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789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法国大革命全面爆发,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这次革命给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德意志人民带来了一线希望,各地区农民、市民和手工业者纷纷起义,希望能借此革命之势推翻德意志的封建统治。

面对这一状况,普鲁士和奥地利统治阶层害怕自己的地位被撼动,于是组成同盟军,对法国大革命进行阻碍,结果反被法国革命军击败,莱茵河左岸地区被占领。法军的入侵致使德意志人民民族意识的大爆发,法国大革命之前就已经形成的民族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破仑战争和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

1792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就参加了反法同盟,但是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均惨败失败,莱茵河左岸被法军占领。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拿破仑为保持革命的胜利果实,对反法同盟进行了反攻,又占领了大片区域,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1806年7月,德意志16个诸侯国在拿破仑的迫使下签订条约,宣告“莱茵联邦”的成立。8月,“莱茵联邦”宣布脱离德意志帝国,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彻底走向没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破仑对德意志的占领,对德意志人民来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拿破仑将资产阶级观念、拿破仑法典及平等权利的思想引入德意志;推进了多项改革,废除了封建贵族的特权,推翻了压迫人民已久的封建农奴制度等等。

因此,在被拿破仑占领的初期,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市民,都视拿破仑为“救星”。因为拿破仑的到来带来了资本主义,驱除了封建主义,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另一方面的消极作用对德意志民族来说却是致命的,拿破仑毕竟不是德意志人,所以他的初衷不是拯救德意志民族,对他来说只有法国、法兰西民族才是至高无上的。

因此,拿破仑的军队在德意志横行无忌,毒打有异议的市民,甚至将其枪毙,同时他们还在德意志大肆敛财,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榨取钱财之外,拿破仑对德意志人的态度也是极度的蔑视。由于普法签订的《提尔西特合约》规定战争赔款未付完之前,拿破仑的法国军队会一直驻守普鲁士,所以人民不得不忍受这一切镇压和剥削,这一切都深深地伤害了人民的民族情感

德意志人民本来视拿破仑为救命稻草,可是在民族尊严受到如此践踏之后,对拿破仑以及占领德意志的法国军队只剩下满腔怨愤,而这种对法兰西民族的怨愤其实正是源于对德意志民族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热爱是流淌于血液当中的,自然而然的一种表达,德意志人民似乎终于意识到他们应当是一个完整统一独立的民族,而不应是法兰西民族的附庸。

面对外敌的入侵和残暴的压迫,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一批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

面对这一情况,大批知识分子仍然先是从文化层面出发,以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为基础,试图在德意志民族的光辉历史中寻找其民族特质,他们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优秀的、纯正的、拥有高尚美德无限力量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必然会再度崛起。

英法两国的民族主义是具有政治含义的,因为英法两国在政治上的统一的,但是德意志不同,邦国林立致使其没有统一的政治前提,所以文化是学者们唯一能依靠的可以把德意志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介质,因此这时的知识分子从文化入手找寻德意志的民族特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同时,拿破仑对德意志的占领也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通过文化维系的民族是不牢固的。除了统一的文化之外,德意志民族还需要像英法两国一样拥有统一的政治观念

1806年,战败的普鲁士虽然失去了莱茵河左岸的领土,退回易北河以东,但它不附庸于法国,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邦国,所以这里聚集了众多民族主义者,他们秉承政治民族主义理论,希望在这里进行农奴制改革,早日实现民族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农奴制改革主要包括施泰因改革、哈登堡改革、军事改革以及教育改革。改革后,农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可自由支配财产,公民拥有了选举权,城市实现自治,国家只负责监督。

其中,军事改革是这次改革的重要部分,主要领导者是沙恩霍斯特,主要改革内容有:第一,废除雇佣兵制度,采用义务兵制度,即所有17-24岁的青年都必须服兵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鲁士战败后,在拿破仑的迫使下,不得不将兵力减少至4.2万人,在军事改革中,沙恩霍斯特采用速成兵制度,至解放战争时已训练出12万士兵;

