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位名叫孙邦俊的河南农民逝世,不过在他临终之前,千叮万嘱交给儿子一个任务,那就是帮儿子口中的“憨叔”找到家人。

1993年6月8号,在孙邦俊的家中,忽然来了几个日本人,他们进门后便急切地问道,“请问,我的弟弟在哪里?”

那么这个日本人口中的弟弟是谁?为什么他会出现在一个中国农民的家中?而孙邦俊又为什么会给儿子交代寻亲的任务?

这一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段,见证中日民众四十七年友谊的故事!

1946年秋,河南省南召县黑石寨上,农民孙邦俊正拉着一车新鲜的野菜,在集市上叫卖。

忽然间,孙邦俊看见前面不远处围起了一些人,于是孙邦俊便好奇地走上前去,凑个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田东四郎

孙邦俊只见地上蜷缩着一个穿着破烂的乞丐,另一边则是一个包子铺的老板在大声呵斥着,“快点滚!这里没有吃的给你!”

周围看热闹的人群里,还有人拿起一些烂菜叶和臭鸡蛋,狠狠地向地上那个乞丐砸过去!

而那个乞丐在看到这些烂菜叶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地抓起来,就往自己嘴里送。

旁边的人还不断地低声说着,“这个人来这里好像已经半年多了,天天吃不饱,而且身上还有伤,恐怕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见此孙邦俊心里十分难受,于是他就从怀中掏出一个刚买的窝头,走上前去,准备递给那个乞丐。

“别给他吃的,你没看见,他是个日本兵吗!”看到孙邦俊准备给窝头后,包子铺老板就大声对孙邦俊说道。

顿时周围的人群一片哗然,而孙邦俊也明显愣住了,然后仔细一看,果然地上的乞丐虽然衣装破烂,但是还是可以分辨出那是日军军装。

可是心地善良的孙邦俊,实在不忍心,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眼前,所以还是把窝头给了那个日本兵,之后转身离开。

但是让孙邦俊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日本兵忽然抱住了孙邦俊的裤腿,嘴里不断地哀嚎着什么,似乎想请求孙邦俊帮帮自己。

可这毕竟是个日本鬼子,所以孙邦俊也当即回绝了,可是那个日本兵一直抱着不肯撒手,这让孙邦俊很是为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护所

孙邦俊不是黑石寨的人,他是邻村太山庙镇上的,来这里只是因为集市在此地召开的缘故。

孙邦俊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家中人口众多,所以为了贴补家用,孙邦俊在听闻集市要开的消息后,就连忙上山采了一车新鲜的野菜过来叫卖。

所以他并不想参与到这件事中,起初只是看着这个日本兵十分可怜,所以就掏出了一个窝头递给他。

孙邦俊心中也对日本鬼子十分痛恨,在日军侵华时期,孙邦俊的老家太山庙镇就曾经被日本兵祸害过,很多乡亲们也被日本兵杀害。

所以孙邦俊在得知,他是个日本兵后,就不打算继续管下去了,但是这个日本兵却死死地抱住了孙邦俊的裤腿。

看着眼前这个伤痕累累的日本兵,老实巴交的孙邦俊,再次不忍心起来,中国人民自古的淳朴,让孙邦俊很难见死不救。

在经过一番心理挣扎之后,孙邦俊决定把这个日本兵带回去照料,至少得让他熬过这个冬天,等以后有机会,请政府帮忙把他送回日本。

于是孙邦俊就把这个日本兵扶起来,让他躺在小车上,由自己推回去,而周围的人在看到孙邦俊这样的举动后,心里十分好奇。

就走上前去询问,“哎,老人家,你把这个日本兵放在车上干嘛?”对此孙邦俊则回道,“我准备把他带回家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

这句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周围的人群立刻议论起来,“老头,你是不是傻?他是个日本鬼子!你救他干嘛?”

孙邦俊对此只是笑笑,“总不能让一个大活人,活活冻死吧。”孙邦俊的回答,很显然让周围的人更加不解!

