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正式上台,象征着日本军部法西斯正式走向了日本的权力中枢。五年之后,日本正式和英美等国兵戎相见,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大门。日本法西斯为了更好地运作战争资源,除了加强对于资源的搜集和掠夺。同时在日本国内也专门成立了企划院,享有行政机关的名目,实际上是在为战争制定国策和资源计划。在整个太平洋战争前后,企划院的机构设置也随着战争的需要经历了几番调整,为这场罪恶的战争提供大量的相关物资和数据和报告。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洋战争

从企划院到军需省,泥足深陷的战争漩涡

日本自军部上台之后,战争的发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时的日本已经入侵我国东三省,同时也将黑手伸向了东南亚地区。从这一系列行动中,日本也感觉到了资源贫乏对于日本的掣肘。准备开启战争大门的日本急需一份完整的资源预算报告和居中调度战争资源的部门。原有的政府机构均无法完美地履行这项任务,所以将1935年冈田内阁中设立的“内阁调查局”进行了改组升级。内阁调查局在最初是为了打破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界限,游走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实现集权目的。首任长官是吉田茂,陆军大佐铃木贞一和海军大佐阿部嘉辅共同担任次官。这也体现了军部对于行政力量的完全渗透。吉田茂在后来还成为了日本战后的第一任首相,主导了日本的战后重建。而内阁调查局成立两年后,在1937年五月林铣十郎担任内阁首相时,内阁调查局升格为企划厅。5个月后,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后又将内阁下辖的资源局和企划厅合并为企划院,专门为日本制定战争国策,同时负责调度统筹日本的战争资源。据中原茂敏的《大东亚补给战》记载:

“企划院是制定计划的机关。其任务为制定生产力扩充计划即国力发展计划,此项计划为保证陆、海军军备计划的执行,增产其所需军用物资;并制定物资动员计划即民需综合调整计划,以保证国民生活的需要。企划院由总务、内政、财务、产业、交通、调查6部和总裁官房组成,泷正雄任首任总裁(亲任官)。”

企划院实际上是一个由财阀和军部共同勾结之下的产物,后来接任总裁的铃木贞一本身就是一位有很深经济背景的陆军军官,而企划院问世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要成为日本战车的加油站,为军部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这些活动都必须要和地方上的财阀合作,钢铁、机械、有色金属冶炼等企业都在财阀的手中。建立企划院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而铃木贞一也在1938年12月担任了企划院总裁,正式为日本未来的战争野心谋篇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财阀变迁

作为内阁的直属机构,企划院的地位也随着日本的战争野心不断膨胀而提升。到了1938年9月,日本负责最高决策的御前会议上,企划院总裁就已经有了一席之地,在当时的国务大臣政治秩序中名列在大藏相之后。据资料记载:

“御前会议9月19日在皇宫召开,近卫首相、东条陆相、及川海相、松冈外相、河田藏相、星野企划院总裁等国务大臣以及原枢密院议长、闲院宫参谋总长、伏见宫军令部总长、泽田参谋次长、近藤军令部次长等出席了会议。”

这时的企划院就已经开始着手陆海军的扩军计划,陆军的计划是在五年内达到41个师,142个航空中队。海军的计划是造舰27-29万吨,还要追加航空兵的份额。当时企划院为此出台了“国家总动员法”,并且迅速获得了国会通过。这样日本军方就可以大量地挤压平民日常资源的份额。在当时已经沦为伪满洲国的东北三省实行残酷的军管和压榨政策,目的就是要将民众钱包内榨出的每一滴油都注入日本的战车之中,以实现与美英等国一较高下的战略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御前会议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企划院也对于战争的未来有了很明确的国策规划,不过受限于日本国力的发展情况,这份报告并不乐观。可是由于时任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的积极鼓动,日本天皇还是最终下定决心和美英一决胜负。在日本史学家的笔下日本企划院当时的报告是:

