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约会班主任》节目,定位专业教育服务类节目,搭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教育服务平台,每周邀请一位优秀班主任老师和专家来到直播间就青少年的学习教育问题,成长问题等答疑解惑。【欢迎更多优秀老师加入我们的节目,小编微信fm-912】

本期嘉宾

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 朱迪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文老师,教龄十年。“郑州市优秀班主任”、“二七区十佳班主任”、“二七区骨干教师”,所执教的优质课获得省级示范奖,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荣誉省、市级一、二等奖。

今天非常荣幸,来到《约会班主任》的直播间,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能力指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了解阅读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

阅读能力包含了识字能力。识字能力是指孩子能够认识和理解词汇的能力。这是阅读的基础,没有识字能力,就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活动。

其次,阅读能力还包括了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指孩子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意思,并加以分析和思考。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能够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部分。如果孩子只是单纯地识字,却不懂得理解所读文章,那么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另外,阅读能力还包括了阅读速度和阅读流畅度。阅读速度是指孩子能够阅读一定篇幅文章所需的时间。阅读流畅度则是指孩子能够流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孩子的阅读速度太慢,或者阅读过程中断断续续,那么就会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

最后,阅读能力还包括了推测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指孩子能够对所读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高阶的阅读能力,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校长曾说过:“孩子学习的所有学科,最终考验的都是阅读水平。”阅读能力的要求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现在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张考卷都是阅读理解。高考语文试卷,已经从过去的7000字增加到了9000多字,数理化试卷卷面字数也增加了2~2.5倍。阅读能力不好的理工科学生,题目读不懂,逻辑思维再强,也无用武之地。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在为以后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抛开应试和功利性的目的不说,一个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滋养,也是内心的力量;是未曾体验过的人生和未曾看过的世界;是一种终身学习和终身阅读的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强大动力。阅读兴趣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阅读激情,形成阅读动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根据年龄特点选择书籍,激发阅读兴趣

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特点不同,适合读的书籍也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整本书阅读列为拓展型任务群,向我们提出了阅读建议。

第一学段也就是1-2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识字阶段,更适合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这些浅显的读物,能够体会读书的快乐;也可以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试着讲述书中的故事。

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孩子,可以阅读一些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阅读儿童文学名著,如《稻草人》《爱的教育》等,感受作品传达的真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故事大意;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寓言故事往往是一个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道理,而神话传说更是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瑰丽的想象力,能够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

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如《可爱的中国》《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之类的作品,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如《寄小读者》《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等,针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

当然有家长有疑问了,有的孩子他不喜欢读这些书籍,更喜欢看一些推理、冒险类的杂书,那该怎么办?当孩子对某方面或某种类型的文章、书籍表现出阅读兴趣的时候,家长要积极做引导,向外扩展阅读,或者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比如说他喜欢冒险类的书,那么正好可以推荐他读《鲁宾逊漂流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老人与海》这些名著。

2.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我们班级内最亮眼的地方就是读书角,装满书的书架、生机勃勃的绿植、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放置在书架上流动阅读,图书管理员们负责统一管理,这里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经常在这里交换书籍,互相交流推荐。

每天下午2:00-2:30的午读,这半个小时是师生共读时间,教室里非常安静,只有翻动书页的声音。其实刚刚带班的时候,午读时间孩子们做什么事的都有,有的写作业,有的看书,还有的不懂得规划时间的孩子可能在摆弄东西。在我接班后,统一要求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刚开始有部分孩子捧着书看不进去,东看看西看看,有人捧着书在书后说话,我不想打断孩子们的阅读,只是眼神提醒。慢慢的他发现,周围的人都在认真读书,老师在读、同学在读,都沉浸在书的海洋,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下,他也受到影响,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会影响人的,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于是一般2-3周我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读完后一起讨论阅读的小方法,谈一谈印象深刻的人物、情节,说说收获。比如说今年六年级下学期已经开学2个多月,我们已经一起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借助综合性实践活动又一起诵读了大量红色诗词、制作红色诗集。坚持这样阅读下来,孩子们的阅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批判性阅读思维,自己能够根据故事的情节、细节描写来多角度的评价人物。像《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索亚,他就是一个很立体的人物,孩子们根据他想要摆脱束缚,离开小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感受到他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也能通过他诱骗朋友帮他刷墙,感受到他很顽皮,山洞探险刚刚被救回家,还要躺到床上向大家吹嘘他的冒险经历,让人感觉既可爱,又有点虚荣心。

