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存款“搬家” 银行理财4月增2万亿元(主题)

理财产品已打破刚性兑付,与存款规则不同,不能“闭着眼睛”买(副题)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林晓丽)随着利率下调以及监管整治手工补息后,银行高息存款买少见少,近期存款“搬家”现象明显。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近4万亿元;存款减少的同时,银行理财市场迎来升温,4月理财市场规模环比增长超2万亿元。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此前热衷存款的投资者,开始寻找其他低波稳健投资方式,而其中,多数投资者选择了转投理财产品。那么,存款“搬家”至银行理财,投资者需要注意什么呢?

高息存款买少见少影响储蓄意愿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4月金融数据显示,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2万亿元,相较于一季度的11.24万亿元减少了3.92万亿元,即4月单月存款减少了近4万亿元。其中,4月企业存款减少了1.87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居民存款则减少了1.85万亿元,同比多减6500亿元。

广州日报记者对比发现,由于季末考核时点已过,4月存款收缩是季节性因素,不过今年降幅较以往更大。而这背后,与近期存款利率下降、高息存款产品受限等因素有关。

近期,多家大中型银行停售长期限大额存单、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不少中小银行继续下调存款利率。此外处于灰色地带的手工补息也遭到严查整治,受此影响,居民、企业储蓄意愿降低。

目前,国有六大行五年期存款利率为2%,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大都在2%至2.05%,少数几家为2.3%。

银行理财市场4月迎来升温 规模增幅创近年同期新高

而在存款同比多减的同时,银行理财市场4月迎来升温。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截至4月末,存续理财规模达到28.59万亿元,环比增长超2万亿元,增幅创近年同期新高。

有国有大行财富顾问告诉记者,这两年热衷存款的投资者,近期都由于存款利率过低而放弃续投存款,转向了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当下,手工补息的规范整治叠加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移,部分理财产品的相对收益竞争力有所凸显。”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介绍说,从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变动情况来看,具有较低风险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和部分具有较低风险的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4月存续规模均环比有所上升。

“这一类理财产品从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侧重配置较低风险资产,与部分存款客户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为匹配。除此以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管理属性,对于‘手工补息’整治影响或较大的企业活期存款来说,具有一定的收益优势。”刘思佳进一步分析道。

投资提醒

●优先选择中低风险等级产品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理财产品已打破刚性兑付,不再保本保息,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要重点考察产品的风险情况,包括风险等级、投资类型、资金投向、历史净值波动情况等。

“热衷购买存款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一般也不高,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重点考察产品的风险情况,优先选择风险等级为1级或2级、投资类型为固定收益类、未配置权益类资产、历史净值波动不大的理财产品。”刘银平建议。

●业绩比较基准并非到期实际收益率

此外,刘思佳还提醒道,理财产品存在收益浮动,其中展示的过往业绩和业绩比较基准仅作为计算业绩报酬的依据,并非到期实际收益率。且近期多款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有所下调,投资者应合理修正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