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满清王朝紧闭的大门没能抵御得了西方列强的炮火,曾经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政府面对列强的侵略无力反抗,屈辱地签下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华夏大地上的百姓从此深深地陷入了苦难的泥沼,被各种剥削压迫得难以喘息,直到1851年,人民的苦难堆叠到了极限,一场浩浩荡荡的反清农民起义爆发了。

起义军中大部分都是贫苦的底层百姓,他们本可以过着男耕女织的平淡生活,但是如今却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一代猛将林凤祥就是这众多被逼无奈的百姓之一,清末的时局让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被迫蜕变成了一代猛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腐朽清廷夺民生路,背井离乡投军造反

《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无能的清政府签署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屈辱的条约,只为获得腐朽王朝的短暂安宁。

统治者轻轻一低头,海一样的银子就白白地流进了列强的腰包,而这些银子是从哪来的?

统治阶层的财富,无不是民脂民膏。

为了能够尽快搜刮到足够的白银,安抚列强那颗想要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清政府不惜各种巧立名目,增加税收,百姓生活因此苦不堪言。

面对一年到头接连不断的税收,如果是生活在土地相对肥沃的地区,人们或许尚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但对于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土地本就贫瘠,朝廷的剥削无异于夺走了他们最后一丝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凤祥的老家武缘县本就土地不足,百姓原本就已经是在挣扎求生,清廷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赋税,几乎是将百姓们逼到了绝境。

而就在这时,一位叫做洪秀全的年轻人从广东一路走来,借着宣传人人平等的思想,鼓动人们奋起反抗清政府的统治。

此时的百姓都已经受够了朝廷的盘剥,恨透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纷纷加入拜上帝会,悄悄地扛起了反抗清政府的旗帜。

林凤祥也在此时,做出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重要决定,与同乡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踏上了背井离乡的人生旅程。

和许多人一样,林凤祥并非生来便一身反骨。

即使是后来在清政府的压迫下,他也不是那个主动揭竿而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生活在封建王朝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在哪朝哪代,起兵反抗朝廷的人,百姓或多或少都会觉得他是大逆不道的,即使是在一个腐朽的王朝末期,也不敢轻易反抗皇权。

对抗皇权在普通百姓心里无疑是螳臂当车般的愚蠢,是拖累家人的诛九族大罪。

但当人们真正被压迫到了一定程度,只要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振臂一呼,其身后必然会快速聚集起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

林凤祥曾经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百姓,他不会是那个第一个扛起反旗的领袖,却可以是那些迅速觉醒的人海中坚定的一员。

怀着满腔热血的一群年轻人,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了桂平,加入拜上帝会,后来又参加了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一路随起义军打进了永安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昔日草民一朝才显,沙场猛将势如破竹

林凤祥投身起义军后,被归入了后来的西王肖朝贵麾下,一路在战争中快速成长起来,从军中一介小卒,到永安建制后的御林侍卫,再到后来成为了北伐军主帅 。

他并非什么名门之后,也不是将门之子,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时局的推动下成为了起义军的一员。

有的人很幸运,一出生便是王侯将相之家,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可以接触到普通人终其一生都触碰不到的知识,拥有普通人或许一生都无法获得的眼界和能力。

但,总会有人能够后发制人。

就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和兔子,兔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来有着必胜的机会,乌龟劣势已定,没有人相信它可以有机会获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当这只兔子开始沾沾自喜,开始贪图沿途的风景,贪图原地休憩的安逸时,乌龟的机会就来了。

即使实力上有差距,但只要付出持之以恒的行动,仍然可以有机会扭转局势。

在一场场战役的磨练下,从广西一路打到金陵,林凤祥一路不惧强敌,猛追猛打,快速成长为了太平军中最能打仗的将军。

林凤祥的所有作战经验都来自实战,从一场场战斗中获取经验不断成长,直到后来,战友们发现,即使是经常作为打头阵的先锋部队,他也能做到所向披靡,极少打败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脱颖而出,就像是一把锥子,平时不显眼,但是一旦放进口袋里,它的锋芒就会马上显露出来。

林凤祥这块璞玉,经过一场场战斗的打磨,终于向大家展现出了他潜在的实力。

建都南京以后,洪秀全与杨秀清制定了西征和北伐的战略计划,已经展现出自己出众的军事素养的林凤祥被委以重任,成为了北伐军的主帅。

林凤祥率领大军从浦口出发以后,一路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进入直隶地区,犹如一股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一路由南向北向朝着腐朽的封建王朝奔腾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伐军之所以能够以如此迅猛之势强势进军,除了离不开林凤祥作为主帅的带领外,领导人对主帅的信任和放权也十分重要。

洪秀全与杨秀清对于此次北伐并未制定过多的战略部署,除了“疾趋燕都”外,对于主帅也只有四个字的要求:放胆灵变。

所谓“放胆灵变”,就是让林凤祥见机行事,不必时时请命,足可见领导阶层给了他足够的信任和发挥空间。

当然,林凤祥也没有辜负这样的信任,一路势如破竹,直奔清政府的都城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渐入困境兵败被俘,酷刑加身拒不屈服

就在林凤祥一路向燕都进军的时候,看似顺利的北伐之战渐渐暴露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了林凤祥战败被俘。

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开始,一路由南向北进军,几乎是战无不胜的存在,这一路以来的战果让领导人们渐渐迷失了方向,误以为这样就可以顺风顺水地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世界。

但是,他们忽略了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南北方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政治根基等条件均不相同。

起义军的发源地广东,地处偏远,正所谓山高皇帝远,清廷的统治根基薄弱。

但是,在北方,清廷的统治虽不似从前那般根深蒂固,却也不是能轻易撼动的。

仅凭林凤祥一支队伍长途跋涉而来,就想要拿下燕都,显然是困难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一路上攻城略地算得上十分顺利,但是不等打到天子脚下,大军就已经露出疲态。

太平天国的根基源自在南京,林凤祥一路北上,远离主力部队,粮草、后援均不能及时补充,渐渐在后续的作战中转入了劣势。

加之北伐军中大多是南方人,南北方气候差异极大,许多士兵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且北方气候寒冷,当寒冬来临,北伐军队迅速陷入了缺衣少食的困境。

在冰天雪地中与装备精良的敌人作战,许多将士并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在饥寒交迫下被冻死饿死,大军损失惨重。

林凤祥奉命向清廷首都袭来,一路上虽然攻下不少城池,但是都按照出征前“略城堡、舍要地”的指令直接放弃了,导致北伐军此时既没有稳定的后方基地,又远离天京,孤立无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们被迫困守静海、独流以及阜城、连镇、高塘时,除了期待天京能够尽快派来援军之外,再无其他希望。

并非北伐军贪生怕死不敢尝试突出重围,而是此时即使林凤祥能够带兵突出重重围困,没有军队接应,补充粮食、棉衣等补给,不等清廷派军剿灭,北伐军便会在冰天雪地中全军覆没。

然而,林凤祥并没有等来援军。

在“驻扎待援”的时候,清军趁机调配火炮来镇压太平军,一举将林凤祥的队伍彻底打败,林凤祥虽然殊死相抗,最后还是不幸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丰五年一月二十五日,林凤祥被绳索牢牢绑住身体和四肢,头颅露在槛车外面,由清军押解进了北京朝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