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五霸的晋国最终灭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国灭亡这个说法不够准确,确切一点,应该说晋国分裂了。

晋国分裂,是由于晋国君主权力渐弱,而公卿势力渐强。公卿势力的强盛,和晋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是分不开的。这两件事,一件是曲沃代翼,一件是,晋献公晚年的立储风波。

那么晋国为何会分裂,这还要从曲沃代翼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封到曲沃的,是晋穆侯的儿子,公子成师。

当初晋穆侯随周天子出去打仗,吃了败仗。回来后,生下了公子仇。后来晋穆侯又打了一次胜仗,回来后有了公子成师。

因为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公子仇不吉利,公子成师能带来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子仇和公子成师,都是晋穆侯的正妻生的。所以先出生的公子仇是嫡长子,储君的位置自然也是他的。公子成师名声再怎么好,也只是小宗。

不过,公子仇没有顺利继承君位。晋穆侯死的突然,他的弟弟殇叔发动政变,夺取了晋侯的位置。

这次政变,给晋国留下了毕竟深远的影响。殇叔的行为,给公子成师上了一课。从此公子成师知道,原来谁当国君,不是生来注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君的位子,是可以争取的。

后来,公子仇从叔叔手里夺回了国君之位。但是公子成师没有把这当做教训,反而把这当成榜样。

公子仇死后,他的儿子,公子伯继承了国君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子伯继位后,把叔叔封到了曲沃。

但是这个安排有一个瑕疵:曲沃太大了,比晋国的都城“翼”还大。看过《郑伯克段于鄢》的都知道,卿大夫的封地比国君的都城还大,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曲沃的都城比晋国的都城大,而且公子成师在封地里非常仁德,也给自己积累了很大的声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眼人都知道,曲沃和晋国的国君,早晚要一决高下。

当时各国还没完全礼崩乐坏,所以曲沃代翼这个过程也是相当曲折的。

曲沃经历了三任领导者,总共发起了六次战争,杀死了五个晋国国君,历时67年。终于在曲沃武公的时候,打败了原来的国君,以小宗的身份取代大宗,成了晋国的统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曲沃武公成了晋国国君,改称晋武公。

曲沃代翼,给晋国后来的国君带来了很深的警惕心。

他们祖宗就是以小宗身份,夺取了国君之位。所以他们成了大宗之后,对其他宗室成员非常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知道,这些宗室成员虽然是小宗,但是也有封地、有地位。只要他们够努力,完全有机会取代他们,成为新的大宗。

到了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时期,这种警惕心开始爆发了。

晋献公在位的时候,对宗室发动过两次大清洗。第一次大清洗,清洗的是原来他们在曲沃时的近亲公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武公上位的时候,这些人立过功。所以不仅在宗室之中,就是在他这个国君的面前,都非常有面子。

这是在晋献公的雷区上跳第三套广播体操,跳完了再来两个立定跳远。

这些人被清洗后,晋献公的心暂时放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清洗,短期内让晋献公放下心来。但同时也让晋献公形成了路径依赖。宗室可以像植物一样修剪,剪掉自己不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枝杈就会更强健。

衰老,一直是君王人生的一道难关。对于君王本人来说,衰老意味着对世界的控制力下降。

对于他的儿女和臣下来说,君王的衰老,等于危险系数飙升。衰老的君王会用杀戮解决自己的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献公的儿子中,有三个儿子能力比较出众:长子申生,是齐姜所生。二儿子重耳和三儿子夷吾,都是狄族进献的女子所生。

后来晋献公征讨骊戎,骊戎又把骊姬姐妹送给了晋献公。

骊姬美貌机敏,非常受晋献公宠爱。后来骊姬生下了公子奚齐,骊姬的妹妹生下了公子卓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爱子抱,晋献公宠爱骊姬,所以也喜爱她生下的公子奚齐,渐渐的想把国君的位置传给奚齐。

晋献公对骊姬说:“我想把咱们的儿子立为储君。”

骊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没有立刻表示感谢,她对晋献公说:“太子已经确立很久了,诸侯都知道了。何况太子几次领兵,受到大家拥护,您怎么能因为我废长立幼?您要是这么做,我只有自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骊姬这么说话,首先显得她不贪恋权位,不会引起晋献公的厌恶。其次,她给出的理由,都是一些客观原因,什么太子已经有人支持,太子已经掌握了一些权力等等。

晋献公虽然晚年昏庸,但是年轻的时候却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越是这样的人,越是不信邪。你说申生已经有了根基,不好换人,我偏要试试。

骊姬虽然嘴上推辞储君的位子,手上却没闲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先是贿赂了晋献公的几个男宠,让他们给晋献公提建议,说曲沃是咱们的大本营,二屈和蒲城是重要的边境。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能让别人管着呢?得让自己儿子守着,才能安心啊!

晋献公听了,非常高兴,就派太子申生去曲沃,派重耳和夷吾去守二屈和蒲城。

曲沃是他们家的龙兴之地。这个时候,晋献公可能还没下定决心要废申生。但是申生等人都被派出去了,只有骊姬姐妹的儿子留在晋献公身边。常留在身边的儿子,肯定比远在外地的儿子受待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献公和申生的关系,更加疏远了。

后来,申生去祭祀自己的母亲。按照惯例,把祭祀用的胙肉和酒送给晋献公。

此时晋献公外出,还没回来。骊姬悄悄在肉和酒里面下了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献公回来看到胙肉,立刻就要吃。骊姬赶紧拦住了晋献公:“肉和酒都是外面送来的,怎么能直接吃呢?不如先试一下吧!”