“国内生产问题特别重要,液体燃料和人造石油目前尚不能满足需要;其他重要物资也有可能陷入与石油大体相同的境地。”
可是身为总裁的铃木贞一直言:“如果坐等ABCD包围网形成,3年后日本将没有石油,不仅产业衰退,军事行动也变得不可能。于其坐等对方的压迫,不如确保国力的增长。因此与美英开战,占据南方资源地带的事必不可少。”

正是这样疯狂的战争言论,使得日本的整体发展开始冒进。东条英机上台后,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而随着日本在战场上的需求不断变大,企划院的力量显得不够充足。于是东条英机改组企划院,成立了军需省。并且他自任长官,直接负责战争进程。据资料记载:

“1943年东条英机为加强控制军需生产,9月撤销商工省与企划院,11月创设此省。统管军需业务,以内阁总理自兼大臣,由国务大臣岸信介担任次官。部局中有航空兵器总局,重点生产飞机。另有总动员、机械、钢铁等8局。部门负责人均换上陆海军人。”

从此之后,企划院正式成为了战时机构,完全为战争的进程服务。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全部的军事单位都被解散,军需省也被撤销,走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条英机大权独揽

为何企划院会成为日本战车上的重要加油站?

首先,日本是一个盲目扩张,却不擅长经营的国家。它有着很强烈的土地意识,但是却又固守自己的民族性,排斥其他的东亚民族。所以,在它管理之下的地区都呈现出等级森严的内外之别,日本人和当地人的矛盾非常尖锐。这就导致日本悍然占据的东亚地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资源开发和人口管理。日本自甲午战争之后强占了我国的台湾岛和朝鲜半岛,但是却长期各自为政,以总督管理当地。日本人从内心歧视这两块土地上的人民,所以对于当地的治理和经营也仅仅只停留在了殖民层面。而日本本土的资源又非常的贫瘠,如果要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就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进行整理、调度和统筹。毕竟进入到二十世纪之后,战争实际上就是经济和资源的对抗。据日本史家做出的计算可知:

“ 我国国民收入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迅速增长,但1921年以后,由于战后萧条引起经济危机,急转直下,一直持续到大正末年昭和初年。国防费没有较大增长,长期停留在占国民收入3-4%的水平上。因此,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重工业化,在日俄战争以后进展缓慢。整个工业,重工业占33%,轻工业占67%;直到20年后的大正末期,才达到重工业占37%,轻工业占63%。钢材的年产量由20万吨增至120万吨,增加了5倍,但只相当于今天产量的1%。无论富国还是强兵,道路都很遥远。”

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资源很明显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与开发。在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中。日本的基础产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资源统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旧时工厂

其二,日本的陆军和海军长期处于对立状态,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居中调和,同时让陆军和海军都派出人员进驻来负责军需的分配和筹措。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关系一直就比较紧张。各方势力都将军需视为生命线,双方经常因为分配而引发激烈的争执。据史料记载:

“陆、海军根据广田内阁决定的国防方针和国策基本纲要,决定各自的扩军计划。1937年5月29日,陆军向政府提出重要产业五年计划,要求钢材产量在5年内增加一倍,达到1,000万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划院的地位就被突显出来了。因为在当时的日本即使是首相东条英机也经常会在海军碰钉子,所以企划院游走于政府、财阀、陆军、海军之间,更有利于整合日本内部的力量。而且由于军事上存在高度的机密性,很多政府部门无法完全进入。企划院升级为军需省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企划院的政府属性无法完全融入战争。据《大东亚补给战》记载:

“政府(企划院)在补充军用物资、确保国民生活和增强国力(生产力扩充计划)方面,即在确定国家总动员和物资动员计划方面操碎了心。由于统帅权独立,相互保密,企划院便无从了解军队的机密。企划院只得配备现役军人担任物资动员负责人,但这样做仍不能很好了解情况,决定物资分配还是难上加难。日本投入对美、英战争,至1943年国力已明显下降,但对军用物资的需要却急剧增长,企划院终于不得不放弃其协调,算出陆、海军的全部军用物资,如何分配改由陆、海军协商解决。这一决定在陆、海军中间再次引起激烈争论,必须召开长时间的会议。”

