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推向市场之后,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即便很多人不适应,也没办法,最终走向了资本化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艺术强调教化功能,要有利于世道人心,才能获得推广。而这种功能本身符合统治阶级宣扬的儒家道德,符合礼教传统。倘若一种艺术形式让人心涣散,甚至让人们学坏了,就没有必要宣扬了。统治阶级要禁止色情的艺术,禁止带有反抗思想的艺术出现,要宣扬知足常乐的思想,宣扬隐逸的思想。并不是人们不想获得好的艺术形式,而是没有太好的艺术形式出现。不管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艺术都要符合统治阶级宣扬的思想,也都要强化教育或者隐逸思想。如此一来,文艺的功能就发生了变化,成了被统治阶级利用的东西。而孔子提出“兴观群怨”四种文学功能之后,只是被宣扬“兴观群”的功能,却不被宣扬“怨”的功能。虽然文艺有怨刺传统,但并没有被扩而大之,没有被当成主流的创作倾向。虽然民间有怨刺的文艺作品出现,但并不能被当成主流文艺作品,也不能被统治阶级接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艺术的教化功能仍然很强,似乎民族贫穷时,就要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而民族富裕时,就要强调艺术的娱乐功能。不论是古代,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族都不算富有。在古代,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都是农民,不读书,不识字,只能欣赏一些简单的文艺形式。说书的、唱戏的颇受欢迎,而高雅的琴棋书画并不能被老百姓接受。不管是说书的还是唱戏的都要符合文艺教化的功能,有利于世道人心。毕竟,农业文明需要农民固守着一亩三分地,遵守儒家的礼仪道德,不能反抗,也不能有什么反抗的文艺形式出现。即便一些文艺作品中,也不能出现反抗思想的内容。文艺要注重教化,才能让人们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种地。倘若文艺走向市场,就会获得一定的开放性,也会获得创新性发展。只是,那时候没有开放的文艺市场,有的只是卖艺的市场,或者趣味相投的一部分人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开放以后,文艺走向了市场。娱乐性艺术形式流行,甚至很多艺术被权力操控,被资本控制,也就不得自由了。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贴近人生、轻松、新奇、甚至带点“刺激”的艺术给人精神愉悦的作用有时比教育型艺术的作用更为广泛。在文艺走向市场的时代,片面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可是,文艺被权力操控————历朝历代都会如此,不见得就是好的艺术。文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操守,不能被权力和资本控制,也不能失掉自己的品格。文艺变革了,似乎完全走向了市场。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变了,由原来国家体制内的艺术家变成了市场上的搏击者。他们要赚钱谋生存,就要标榜自己,推广自己,甚至要主动吸引资本的关注,才能获得好的发展。电影推向市场,唱歌的舞台推向市场,绘画作品也推向市场,就连一些写作的作家也不得不走向市场。

文艺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教化功能变成了娱乐功能。以前片面夸大文艺的功能,以为文艺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可以兴邦,其实文艺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只是让人们娱乐一下,松快一下精神,却并不一定能够教育人。非要用文艺教育人,就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当文艺走向市场之后,文艺的教育功能消解了,变成了娱乐功能。或许,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手里有点钱了,就不会专注于文艺的教育功能了,认为具备教育功能的文艺形式比较枯燥死板,而颇具娱乐精神的文艺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资本趁机进入一些颇具娱乐精神的文艺领域,要不断推出新品,要人们接受。

文艺成了赚钱的工具,却被很多人接受。在市场环境下,具备娱乐功能的文艺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很容易成为赚钱的形式。甚至很多人以电影票房、相声票房价值来衡量电影和相声的优劣,本身就算是误入歧途,却始终都在那样评价。不但网站上有票房排名,而且现实中还有明星路演,各种广告满天飞。有一些专业影评人出现,甚至一些枪手拿钱写影评,算是一种电影投资之后的结果。说相声的会找托儿,会有黄牛倒腾票,会有很多人前去凑热闹。并不能说资本运作之下,文艺就没有好的出路,而是说文艺不只是应该获得投资之后被胁迫发展,而是应该走自己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艺发生了变革,也在资本的左右下被迫走上了不归路。当然,并不能说文艺没有娱乐功能,而是说在娱乐的同时应该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应该让文艺蓬勃发展,起码发挥“兴观群怨”的作用。其实,不管具备教化功能的文艺还是具备娱乐功能的文艺都不能兴邦,不能灭国,只是展现文艺本身的魅力,至于为谁服务,谁操控就为谁服务,没有太多的例外。以后,文艺的发展也会顺着操控者的意图发展,并不会有太多的自由。但愿文艺能够走自己的路,迸发出灿烂的光辉,哪怕只有一刹那,也能照亮黑暗。“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