“冻死就冻死,日本鬼子当年祸害得还不够吗?”周围人群再次说道,同时还有人想把这个日本兵,从车上拽下来。

幸好孙邦俊拦了下来,不住地解释,自己实在不忍心看着一个人冻死,等以后有机会,去找政府帮忙,把他送回去。

听见孙邦俊这样的话后,虽然人群依旧不满,但是也没有再出手阻拦了,就这样孙邦俊把这个日本兵带回了家。

而等到孙邦俊刚刚踏进村子的时候,早就听说此事的村民,也纷纷围了上来,看见孙邦俊果然把日本兵带回来了。

这立刻就引起村民们的一片愤慨,纷纷斥责孙邦俊,是不是老糊涂了,带个日本兵回来,万一哪天他要是再祸害村子怎么办?

村民们群情激愤,坚持不同意孙邦俊把日本兵带回村子,其实这也不怪村民们激动,毕竟太山庙镇也遭受过日军的荼毒,村民们对于日本兵可没有一丝的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侵华日军

而孙邦俊看着眼前激动的乡亲们,再次开口劝说道,“日本人已经投降了,他现在已经不是日本兵了,总不至于让一个活人冻死吧。”

在孙邦俊老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以及再三的保证下,村民们也渐渐散去,让开了一条道,孙邦俊见此连忙推着小车进了村。

可是当孙邦俊回到家中后,妻子也不同意老人收留这个来历不明的日本兵,要求孙邦俊立刻把他送走。

但是孙邦俊再次劝说道,“就让他跟着咱家过吧,免得他饿死。”眼见丈夫的态度十分坚决,妻子也无可奈何,只得同意了。

随后孙邦俊就让妻子烧了一大锅热水,自己还找出一套新的衣服,然后给这个日本兵好好清洗了一番,又换上了干净整洁的衣服。

在忙活完以后,孙邦俊又让妻子从家中已经不多的粮食里,拿出部分出来,好好做了一顿饭给这个日本兵吃。

当天晚上,这个不知姓名,不知来历的日本兵,首次吃饱了饭,还洗了个热水澡,换了一身干净暖和的衣服。

吃饱之后,孙邦俊便安排这个日本兵在自家的后院住下,而这个日本兵也沉沉地睡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农民

一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的时候,这个日本兵才起来,然后孙邦俊就准备和这个日本兵聊聊,可是这个日本兵一顿哇哇地乱叫,吵得孙邦俊很是头疼。

后来孙邦俊在经过仔细的检查后才发现,在这个日本兵的左耳后侧,有一个小拇指大小的弹孔!大概是子弹伤及了大脑,所以这个日本士兵才丧失了正常的沟通能力。

自此以后,这个日本兵常常会在深夜大喊大叫,有时还会唱着一些日本歌曲,甚至于自己打自己,把脸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这也让孙邦俊感到非常为难,为了能够尽力救治这个日本兵,孙邦俊不仅带上家里仅有的钱财,还从邻居处借了一笔钱,带着这个日本兵去镇上的医疗所治病。

在经过一番救治后,这个日本兵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至少不会整天傻呵呵的了,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了。

虽然日本兵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孙邦俊却为此欠下了一笔大额债务——欠债三百多元!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可能是好几年的积蓄。

所以有邻居劝说道,“你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干嘛还白养个日本伤兵,把他撵走算了。”

可是孙邦俊却回道,“把他赶走,他咋活呢?”这个老实善良的农民,始终不愿意让一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眼前。

可是就像邻居所说的那样,孙家本就人口较多,生活本来就十分拮据,再养活一个日本兵,可谓是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

所以孙邦俊便想让这个日本兵,帮着做一些农活,可是可能是脑袋受过伤的缘故。

这个日本兵无论再怎么教,都不会种地,让他去地里锄草,他能把秧苗一起铲掉,一整个土地光秃秃的。

让他去放羊,他就只认准孙邦俊所指出了一种草,常常是漫山遍野的寻找,好半天都没能找到,哪怕喂饱一只小羊的草料。

孙邦俊无奈之下,只得让这个日本兵待在家中,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千万不要乱跑。