有鉴于此,东条英机只能把企划院改为军需省,将其彻底融入作战计划当中。并且由自己亲自披挂上阵担任长官,这样才最终实现了战场上的协调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海军、陆军历来不和睦

再次,日本政坛内部缺少经济领域的战争狂热分子,原本的内阁调查局长官吉田茂就是因为被日本军部认为具有“反军思想”而被迫下台赋闲。从当时的日本战争内阁中的政治格局看来:军人多,文人少,;政治军事人才多,经济文化人才少。所以,日本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可以连任三届企划院总裁,成为日本军部财经领域的专业分子。在当时的日本军内经济领域,星野直树被派往伪满洲国负责经济,铃木贞一担任企划院总裁,贺屋兴宣担任大藏大臣。这三个人基本上就是东条英机内阁经济方面的支柱,但是面对庞大的战争消耗和资源运作,只有这几个人还是难有回天之力。以至于吉田茂在战后坦言:“如果当年有精确的计算数字,可能就不会有战争了。”实际企划院早在1939年就已经得出了战争会造成日本经济迟滞,资源难以供应的问题。据史料记载:

“企划院提出国力实际情况,指出国力情况很糟,但结果仍向陆、海军一味坚持的要求作出让步,没有坚持正确态度,即从国力出发否定此项要求。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企划院已被逼入困境,对国力作出正确判断的坚强意志受到挫折。只有促使政府、陆军和海军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妥善地处理彼此矛盾,可是统帅权的独立和陆、海军的对立却阻挠这样做。特别是陆、海军处于对立,竞争有增无减,明知企划院为难,仍在物资分配上辎铢必较,于是国力越来越弱。”

由此可知,日本当时实际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整个国家都被法西斯狂热的军国主义所裹挟,但是却不愿清醒。企划院原本应该是提供给当政者建议和警告的重要部门,明确提出国策的可行性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但很遗憾,自始至终这一职能都没有充分展露。从中央到地方,每个人都不再考虑现实情况是否允许,道路是否正确。只是简单地盲目依附于军国主义者的宣传与鼓动,逐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受审

企划院的发展变迁对后世的影响

1941年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日本的国策也转变为了战争决策,企划院的职能也开始转向资源的筹措与分配。东条英机在1944年因为日本节节败退,事先划定的绝对国防圈被打破后黯然辞职。小矶国昭出任日本首相,担任军需大臣的是藤原银次郎,他发出了一份足以撼动当时所有日本高层的报告。即

“‘船舶沉没,煤炭不足,飞机减产,我作为军需大臣对尔后继续作战没有信心。’事实上,尽管国力日趋衰竭,唯独军工生产却急剧上升。但是,飞机的产量,以1944年6月最高,此后就每况愈下。”

藤原银次郎并非是军人,而是财经产业内部的人才,也可以视为财阀的代表人物。他曾经担任“松江日报记者,后进入三井银行工作,继而在三井物产台北分公司任经理,总公司木材部长、王子造纸总经理”。在这一时期,日本终于开始认识到战争对于日本国力的摧残和日本的资源枯竭现状。但可惜的是,此时的日本战车已经无法轻易停止,纵然藤原银次郎提出了警告也无济于事。不过藤原银次郎本人却因为在这一时期的言论,于日本战败后并没有被美军审判。1945年被视为有甲级战犯嫌疑,但是到了1947年就被美军当局释放。而他的前任铃木贞一则被判处无期徒刑,为他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藤原银次郎

综上所述,日本在军部正式上台掌权后,为了调度国内资源,制定有关的战争决策设立了企划院。企划院作为重要的国务机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地位十分显赫,其长官也可以列席参与日本御前会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企划院成为了日本战车的加油站,不断为日本提供资源保障。在1943年,日本为了更好地将资源应用于战争,改企划院为军需省,由东条英机兼任长官。1944年,东条英机下台后,军需省由经济界出身的藤原银次郎掌管,开始向日本政府提出能源警示。但可惜的是,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经无法回头,只能在战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了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