户就能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之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变得更加快捷方便,那么它也就更容易被传播。再加上大家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再加工,让传统文化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被看到,所以越来越被大家喜爱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物皆可拟妆(文物篇)—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曾入围上海第25届电影节海报展、野小慧・女性AI艺术展、

“山海奇境”国创主题展、超级明星AI艺术作品展等艺术展。

通过AI与商业的结合,与Prada、Armani等国际品牌展开商业合作。

小红书ID: Goooodla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遥AIGC虚拟时装周《壳》系列作品。

Q:作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风创作者”,最初是怎样接触到国风领域的? 为什么想要从事国风内容的创作?

A:一切都是好奇心驱使,最早接触AI是在2022年5月,在小红书上发布了第一幅用AI创作的绘画作品。当时探索的主要人工智能工具是Disco Diffusion, 还没有现在主流的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两个AI工具,之所以被AI吸引,最大的原因就是:只需要输入一个词或一句话,它就能从0生成一幅画给你,这让我感到非常神奇,似乎拥有了某种魔法超能力。也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突发奇想:如果告诉AI的是一句古诗词,它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呢?它能读懂中国的古诗词吗?就这样开启了第一次国风内容的创作—用AI画诗。从此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想要探索更多可能性,包括在国风内容的创作上挖掘一些新的可能和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形诗》系列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形诗》系列作品。

Q: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可以分享?

A:当我开始探索更多可能,除了前面提到的用AI画诗,还探索尝试用AI画童话故事、角色设计、潮流插画、产品包装、概念设计甚至电影海报等,并在小红书上发布作品,也因此慢慢开始参加了一些展览和比赛邀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参与“野小慧・女性AI艺术展”中的名人对话AI实验区。王小慧老师的朋友蒋昌建老师给AI出了道测试难题:“尧嫁二女以试舜”,当时内心直呼不愧是《最强大脑》节目主持人出的题,这脑洞足够清奇。听到题目AI傻了,我也傻了。如何用AI创作表达尧对舜的试探而嫁二女的画面? 由于尧舜时期的建筑风格多以低矮、简易的茅屋为主,而一开始AI未能表现出来,显然没通过蒋昌建老师的考验,最后只能另辟蹊径,以“嫁女”为切入点,来重点展现嫁女仪式和民俗文化,才勉强交了作业。

蒋昌建老师在看完作品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玩性大发又出了一题:“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听梁山伯的故事时泪流满面”。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AI表示CPU要烧坏了,光是这四位主角形象的精准表达就让AI认知崩溃,所以通过采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用“蝴蝶”这一元素来作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符号。遇到的另一个难度是收到情侣指令的AI给出来的画面都是甜蜜蜜的,测试一个人时可以哭得撕心裂肺,而一写两个人物在一起时就无法流泪,所以想要“泪流满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又是一番与AI的不断磨合……AI表示人类的情感太复杂,它真的哭不出来。这道题把我能想到的形容悲伤的词和场景几乎都用了一遍。如“参加葬礼、坟墓、哀号、哭泣、痛苦、泪如雨下”等,不断反复调整描述词,才最终有了让蒋昌建老师、王小慧老师和AI创作者都较为满意的作品。整个创作过程都非常有趣,不仅是一次艺术实验,也是人类对AI的测试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海奇境”国创主题展(作品于深圳展出)。

Q:国风国潮不断发展、复兴、壮大,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你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A:我觉得国风国潮之所以不断发展、复兴、壮大,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认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提升。国风内容创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自信为国风国潮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创新表达,国风爱好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为国风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运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时尚、潮流的国风国潮产品。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三是多元化应用场景和新媒体传播,国风国潮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从服装、美妆、家居到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国风国潮的元素无处不在。这种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使得国风国潮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从而增强了其吸引力;加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国风国潮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途径,国风国潮的内容可以更容易地被年轻人接触和接受。这些媒介也为国风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遥AIGC虚拟时装周《壳》系列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策划&执行/靳雯 采访&文字/洛希Roche 版式设计/C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