而孙邦俊则是更加辛勤努力的工作着,平日里根本不舍得休息,在农闲的时候,就外出找工,用来贴补家用,妻子也十分辛劳的操持。

可是即便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孙邦俊也没有抛弃这个日本兵,有时日本兵的后遗症病发,孙邦俊还会带着他去看病。

一次深夜,孙邦俊敲开邻居家的门说道,“老日(日本兵)发高烧了,能不能借点钱,让我带他去看病。”

邻居看着眼前这个被冻得瑟瑟发抖的人,心里也不忍,于是就急忙拿出五元钱,交给孙邦俊。

在孙邦俊一家人的细心照料下,这个日本兵的后遗症,很少会再犯了,生活起居也慢慢变得正常起来。

而周围的乡亲们看着孙邦俊如此真诚地对待这个日本兵,心里也渐渐改变了自身的看法,开始逐渐接受日本兵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

后来村里的人还知道,这个日本兵特别喜欢抽烟,所以大家便给他搞来许多烟叶,旱烟,纸烟各种各样的都有。

每次镇政府过来发放救济品,村里的人也都会给这个日本兵带一份,或是棉衣,或是棉鞋,村里的小孩也特别喜欢跟这个日本兵玩耍。

50年代的时候,镇政府下乡登记户口,就直接把这个日本兵当作孙家的一员了,而且还按照标准,给他分了几亩地。

当时村长问他叫什么名,可是日本兵又是一阵哇哇地乱叫,村长无奈,拿起一根小树枝,交给这个日本兵,让他在地上写。

于是他便在地上乱画着什么,村长看着地上的乱画,感觉像是个“李”字,所以就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叫“李同”。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就喊这个日本兵叫“老李”,当然也有的继续叫他“老日”,但无论是哪种称呼,都表示村里的人已经接受了这个日本兵。

而孙邦俊在收留了李同后,就一直想着送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为此孙邦俊还多次找到相关部门,打听信息,可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一直到1955年,新中国政府开始遣返日本移民,孙邦俊在听到消息后,立刻带着李同来到镇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

可是因为李同头部受过伤,记忆出现了错乱,所以始终无法说清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家庭住址,这让当地政府也无可奈何。

孙邦俊带着李同在镇上一直待了三天,都没能找到相关的线索,无奈之下,孙邦俊只得带着李同再次回到家中。

1962年,孙邦俊身患绝症,在临终前,他叫来儿子孙保杰,“我过世后,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憨叔,以后有机会,你要想办法替他找到亲人,让他们一家团聚啊!”

孙保杰听完后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按照父亲的话来做,孙邦俊这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父亲逝世后,孙保杰依旧像以前那样,细心照料着憨叔,但是也没忘记,要给李同找回亲人。

但是意外来临了,十年特殊时期,因为孙家收留了一个日本兵,所以被人指责为“里通外国”,时常遭受到批判。

孙保杰也因此被迫中断了学业,而且到了适婚的年龄,也没有哪个女孩愿意嫁给孙保杰。

这让孙保杰的母亲很着急,后来还是在媒人的撮合下,邻村一个叫王成香的女子,愿意嫁给孙保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照

王成香认为,“他们能对一个日本兵这么好,难道还能对我不好吗?”就这样王成香嫁到了孙家。

在后来王成香便承担起,照顾李同的重任,李同有胃病,王成香就经常做一些热汤给他吃;李同的烟瘾极重,王成香就会去集市上,用攒下来的钱买一些卷烟给李同抽。

就这样在孙家的细心照料下,这个日本兵度过了那段十分艰难的岁月,一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

孙保杰在得知中日建交后,心里十分高兴,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了却父亲生前的遗愿了。

所以孙保杰就写信给当地政府,写信给中国侨联等机构,希望他们那里能够提供一些线索,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孙保杰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件,却没有收到任何有用的回复。

但是孙保杰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把家中的农活大多交给了妻子,为此还欠下三千多元的债务。

终于在1989年,孙保杰的努力有了回报,当年冬天,孙保杰听说附近县城来了个日本妇女名叫“根本利子”。

于是连忙搀扶着李同来到根本利子的面前,对她讲述了李同的故事,并表示希望根本利子可以给予帮助。

而根本利子在听闻了这个故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连忙表示愿意,她马上给日本的朋友写信,告诉了这件事,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平民

根本利子的话,也让她的日本朋友大为震惊,他们不敢相信,一个日本老兵竟然被中国收留了几十年!

