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母说《续琵琶》

11.4 续琵琶

六九末,54回,贾母指湘云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

《续琵琶》传奇以曹操赎蔡文姬归汉、续修汉史为主线,演绎了蔡文姬的离合故事,剧情大致如下:

汉末,董卓专权,命人征聘蔡邕入朝。蔡邕托疾,拒绝出仕,董卓便以灭族相逼,蔡邕迫于无奈,与家人生离死别,并将自己未完成的汉史文稿托付女儿蔡琰。学生董祀决意相伴恩师,不离不弃。

蔡邕因才学受董卓敬重,被封高阳乡侯。司徒王允接献帝密诏,与众公卿密谋诛灭董卓。王允施美人计,争取到吕布相助,以禅让为诱饵,诛杀董卓!庆功宴上,蔡邕叹息,被王允指为党逆,获罪下狱。

学生董祀探狱,蔡邕托付董祀收其尸骸,归乡埋葬,并写血书把蔡琰许配董祀,希望文姬完成自己遗志,续修汉史。蔡邕死于狱中,董祀冒死哭尸祭奠,请得师骨,还乡埋葬。

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得不到王允赦免,便勾结匈奴左贤王,起兵反叛。左贤王应李傕、郭汜请求,起兵南侵,烧杀劫掠,至陈留郡,胡骑掳蔡琰,被左贤王强娶为阏氏。

李傕、郭汜率兵攻陷京师长安,杀死王允,劫持了献帝。曹操率兵勤王保驾,除去李傕、郭汜,迎献帝归朝。曹操晋升丞相,封魏公。

文姬被掳,出玉门关,至汉匈交界的黑河青冢,吊祭昭君,诉说悲愤,欲一死免羞。青冢前昭君示梦:“勉留胡地,待重归汉朝,继承父业,续成汉史。”文姬醒转,放弃死志。

蔡琰在匈奴生活十余年,常感叹身世,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注:其实这些作品,都是文姬归汉后所作)。

乌桓劫掠匈奴营帐,杀死左贤王。文姬投书汉廷,请求救援。

汉丞相曹操在铜雀台大宴群臣,忽接蔡琰求救文书,令曹彰前往救援,拜董祀为参军,赴匈奴赎文姬归汉。曹彰领兵击败了劫杀左贤王的乌桓国王,董祀带黄金白璧去匈奴单于处赎文姬。

文姬临行,难舍儿女,悲凄欲绝。归汉路经青冢,喜归故国,悲离儿女,柔肠百转。

归汉后,蔡琰奉旨,续修汉史。董祀陪文姬回陈留,在蔡邕坟前祭奠。蔡琰寻到先父汉史残稿,呕心沥血,续成汉史,名垂千古!

以下为红学考证内容摘录:

《续琵琶》残本仍存,在北京图书馆,是一个工楷手抄本,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整齐清楚,并严格遵守了缺笔避讳。但仅避讳了康熙玄烨,而对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颙琰、道光旻宁都没有避讳,所以是个康熙时的手抄本。

此钞本是一九二七年左右张元济先生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时,从安徽购得的怀宁曹氏所藏七十种戏曲钞本之一,是经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火幸存下来的珍贵书籍。上卷卷首钤有“听雨楼珍赏图书”白文印章一枚,此外别无其他序跋题款。怀宁曹氏所藏戏曲钞本的整理者卢前,于《读曲小识》中亦仅志为“旧钞本”,而不署撰者姓名。

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

剧本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注明了行当扮相。如董祀上场为“生巾服上”,蔡邕出场为“外苍冉巾服”,文姬、侍女上场为“旦引贴惜春、抱琴上”,以及“净扮董卓金冠蟒服上”、“末扮伍孚朝服束甲带刀上”等等。但对主要人物之一曹操的出场却并未注明由什么行当来扮演,先是“曹操冠带引众上”,“曹操冠带上”,后为“杂持爪棍伞引曹操金冠蟒玉上”。

据红学考证: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刘廷玑看到《续琵琶》演出,并在所著《在园杂志》中做了记录。

刘廷玑(1653—1716),号“在园”,属汉军镶红旗,其祖父曾任福建巡抚。刘廷玑酷爱诗文,少负文名,结交当时一流文人,著有散文集《在园杂志》四卷,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此书由孔尚任作序。

周汝昌先生在广征博引的《红楼梦新证》中提出,《续琵琶》传奇尚有钞本传世,并摘引了刘廷玑书中的有关记载。

后有人发表《曹寅〈续琵琶〉传奇初探》,对《续琵琶》残本做了介绍。并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直接断言:“《续琵琶》又名《后琵琶》”!并且,对刘廷玑《在园杂志》中的记录,直接在前面冠以“(《续琵琶》)”,进行探讨。对“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认为:

不但解释了剧本中对曹操这个角色是什么行当饰演的疑窦,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续琵琶》传奇作者的一个重大的艺术创造,完全突破了“粉脸藏奸”的扮相。他敢于打破宋代以来把曹操当作“奸雄”的正统观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魄力、求贤若渴、爱才如宝的英雄形象。

还有红学家指出:“这里面提到的《续琵琶》,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剧作,面市于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1703年。”

还有红学考证认为:曹寅是曹操后裔,所以《续琵琶》中的曹操不是“奸贼”扮相,而是讨伐董卓、匡扶社稷的忠义形象,大胆地为曹操翻案,自宋代以来曹寅是第一人,如此等等。

看来经过红学考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年间创作了戏曲《续琵琶》。因曹寅是曹操后裔,所以在此戏中为曹操翻案,突破了曹操“粉脸藏奸”的扮相,“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忠义英雄。此戏曲作为曹寅的得意之作,显然在曹家经常演出,所以令幼小的曹雪芹印象深刻。套用胡适先生的话说,“故曹雪芹不知不觉的——或是有意的——把他家”这出最阔的大戏说了出来。这就很好解释了:名不见经传的《续琵琶》,在《红楼梦》中,与脍炙人口的《西厢记》、《玉簪记》并列,并由老太太指出,“他爷爷有一班小戏”。

简直“完美”!

但是,这样的“考证”,必然受到曹家论的反对者们强烈反驳:

刘廷玑《在园杂志》的原文,在“边长白为米脂令时,幕府檄掘闯贼李自成祖父坟”,“长白自叙其事曰《虎口余生》,而曹银台子清寅演为填词五十余出,悉载明季北京之变及鼎革颠末,极其详备”,“以长白为始终,仍名曰《虎口余生》”。这里明确记录了曹寅填词五十余出的《虎口余生》。在其后,原文记录如下:

复撰《后琵琶》一种,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题词云‘琵琶不是那琵琶’,以便观者著眼。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董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协赎而归。旁入铜爵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典故。驾出中郎女之上,乃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不知古今来之大奸大恶,岂无一二嘉言善行足以动人兴感者!由其罪恶重大,故小善不堪挂齿。然士君子衡量其生平,大恶固不胜诛,小善亦不忍灭,而于中有轻重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廷玑《在园杂志》:后琵琶

刘廷玑《在园杂志》原文写的很清楚:曹寅曹子清“撰《后琵琶》一种”,不是“《续琵琶》”!

所以,这样的“红学考证”,如空中楼阁,一戳就破。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