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我尚年轻。

只记得,文字干净纯粹,朴实无雕饰。

“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

透过文字,可以瞬间感受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没想到,这样一部松散自由的散文集,竟被翻拍成剧。

不卖尺度,不玩擦边,老老实实讲故事。

它的豆瓣评分从8.5一路涨到8.7,拿下2024年国剧豆瓣评分TOP1

「我的阿勒泰」

To the Wonder

2024.5.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艺术片到迷你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滕丛丛,一位在豆瓣简介为“暂无”的女导演。

经查,她的籍贯是,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村。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师从第四代导演谢飞(《香魂女》《本命年》),本科读的是导演剪辑,研究生改学导演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滕丛丛的电影作品并不多。

在当导演之前,她曾剪辑过文艺片《兰草时节》《旺扎的雨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我上青云》则是她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

这个剧本曾经两次被“电影学院研究生长片成材计划”选中,但受困于拍摄资金而延宕许久。

最后,受到安乐电影老板江志强、演员姚晨的推荐,才走进院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以及对两性关系的理解、尊重与同情,滕丛丛和《送我上青云》入围第32届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

有人赞其:“以大陆电影的标准来说,用积极的笔触刻画一个既没结婚、也无儿女的女主人翁,是十分大胆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完《送我上青云》,滕丛丛遇到了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

读完书,瞬间爱上。

她毫不犹豫,拿出拍《送我上青云》赚的片酬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

至于要改编成什么样,当时头脑一热,压根就没有想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滕丛丛一开始想拍成电影。

不过,由于对文艺片题材的市场现实考虑,她担心这种电影不被电影资本赏识。

毕竟,拍艺术电影,大概率要赔本。

为了尽量保留原著中的艺术气息,她思量再三,决定拍一部迷你短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编自洽,亦有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版《我的阿勒泰》,有两条相互交织的人物线索。

第一条人物线:围绕牧场小卖部,讲述“祖孙三代”张凤侠、李文秀与奶奶相濡以沫的家庭故事。

母亲张凤侠,小卖部老板。

精明强干,有商业头脑;性格大开大合,透出一股洒脱仁义的侠女之气。

她带着婆婆远离尘嚣,在戈壁荒滩撑起一个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与村落牧民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成长履历,她照样能找到与哈族牧民共处共生的交流方式。

正如村长说的那样:

“全世界的女人,最不需要担心的人,非张凤侠莫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儿李文秀,心怀一个文学梦。

在城市四处碰壁的她,贫穷、敏感、热情又不甘心。

最终,她不得不以失败者的身份,回到母亲的小卖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始料未及的是。

她带着“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训言,在平凡寂静的牧场找到写作的灵感。

从此,她的文字始终纠缠在那样的生活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细想来,张凤侠与李文秀这对母女关系,有点理想化。

除了张凤侠跟高晓亮谈恋爱一事,二人基本是互不干涉对方生活。

失业女儿梦想当作家,当妈的放手散养,主打一个随意。

即便女儿失落回乡,她不阴阳怪气,更没有打击式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女儿对母亲的印象,从疏远到理解,从质疑到敬佩。

一开始,母亲只是一个“留着两个辫子的汉族女人”。

到后来,她才发现母亲有生活的大智慧。

“生你下来就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就叫有用。

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是很好嘛,自由自在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奶奶,穿插在这对母女关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角色是外婆。

散文里的外婆,同样很可爱。

外婆喝中老年专供麦片,笑眯眯喝了一口,然后又默默地喝了一口,说:“好喝。”然后死活也不肯喝第三口了。

有时候做错事情,她还会习惯性地吐舌头。

“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一部分观众对电视剧把外婆改成奶奶这个调整,提出异议。

有人质问:为什么不使用母亲、女儿、外婆三个有血缘关系的女性?抹杀原著里一位本就存在的女性,无异于弃其精华。

甚至,有人还上升到父系社会和性别对立:

“母亲和奶奶相遇的前提是父系社会的绑定。搞一个婆媳真的看的我窝火,为什么要体现儿媳妇孝顺,孝顺自己的妈妈不是孝顺吗?”

对于这种极端偏执的解读,导演亲自下场解释。

“有人拿原著的“姥姥”改编成“奶奶”大做文章,我劝你少上价值和解读…我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相互扶持非要靠血缘。在一块寂寥苍茫的土地上相识、相爱,从萍水相逢到组建家庭,相互扶持何尝不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认为把男人从我们生活和价值中剔除干净才叫平等,那是极其狭隘的;因为自己知道一点“理论”,就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批判别人也是非常可笑的。它会让真正的平等与自由被妖魔化、被边缘化、让本来准备觉醒的女孩迟迟不敢去拥抱真理。”

真不知道,导演这番话,能否点醒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条故事线,哈族青年巴太一家人需要面对一系列的家庭巨变。

小儿子巴太,一心扑在驯养马匹事业。

由于哥哥不幸离世,他不得不听从父亲的安排,回归牧场,继承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巴太在牧场遇到了一位令其心仪的姑娘李文秀。

一段互相吸引、互相倾慕的爱情,自然而然地在草原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补充一点,巴太是电视剧的原创角色,散文里并没有这个人。

导演融合原著里一些细节和角色,才拼出理想的男一号。

譬如,巴太有麦西拉的影子。

“麦西拉就像个国王一样。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柔和清静的心,还有一双艺术的手——这双手此时正有力地握着铁锹把子。但是我知道,它拨动过的琴弦,曾如何一声一声进入世界隐蔽的角落,进入另一个年轻人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苏力坦,犹如李安“父亲三部曲”里的父亲这一形象。

他是家族最后一代牧羊人,独自坚守着游牧传统。

大儿子去世,小儿子不愿留下,儿媳妇改嫁,甚至就连象征牧羊人身份的猎枪也需要上交。

一系列变化接踵而至,他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媳妇托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性角色。

从头至尾,她心心念念一块搓衣板。

去世丈夫不给买,小叔子没心没肺忘脑后,她的这个小小心愿没有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什么,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一块搓衣板都得不到,干嘛在委屈守守寡呢?

她思想开放、果断勇敢,丈夫去世后勇敢追爱,执意带孩子改嫁进而反抗传统。

由此看来,托肯真是一位思想进步的新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太一家的巨变,是整部剧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代际冲突最核心的部分。

巴太这个角色的功能不是感情线,而是串联起整部剧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一部分观众又打着原著原教旨主义,大肆攻击。

“为什么一定要加一个男主?原著根本没什么男主。”

“嘴上打着女编剧女导演来宣传,又要莫名其妙加个男主,为什么落脚点总是爱情呢?”

一部好剧,没有矛盾,偏要制造矛盾和争执。

看到评论区乌烟瘴气,我竟然不知所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不容易出现一部品质尚佳的国剧,为啥总是争执不休?到底吃了多少枪药?

心平气和地看剧,难道不好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力挺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阿勒泰》有一篇散文,名叫《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

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赶紧关掉硝烟弥漫、一团混沌的评论区,吐一吐舌头吧。

面对极端恶评,任风吹,任它乱。

因为,毁不灭的只有主流意志——

《我的阿勒泰》豆瓣评分已经来到8.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好这部来之不易的高分国剧吧。

它距离9分神剧已经不远了。

但愿,它会变成巨人,踏破诋毁,踏尽流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