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历时十年后,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落成,引来无数游客前来瞻仰。

然而建造之初,纪念碑的碑文曾引起众人的不断争论。最终毛主席的一句话,才将此事一锤定音。那么,毛主席到底说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审议通过 做足准备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召开在即,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上,各代表参与并讨论了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也提及到了革命先烈的纪念方式问题。经过商讨,大家一致同意建造人民纪念碑,以此来作为纪念。

从列强纵横的民国年代,到见证红军成长发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的不断更迭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的前赴后继。是这些英雄让中国走进黎明,因而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对他们付出最好的纪念,也是对革命胜利成果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后,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准备工作也提上日程。首先是纪念碑的选址,有人提议定于首都北京的东单广场,广场规模足够庞大,人们也能第一眼看到。也有人提议建在八宝山,毕竟那里也是烈士们的“家园”。

每个人提出的想法都很好,但纪念碑是关乎国家形象的“明信片”,即使是选址这种小事也务必要反复权衡,综合多方因素才能确定。最终,周总理秉持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宣布人民英雄纪念碑将建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安门广场是我国即将举办开国大典的地方,历史又极为悠久。选在这里修筑人民英雄纪念碑,自然是再合适不过,而且,这里还挂有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如果将来有外国友人来访,他们既能领略人民领袖的风采,也能缅怀革命烈士,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址算是圆满解决,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让谁来设计、如何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事关重大,在周总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批示下,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面向全国发起征集。引发了社会上的巨大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要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英雄,是国内的各界人士心头都牵挂的头等大事。交设计稿的有国内各建筑单位的专业人士,也有教师和普通群众,人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不止是国人,海外华侨也颇为重视,其中尤以华侨领袖陈家庚最为热心。

陈家庚祖籍是河南固始,年轻时为了经商远赴海外,彼时已经是海外华人中的代表。得知祖国要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后,他激动难耐,当即就组织同胞们绘制图纸,研究设计方案。据说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处交稿时,陈家庚等人还花钱做了个水泥柱头的模型作为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家庚

至1951年,北京方面共收集各地设计方案达140余件。至指定交稿最后截止日期,全国共有240余件设计方案交到了北京。为节省时间,中共中央成立了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主任、设计师梁思成担任副主任,从众多方案中遴选最合适的那一套。

遴选最佳方案的过程漫长,委员会也为此几度发生争论。一部份人认为纪念碑应侧重于石碑整体,雕塑则作为陪衬附着在纪念碑外围。另一部分人的想法与此相反,更注重雕塑的外观设计。最终,委员会选出8套方案,但仍有问题没有解决——如何将这些方案合为一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经过委员会成员们的观察,这8套方案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歧义,只选其中一种的话,并不能全面概括革命先烈的所有事迹。经过反复商榷,梁思成提议在纪念碑主体的底部雕刻一组浮雕,用八个不同的历史场面来体现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斗争历程。

正式开工 认真以待

至此,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告一段落。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处正式开工,由早年曾在法国学习过雕塑的刘开渠负责浮雕设计工作。刘开渠虽能力突出,但自感能力有限,又从全国招来了100多个专业人才,协助他一起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

浮雕图案是要凸显我国革命历史的,意义重大,刘开渠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浮雕图案,他不分昼夜的泡在书海中翻阅资料,最后向中央上交了自己的初稿。党中央收到后先是预选出十余幅作品,随后又安排中国科学院的范文澜带领小组审核、甄选和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开渠

有人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既然是为了纪念英雄,那浮雕内容就应以领袖人物为主。但范文澜却觉得不妥,《虎门销烟》里的林则徐,还是《太平天国》里的洪秀全,这一类都是已故的名人;而《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里的人物大多还健在,总不宜将他们等同而论。