于是纷纷出面在报纸上刊登了这则寻人启事,希望日本各界能够给予帮助,尽快帮助这个老兵找到家人。

1990年,日本访问团来到了河南南阳,在他们了解了孙保杰一家的事迹后,心里也大为感动,所以就给李同拍了照,表示回去就登在报纸上。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日本社会也很快得知了这件事,很多日本民众被孙邦俊父子的善行所感动,他们纷纷寄来了信件。

其中一些信件是索要李同照片,头发等证物,另一部分则是单纯表达,愧疚感激之情。

而孙保杰为了抓住每一个机会,所以每封信他都会回复,并且请求对方能够帮助自己,帮助李同尽快找到家人。

在媒体的宣传下,李同寻亲也终于有了结果,一个名叫津田康道的日本老兵,从报纸上看到了李同的照片。

他通过这张照片认出了,上面的人是自己曾经的战友,名叫石田东四郎!这让津田康道万分激动,他没想到自己这位战友竟然没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

所以在1992年,津田康道按照报纸上提供的信息,来到了南阳孙保杰的家中,当他看见李同后,当即就十分确认,眼前这个人就是石田东四郎!

在确认这点后,他立刻返回日本,找到了石田的弟弟石田小十郎,但是石田小十郎一直认为哥哥已经战死,所以始终无法相信津田康道所说的话。

无奈之下,津田康道只得继续求助中日两国的政府,希望能够采集到李同的血液,送来做血液鉴定。

1993年,中国农历春节时期,李同的血液被送往日本,交由秋田大学研究室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李同就是石田小十郎的哥哥石田东四郎!

消息传到孙保杰家中的时候,一家人都十分激动,1993年5月7号,石田小十郎的感谢信送到了孙家。

“孙保杰先生,您一家三代不顾自己身受灾难,仍然在四十多年时间里,以人道主义精神,收养和救助石田东四郎,对此我们感激不尽。

我哥哥九死一生,幸运地遇上您全家,不然早已不在人世了。我代表全家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1993年6月8号,李同的弟弟来到了南阳,于是就有了开篇所提及的一幕,孙保杰亲自把李同送到了南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农

可是李同始终不愿意跟着离开,无论怎么劝说,他都坚持跟在孙保杰的身边,孙保杰没办法,只得亲自把李同送回日本。

6月11号,在孙保杰的陪同下,李同或者说石田东四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当他们出现在大阪机场的时候,周围早就围满了记者和当地的人群,这些人全部都是慕名而来的。

孙邦俊一家三代人,收留日本侵华老兵,整整四十七年的事迹,在传开后,立刻引起了日本社会的轰动。

他们被孙邦俊一家的善良所深深打动,万分钦佩孙邦俊一家的行为,所以孙保杰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

孙保杰在陪伴石田东四郎二十天后,悄悄地离开了日本,后来石田小十郎还来信说,在孙保杰离开后,哥哥东四郎像疯了似的到处找,好不容易才劝住哥哥的行为。

后来日本政府为了表达对孙家以及中国人民的感谢,还专门成了石田东四郎救援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募捐活动,筹集款项高达600多万日元!

他们希望把这些钱全部捐给孙保杰,但是孙保杰拒绝了,反而把这些钱全部捐赠给南阳政府,支持家乡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田东四郎

1994年,日本政府还在南召县修建代表中日友谊长存的“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

在植物园中种下象征着两地友好的树木,南阳市还先后派遣六名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其中就包括孙邦俊的孙子——孙禄峰。

2002年,孙保杰的妻子王成香,应邀来到日本,她再次看见了石田东四郎,上前说道,“还认得我吗?”

石田看了看王成香点点头,眼泪当时就流下来了,后来王成香离开时,石田也要跟着一起离开,或许在石田看来,王成香这个曾经照顾自己几十年的人,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人吧。

而孙邦俊一家三代人,收留照顾日本老兵四十七年的行为,直接展现了中国人民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