除了保证每天的师生共读时间,我会经常组织阅读活动,譬如低段时会经常开展讲故事大赛、中高段组织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读书摘抄笔记展览、文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记忆最深的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国古典文学单元,我们在读完四大名著节选后带着孩子们改编成剧本,编排课本剧,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不仅改编的好,表演的也很出彩。那么在班级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一定可以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家庭中,各位家长也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先看看下面几个情况你都中招了吗。

1. 每天在家大多时候手里拿着手机刷视频、逛淘宝、玩游戏。

2. 陪孩子出去玩,在车上或走路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拿着手机点来点去。

3. 经常在工作、家务或很累的时候,把手机或平板给孩子当玩具玩。

其实,10后的孩字本身就出生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家长自己要先做一个爱阅读的人,在家的时候放下手机、电脑,拿起书本,做到以身示范。试想,家长每天晚上吃完饭看着电视,玩着手机,从来不看书,却要求孩子看书,这可能吗?

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孩子越常看到别人在读书,就会越爱读书。父母的示范效应也非常明显,当父母阅读时,孩子会进行观察与模仿,这就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教育。

其次,在家里要有专门的阅读空间,干净整洁,没有玩具,相对独立、安静一些,在这里能够不受外界打扰,更加专注的阅读。还要设置一个书柜,提供丰富的书籍。有研究表明,当家庭藏书越多,孩子的阅读范围越广泛,阅读行为也越活跃。当书很容易取得、环境中充满读物时,阅读就很容易发生。当然,还有一种好的方法,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他的读书量会达到平时的3倍以上。所以,家长在周末时可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和参加阅读活动,让孩子多多浸润在好的影响中。

然后,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用“和我一起读”来代替“快点去读书”,不要把阅读变成一种任务,命令式的阅读任务会损害孩子的阅读动机。

最后,输入之后,输出同样非常重要。在孩子阅读书籍之后,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增强孩子思考能力、沟通和表述能力。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阅读,所看的书可能只是堆砌在脑中的信息。如果家长能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他表达之前实际上他经历了一次深度的思考;在他表达的过程中,他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表达中找亮点并给予肯定,也可以给孩子适当奖励,以此让他获得成就感,更加能够激发他的阅读兴趣。

当然,父母在每一次的阅读体验中,除了“阅读者”,还应该是“分享者”和“被分享者”,在阅读交流中更多的是要和孩子形成双向的互动,互相分享读书体会,这样既能满足情感需要,和孩子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又能丰富彼此的大脑。

(二)培养阅读习惯

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读书对于其而言就成为了自觉行为,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的阅读习惯能督促学生正确开展阅读训练,在长期练习中逐步锻炼自身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每天要有固定的读书时间

读书会给人带来好处,但并不是每读一本都能马上见效。事实上,孩子大量阅读的效果可能会在初、高中才能明显体现出来。日积月累的阅读培养了孩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项基本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写作。孩子读书越多,知识和知识之间能够产生的连接就越多,也许某一天能出现爆炸式的绽放。

因此读书贵在坚持,每天都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所谓固定时间,就是一天中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是属于阅读的,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阅读情况来定。

孩子们白天都在学校上学,下课后又穿梭在辅导班,因此每天可以利用做完作业后的时间或者睡前的时间进行阅读。我在学生阶段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每天睡前半个小时就是读书的时间。有了孩子后,每天睡前的40分钟就变成了我们的亲子共读时间,她挑选几本想看的绘本,我给她读。现在每天到时间就会催促着我,妈妈给我讲书,有时因为外出睡觉时间已经晚了,也必须看完书才愿意睡。

当然,也可以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记得那次我坐地铁,周围的人们要么捧着手机,要么一起聊天说话,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中,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地铁上捧着一本书看的津津有味。在外就餐的时候,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捧书的身影。爱上阅读,总能挤出来时间阅读。

2.要有固定的阅读频率

“固定频率”与“固定时间”是相结合的,如果睡前半小时为阅读时间,那么就坚持每天睡前半小时都要阅读。每天固定的时间节点做重复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有长期的坚持,慢慢形成阅读的习惯。

3.要有计划的阅读

在所有阅读的坏习惯中,也许没有比天马行空、胡乱读书更糟糕的习惯了。因为这样阅读,随意性很大,东抓一本,西拉一本,读来读去还是一无所获。所以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没有计划,简直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所以,养成读书一定要有计划的好习惯。

当孩子逐渐长大,脱离绘本、故事书后,开始阅读整本书,那么阅读要有计划性,不能漫无目的。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规划好每天的阅读书目和阅读进度,循序渐进。阅读计划一旦制定,就要坚定地执行到底,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习惯的培养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

四、运用阅读方法

1.课内阅读学会方法

六年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猜读、浏览、跳读、批注等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整体复习了小学阶段的学过的阅读方法,如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等等方法,还借助3年级上册到6年级上册中的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学会了提问、预测、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阅读这些阅读策略。那么,在课外如何灵活运用呢?