第二,除正规军外,增立三种后备军,以保证战争中的后备力量以及交通运输线的正常运转;第三,从严选择军官,建立新型军事体制,采用新型训练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之后的普鲁士虽然社会制度没有彻底改变,但毕竟促使了资产阶级的诞生,加快了封建关系的解体,而且普鲁士迅速成为德意志的经济中心,吸引力大批进步人士,经济与军事都全面发展的普鲁士逐渐成为推动德意志统一的中流砥柱。

1813年,普鲁士国王颁布的《告国民诏书》标志着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德意志人民热情高涨,誓要将拿破仑永远赶出德意志,从而解放整个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于1814年取得全线胜利,拿破仑的军队被赶出德意志,这为德意志民族统一扫除了外部障碍,之后的任务就是消除内部的分裂,早日实现统一。

经济民族主义及关税同盟的形成

经济民族主义理论的形成主要是在欧洲资产阶级出现之后,在这一时期的德意志,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经济上率先实现统一,以此推动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德意志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李斯特的观点是将政治、经济与民族联系在一起,不应盲目追随英国等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应当建立本民族自己的经济体系,以民族主义的经济政策实现国家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斯特认为,政治统一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而经济的分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治的统一,因此首先要完成的就是经济统一

德意志由于邦国众多,且各自为政。这造成德意志境内税卡众多,甚至各邦国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设立重重税卡,这对德意志的经济贸易发展极其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种情况,李斯特提出必须“废除内部税制,并建立一个全联邦的统一税制,才能恢复国家贸易和民族工业”,而全德关税同盟的建立将是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重要环节

李斯特钻研理论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经济统一和民族统一的斗争当中,1819年4月他在法兰克福复活节交易会上号召建立了“德意志工商业协会”,这一组织一经成立便成为促进德意志经济统一的核心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李斯特奔走于各邦之间宣传自己的关税同盟思想,终于在1820年5月成功说服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达姆斯塔特、图林根和黑森签署关税合约,“南德商业联盟”就此成立,而这一联盟也为全德关税同盟的建立奠定基础

同时李斯特还提出,为巩固全德关税同盟还需要建立完整的铁路系统,以此保证统一的关税线路,事实也证明关税同盟和修建铁路都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德意志一批进步学者很早就已经提出关税统一对德意志政治及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施泰因改革的领导者施泰因男爵在李斯特之前就已经提出取消关税、统一税制的观念,但因各邦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之中,所以这一问题暂时被搁置

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德意志联盟成立,虽然这个联盟一个共同体,但它其实只有一个统一的表象,其实各邦内部的经济发展、外交策略等依然千差万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邦条例只是规定各邦可对商业进行协商,但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改变经济分裂的局面,这直接导致了商品从一邦运送到另一邦需要缴纳重重过境税。有些邦国甚至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要设立层层关卡,这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当时依然是封建主义占主导的奥地利经济较为落后,对这种经济统一的思想不感兴趣,态度十分冷漠,而已经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普鲁士经济水平相对好很多,对关税同盟的建立也持支持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关税同盟思想的启发,普鲁士首先在本邦内部取消关税,统一税制,并施行低进口税及免出口税的税则,这一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了本邦内部之后,普鲁士开始考虑越过德意志联盟吸纳更多邦国加入关税同盟体系,于是从1819年开始施行收缴高额过境税等一系列政策迫使周边其他邦国与其签订关税合约,以此壮大了关税同盟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普鲁士自身占有的优势地位,所以关税合约的签订并不仅仅是合作的关系,而是普鲁士将周边邦国纳入了自己领导的经济体系当中。

1828年,普鲁士和黑森签署关税合约,这是通往全德关税同盟建立的一座里程碑。由于普鲁士关税同盟的不断壮大,萨克森、拿骚等中部邦国感受到被吞并的威胁,于是在奥地利的支持下他们组成了“中德商业联盟”,旨在钳制普鲁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一联盟并没能束缚住关税同盟的进一步扩大,普鲁士于1829年开始转战南德,经过斡旋,终于与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签订关税合约。这两个关键的合约促成了1833年普鲁士一黑森关税同盟和南德商业联盟的合并,由此德意志关税同盟于1834年正式成立

关税同盟的建立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李斯特等人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想,而且随着关税同盟的发展,纳入普鲁士管理范围的领土不断扩大,普鲁士的经济在这短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