要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的是牺牲的革命先烈,来参观的人们也都是拿着花篮的。如果将花篮献给还健在的领袖人物,是否会有失妥当?因此综合考量,范文澜认为浮雕内容更适宜以群体像为主,这样既能形象的向参观者展示历史,整体风格也能和石碑愈发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便有了国人如今看到的浮雕图案,它们分别为:《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浮雕内容、画稿拟定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实际雕塑环节了。

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内容要形象,碑体的建造过程也绝不能含糊。刘开渠带领众人去各地考察雕刻艺术,同时也认真挑选者合适的碑心石。碑心石质量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质量,同样关乎着国家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兴建委员会也广泛召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地挑选了不同的石料进行对比。经过反复讨论和挑选,委员会最终确定以花岗石为人民纪念碑的碑心石。这款石料质量上乘,颜色适中,用来做碑心石正合适。至于浮雕部分所用的材料,则为汉白玉矿。

然而,另一个问题也摆在了兴建委员会的面前。花岗石的原产地位于山东青岛,汉白玉矿的产地也远在北京房山。在那个交通不算发达的年代,要想一次性运来大批量石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委员会做足了各项准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兴建委员会面向全国发出通知,从民间挑选了一群技艺精湛的石匠。虽然他们的能力都很出众,但委员会的众人并未因此松懈。为了避免因风格不同出现混乱局面,委员会对这些石匠进行了统一培训,还带着他们练习了很多遍,这才让每个人的风格都趋于一致。

其次,在运输石料方面,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石料的完整性,避免发生浪费,开采工人们对石料进行了多次再加工。1953年7月,300吨的石料从青岛浮山大金顶被开采出来后,工人们将其表面磨平,将石料整体减重到280吨。运至半山腰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加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加工过后,这块大石料的重量减至102吨。1953年8月19日,七千多名工人将这个“大块头”从车站运往青岛市区,前后总历时长达30天。又经过十几天的辗转,石料被送上火车,于同年10月13日运抵北京前门西站。三日后,石料终于顺利抵达天安门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从前门西站运往天安门广场中,12名工人采用的运输方式十分巧妙。他们将钢管交替着铺垫在石料下方,缓慢滚动着往前推动。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周总理还在人民纪念碑落成当天亲自接见了他们。这实属是劳动人民的殊荣呀!

碑文揭晓 伟人远见

就这样,在石匠们热火朝天的劳作中,花岗石和汉白玉相继到位,紧张忙碌的纪念碑修建工作也步入正轨。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和加工,这块重达102吨的石料最终数据确定为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度1米、两边厚度0.8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工作终于来到最后一步。那么关于纪念碑的碑文,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才最能代表中国的革命历史呢?对此,有人提出在上面题写“中国共产党英烈”,但毛主席听了很不高兴,严肃的批评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重点突出人民英雄的,不能提及中国共产党!”

在毛主席看来,我国革命的胜利是由全体中国人民创造的,是无数革命英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所扮演的只不过是幕后领导者的角色,功劳远不如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怀着这样的心情,伟人提笔写下了那著名的150字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入门级副组长和人民革命中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十四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主席亲笔题写的这百字碑文,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斗争历程。第一段碑文中的“三年”指的是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新中国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的革命斗争。对于在此期间牺牲的所有革命人士,理当被后世作为人民英雄永远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段碑文里提到的“三十年”,指代的则是1919年到1949年时期,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众多心怀热忱的共产党人和其他各界爱国志士,为了革命胜利牺牲自我,他们的努力奠定了新中国的根基,国人不应忘却他们的无悔付出。

最后一段碑文里提到的“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从公元1840年起,西方列强以鸦片战争为导火索,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入侵行为。从慨然赴死的“戊戌六君子”,到宁死不降的我国高级抗战将领张自忠,每一个为人民自由献出生命的人,都是中国人心中的人民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碑文虽然字字没提中国共产党,但却无不体现着毛主席作为共产党领袖的谦虚和伟大。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他带领共产党为民众闯出一条光明大道,用高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能力为人民带来了幸福的新生活。这样胸怀博大的毛主席,如何不令人深深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