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雷厉风行的做法,体现了北京对整治各类教育乱象的态度和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坚决杜绝“掐尖招生”等违规招生行为。图/新华社

文 | 江城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暗访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及学校,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违规行为。比如,通过选拔考试、参加杯赛、筛选简历等方式,在小升初阶段进行“掐尖招生”。新闻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很快,北京市教委就发布了核查处置通报。针对学校违规行为,第一时间约谈相关负责人,责成学校立即整改,封存学生简历和试卷等相关材料,坚决杜绝“掐尖招生”等违规招生行为。后续将进一步核查问题线索,对屡禁不止、明知故犯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

应当说,这份通报来得很快也很及时,在第一时间制止了“掐尖招生”的行为。这种雷厉风行的做法,体现了北京对整治各类教育乱象的态度和决心,相信也会对其他教育机构产生震慑效应,有效遏制这种势头蔓延。

所谓“掐尖招生”,指的是个别学校通过各种违规手段,先于派位入学就锁定并招收尖子生,以此来与普通学校拉开生源质量的差距。

但这种违规的方式,会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课业压力,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并迅速加剧内卷和焦虑。而且,由于这种方式本身的不公开、不透明,容易留有大量“暗箱操作”的空间,进而伤害教育公平。

对此,家长和学生其实也苦不堪言,就像采访中有家长大吐苦水,“基本都提前跟学校签约,不能往外说”“孩子太难了,没有什么玩的时间”“学到现在,花了得有几十万元”。但一些学校定了这种“游戏规则”,家长和学生也只能无奈听从。

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开始推进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2019年,我国开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前不久,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 (2024) 的通知》,首次以专项行动的方式,对全国义务教育招生作出全面系统的工作部署。其中就明确提到严格规范招生行为,纠正将社会培训机构考试、竞赛成绩作为招生依据,以选拔生源为目的自行组织各类测试面试,变相设立快慢班“掐尖招生”等行为。

但客观上也要看到,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规避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将违规操作隐蔽起来。就像开头提到的案例,考试方式已经越来越隐蔽,甚至要去外地参加比赛。这些都给问题的发现、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而类似的案例更是一个提醒,哪怕在高压之下,有教育机构依然难以遏制“掐尖招生”的冲动,会想方设法地搞出一些“小动作”。因此,监管也应当进一步发力,加大对相关问题的查摆和处罚力度,擦亮基础教育的公平底色。此次北京教育部门态度明确、雷厉风行的做法,就是守护教育公平的努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和学生虽然反感“掐尖招生”,却依然对此趋之若鹜。这客观上也说明,部分学校依然集中着优质教育资源,方才有了机构违规操作的底气。从这个角度说,除日常监管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应做好教育资源均等化这篇大文章。

而在这方面北京也在推进。目前,北京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75%,学区制管理覆盖了90%的中小学,乡镇义务教育学校100%得到“手拉手”帮扶。

与此同时,北京还在促进小范围、大比例、多元化的新型教师交流轮岗。截至目前,共交流轮岗教师4.2万余名,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的79%,已基本形成常态化交流轮岗机制,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这些,都是破除教育“内卷”的有效解法。

当然,这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好的,唯有坚持久久为功,方能实现均衡发展。而社会各界也期待,相关工作能够进一步推进,治理行动也能不断发力,进一步廓清教育乱象,为每一位青少年拉直一条公平的起跑线。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