骊姬先把肉喂给狗,狗吃完就死了;骊姬又让仆役吃肉,仆役吃完也死了。

骊姬立刻大哭起来:“太子怎能如此残忍,连亲爹都要杀?太子想杀您,多半是因为我们母子的缘故,请让我们母子逃到外国去吧,也免得日后任人宰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献公一怒之下,下令追捕太子。申生逃到曲沃后,既不组织军队抵抗,也不逃到国外。

别人也能猜出来,肉里的毒多半是骊姬下的。于是就劝他,向晋献公解释一下。但是申生还是拒绝了,他说:“国君年纪已经很大了,要是没了骊姬,会吃不下睡不着的。我向他说明真相,会伤害他的心。”

申生这种“他快老死了,咱让让他吧”的态度,最终害死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申生既不抵抗,也不解释,也不逃跑,最终只好自杀了。

申生自杀后,晋献公有才能的儿子,就只剩下重耳和夷吾了。骊姬害怕这兄弟俩因为申生的事情怨恨自己,于是又把枪口对准他俩。

有申生的教训在前,重耳和夷吾赶紧逃离了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骊姬又向晋献公进谗言,说这兄弟俩也图谋不轨,所以才会害怕,逃离晋国。

晋献公似乎也相信了,下令追捕这两个儿子。

晋献公真的糊涂到这种程度吗?其实未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申生已死,他已经有了沉没成本,必须立奚齐做太子。不然,他岂不是白损失了一个儿子?

既然要立奚齐做太子,那这两个儿子就必须离开晋国。他们年长,又有能力。留在晋国,是对奚齐的威胁。

晋献公晚年,在立储问题上折腾了许多事情,这给晋国埋下了很多政治上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献公死后,按照他的遗愿,骊姬的儿子奚齐应该继位,但奚齐很快又被权臣里克杀死。

骊姬和晋献公的托孤大臣一合计,又把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立为国君,结果再次被里克杀死。

事后,晋国的大臣把夷吾接回来,做了国君,是为晋惠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开始,晋国的大臣们是打算接重耳回来做国君的。所以晋惠公当了国君后,害怕里克再拥立重耳,就赐死了里克。

他对里克说:“没有您,我当不了国君。但是您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当您的国君,是不是有点太难了?”

里克苦笑这说:“不有所废,君何以兴?”不废掉前两个国君,您哪有机会当国君?您想杀我,还怕没理由吗?我死就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里克拔剑自杀。

里克连杀两任君王,名声确实不好。不过晋惠公随意杀死功臣,同样会引起众人的不满。

所以,晋惠公在晋国,也不怎么受人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惠公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成了晋怀公。由于父子俩的名声一直不太好,所以晋怀公继位没多久,重耳就带着军队回到了晋国,强行做了下一任国君。

重耳继位后,回首自己颠沛流离的半生,回想起父亲死后晋国的乱象。重耳觉得,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其实全都是宗室之间的矛盾,因为处理不当,就演化成了影响整个国家的大事。

所以,重耳继位后,对于宗室问题非常小心。他深深的吸取了父亲宠爱小儿子,结果害死长子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耳非常的防范太子外的其他儿子,生怕他们势力大了,影响到太子的地位,重复当年申生被害的历史。

所以,重耳当了国君以后,把父亲晋献公“不任公族”的政策发扬光大。一切宗室近亲,都很难得到提拔,那些跟晋国宗室没血缘关系的公卿,都得到了提拔。

这种“不任公族”的潜规则,对晋国的发展确实有一定正面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文公提拔那些和宗室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卿,这其中有不少有才能的人。他们的上位,让晋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使晋国成了当时的霸主。

但是另一方面,晋国“不任公族”,宗法制的危害是屏蔽掉了,但是宗法制的好处也都丢了。

咱们都知道,周朝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个制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为表里。在生产力低下,交通缓慢的时代,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分封制。

分封制虽然有效率,但分封制是世袭的。随着一代代传承,封君和封臣之间的离心倾向逐渐加大。

为了维持统治阶层之间的这种连接,宗法制在应运而生。因为宗法制的存在,所以分封制中的大部分封臣,都是封君家族的直系成员,少部分才是外戚和功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首先是大宗出现问题的时候,小宗可以像屏障一样保护大宗的稳定。毕竟大家互为依靠,大宗倒了,部分小宗的利益也会受损。

二来,即使小宗势力扩张,取代了大宗。毕竟也是宗族内部矛盾,毕竟宗庙没换姓氏啊。

现在晋国“不任公族”,把近亲宗室都排除在政治核心圈子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国这么搞,小宗虽然威胁不了大宗了,但也保护不了大宗了。

但是宗法制的影响屏蔽掉了,晋国却摆脱不了宗法制的搭档——分封制。

只要你还是分封制,你就得给卿大夫封地。晋国虽然没了同姓的卿大夫,但是有一堆异性的卿大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一旦晋国的大宗势力减弱,没有相应的小宗来帮助他。那些异性的卿大夫虽然不是晋国的宗室。但只要力量够强,一样可以取代国君的地位。

所以,当晋献公、晋文公父子把“国无公族”制度化后,他们只是屏蔽了宗法制的隐患,却屏蔽不了分封制的隐患。

这简直是标准的扬汤止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晋国“不任公族”的制度,短期内抑制了宗室,扩大了国君的权力。但最终却导致卿大夫做大,最终导致了晋国卿大夫专政的局面。

当这些卿大夫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彼此间就像诸侯一样互相兼并。六卿变成了四卿,韩赵魏和智氏,最终只剩下韩赵魏。

当他们彼此间的利益划分做完了,就开始一致对外,要求独立了。就这样,晋国成功排挤了宗室,却被几个异姓的权臣给瓜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