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然而,这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近期,我市发生了多起针对女性的虚假投资诈骗案件,手法新颖,影响恶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件概述:

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嫌疑人通过社交软件搭讪女性受害人,建立亲密关系后,诱导她们进行股票、期货、虚拟币等虚假投资。从4月初至今,已发生多起案损百万元以上的诈骗案,导致多名受害人倾家荡产,甚至背负巨额债务。

诈骗手法:

嫌疑人的手法十分狡猾。他们利用微信、小红书、抖音、婚恋网站等平台,编造虚假人设与受害人深入交流。在建立亲密关系后,嫌疑人会诱导受害人在虚假投资网站进行交易,并用各种话术诱导受害人借款或贷款,进一步增加投资额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著特征:

在这些案件中,嫌疑人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如不打视频、不给电话、不线下见面、提供非官网下载的APP、经常变换收款账户等。这些特征应该引起大家的警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例分析:

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案例:

被害人Z女士,38岁,已婚,某国企工作人员。嫌疑人自称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内部人员,诱导Z女士在虚假投资平台操作,共被骗439万元。

被害人P女士,35岁,已婚,某私企经理。嫌疑人以相亲加错人为借口搭讪,后诱导P女士投资虚拟币,共被骗140万元。

被害人H女士,36岁,离异,某大型医院工作人员。嫌疑人自称从事外贸工作,诱导H女士投资虚假理财产品,共被骗240万元。

被害人H女士,48岁,丧偶,有孩子,某市级医院工作人员。嫌疑人自称是技术主管,诱导H女士操作虚假投资平台,共计被骗123万元。

被害人Z女士,40岁,某私企法人代表。嫌疑人自称是大型券商的技术总监,诱导Z女士进行虚假投资,共被骗362万元。

这些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单身、离异、丧偶女性尤其需要警惕这类虚假投资诈骗。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这部分人群容易陷入恋爱幻想、渴望爱情的心理特点,假借房租租赁、网络交友等名义,与其建立亲密关系,后一步步诱导其在虚假投资网站交易。

1.网恋不要过度投入感情,尤其是没见过面的网友,不要被花言巧语和表面行为所迷惑。

2.不要轻信“婚恋对象”口中的“投资”,切莫被对方“日进斗金”的说法所迷惑,天上不会掉馅饼,眼见不一定为实,只要对方开始谈钱,就要提高警惕。

3.不要相信网络上的甜言蜜语和“内部消息”“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学习了解诈骗套路,提高自身防范意识,踏实挣钱、谨慎投资。

4.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发现疑似骗局的苗头,立即止损,一旦被骗,及时拨打110或96110报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案件分享结束啦,你怎么看呢,快来评论区交流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