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4月,某氢气会馆,有老人正在体验吸氢。新京报记者 罗艳 摄

“喝氢水、吸氢气、洗氢浴、享氢福。”据新京报报道,近来,一种以“氢”为核心的保健疗养方式悄然走红。其理念为,人通过长期饮用、吸入和沐浴富氢水体或气体,能达到日常养生、助愈疾病、预防癌症、延长寿命等效果。新京报记者探访多家氢气养生会馆、吸氢体验馆等门店发现,充满“奇效”的“吸氢大法”,得到了顾客尤其是老年人的追捧。

国内关于氢医学的讨论和争议一直存在,专家对于还处于研究阶段的氢医学商业化持保留态度。既然如此,就不能排除氢医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商业价值。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是,氢与氧结合生成水,从理论上讲,氢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而生成的水对人体无害。有业内人士因此认为,吸氢是比较安全的。

但这个看起来浅显的道理也存在漏洞——凭什么氢进入体内后就一定且完全要与氧结合?谁能确定它不出现第二、第三选择?要知道,很多有毒有害化合物,分开却是无毒无害的。酸和碱的构成少不了氢,或许往左就是酸,往右就是碱,谁又能把控体内的氢代谢的途径与方向呢?因此,从理论上看,氢的摄入不当是可能导致体内酸碱失衡的。

此外,氢的确是人体最重要的必需物质之一,但再必需的物质也要适可而止,不是越多越好。比如,谁也离不开空气和水,但也不能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和不停地大口呼吸。体内物质代谢有其自身规律,在缺乏明确依据的背景下,大量减少或增加某种物质,都可能打破物质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健康受损。

当前市场的一些表现,纯粹是把想象中氢的疗效当真实来宣传和使用。不排除有医学论文探讨“氢气控癌”的可能性,这正如探讨“氢气致病”可能性一样,均属于未经证实的个人观点。

医学研究要敢于假设,而假设建立在或正确或错误的个人观点之上。但如果把假设性探讨当作必然结果来宣扬,甚至经加倍夸大后进行市场开发与促销,这有取巧式的虚假宣传之嫌,因而更具有欺骗性和杀伤力。

把想象的疗效当真,不仅很难有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误事。患者治病投入的精力和资金都有限,做了太多的“无用功”,规范化诊疗就会相应减少,容易导致病情延误或加重。有老人固执地迷信“吸氢大法”等疗法,对于正常的打针吃药,反而弃之不顾,就是典型的例证。

疗效没有研究清楚,毒副作用当然更没有研究清楚,如此势必存在一些不确定风险。在社交平台看到,一些网友怀疑,自己或家人出现的睡眠变差、眼皮肿胀、肺间质性改变、肺纤维化变白等症状,是吸氢造成的。这种猜测虽然缺乏依据,但排除猜测同样缺乏依据。对于不确定的疗效与不确定的风险,社会都应该保持足够的谨慎。

把想象的疗效当真,其实是一种常见现象。除了“吸氢大法”,社会上还有很多。比如,一种基因治疗方法刚开始研究,市场上很快就推出相关基因治疗产品。在抗癌方面,更是猜想不断,市场闻风而动,把毫无依据甚至离谱的想象当成事实。“喝碱性水抗癌”、“饿死癌细胞”等奇葩的抗癌疗法因此产生。

氢医学的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但市场不应该超前开发和夸大宣传,要谨慎地等待出现确切的结论。民众更不应被超前的市场行为牵着鼻子走,多掌握一些医学知识,多了解相关医学研究动态,以理性与平和的态度对待氢医学的发展和产品开发,才能免受不确定风险的危害。

撰稿/罗志华(医疗工作者)

编辑/马小龙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