2.课外阅读灵活运用

第一学段(1-2年级),关键是引导孩子从阅读图画到阅读文字的顺利过渡,在“尝试”中快乐地读书,体会读书的快乐。在课外阅读时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读简短有趣的故事或者朗朗上口的诗歌,也可以和家长一人一段、一人一页的交替朗读,既能加强识字能力,又能培养语感。在刚开始朗读的时候,孩子会出现错字、漏字、甚至读串行的现象,这都是正常的现象,朗读次数多了自然会改善。家长不要中途打断,以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孩子,更关注故事的情节,那些故事性强、充满神秘感、有矛盾冲突和张力的书籍,能引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在阅读中非常适合使用预测和提问的阅读策略。孩子们在阅读时,不妨试试“预测”这种方法,比如看到题目,大胆猜测文章内容;看到开头,大胆推测后面的故事……这种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有很多的好处。首先,能促进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并能检测自己的学识水平;其次,经过思考之后再看书中的结论,能够加深记忆。经过自测、思考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读书,印象要比单纯读一遍深刻得多。另外,先将急于知道的结论遮起来,故意考考自己,然后再打开阅读,像玩捉迷藏似的,能够使神经松弛,大脑得到调节,并能激发自己的读书兴趣。

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能力。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呢?可以针对题目提问,针对内容提问,结合阅读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从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5万字,到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40万字,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有较大提升。因此要高度重视三年级这一阅读能力的敏感期、窗口期,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提升阅读速度,顺利度过阅读成长的关键期。

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多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学会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比如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时,因为时代背景、文化差异,孩子们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能够帮助孩子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遇到人物关系复杂的情况,还可以制作人物图谱,梳理人物关系,也能帮助孩子们理解作品,让他们在中外文明互鉴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可以把所思所想,或者你的发现、疑问批注到书上。

另外,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相较于第二学段的阅读总量要高出60万字,要达到第三学段的阅读量目标,首先要提高默读水平。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注意“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只有保证一定的默读速度,才能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总量。当孩子们读得多了,对文字和情节处理,就不会停留在逐字、逐字的理解,而是整句、整片地提取。做到真正的“一目十行”这种变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和阅读,才能产生质变。

3.好书可以反复读

很多孩子在读故事类书籍,尤其是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就想迫不及待读到结尾去寻找故事的结局,读书过程就会忽略很多细节,再耐心重读精读,会找到很多被忽视的地方。

很多时候孩子很喜欢重复读一本书,这个时候家长们不要阻止。重复读,说明孩子真的很喜欢这一本书,可以和孩子一起说说为什么喜欢,找到他的兴趣所在,然后继续推荐或者延伸到其他感兴趣的书籍。重复读,还说明了孩子其实是在一遍一遍的精读,每读一遍的关注点不同,发现和收获就会有所不同。

前一段读到了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8岁时对世界充满幻想,读人鱼公主,希望世间能有神药,可以医好人鱼公主的嗓子;18岁时情窦初开,读人鱼公主时,开始思考爱情的种种模样;到了 28 岁的时候,已经做了妈妈,这时读人鱼公主,关切的是人鱼公主的家人......读书何尝不是在读自己呢,心情好的时候读是一种想法,心情不好又或是另一种感慨,书在此时就成了情感的宣泄口。总之开卷有益,读书总有收获。

五、阅读书目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是小学阶段的必读内容,还想要让孩子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的家长可以参照《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选择阅读的书目。这份阅读指导目录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研制并发布的,是教育部首次面向我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指导目录》将小学分为3个学段,每个学段所列书目分为: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四类,总共推荐作品110本,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搜索参考。

总结: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长期的积累。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孩子们阅读的每一类书籍都是通往智慧与成长的不同路径,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智地图,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宽广。让我们一起坚持阅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优秀班主任想要加入直播节目可以联系我们的微信小编沟通哦!(微信号fm-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