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由航空融媒创新实验室出品

摄影/宋奎、张志冬、徐博

文字/田咪 邹阿江

主编/易舒 监制/刘超亮

黄土桥过,水田旱地,茅草丛中,飞机坝子。

这是大多数人,对成都黄田坝最初的印象。

1958年10月18日,黄田坝热火朝天,数千名建设者在这里举行隆重开工典礼,国营132厂正式破土动工,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航空人在这里筑起他们梦想的雏形。

然而作为地名的黄田坝,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当年的航空人来说,显得毫无用处。只因从踏进国防工厂开始,他们便成为了“信箱”中人,所有对外的通讯地址,都化作一个神秘代号——“95信箱”。

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厂初期厂大门

荒田上的梦想

今年86岁的刘常德是成飞一名退休的飞机工程师,在他的家庭账本里,收藏了历年来家庭添置大件家电时的发票,发票往来的通信地址,均为95信箱。

翻开这本跨越了数十年的家庭账本,刘常德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1961年,刚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的刘常德,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服从分配,来到黄田坝。“那时从南京到成都的火车,要向北到徐州,西转,经郑州、西安,到宝鸡,再向南,越秦岭入川。经过38小时的‘硬坐’,冒黑烟的火车终于把我带到了成都。”

从通惠门到厂区9公里的路,刘常德扛着旅行袋,走了两个小时。所有的疲惫,在看到厂大门的那一刻,便烟消云散,厂门口硕大的16个字——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让年轻的刘常德热血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常德

彼时的成飞,正值工厂建设时期,家属区的建设,还未见全貌。报到当天,宿舍还没建设好,刘常德与一同来的同学,不得不再次步行,返回城里住几天。一周后,他们住进了三街坊刚封顶的三层楼宿舍。8人一间,上下铺,墙还露着红砖,透过天花板和地板的缝隙,能看见上下楼层的邻居。

“工作后,我领到的第一笔工资是21.5块,往后的每个月,我都会给远在南京的外婆寄去10块钱。”刘常德说道,“那时,对外通信一律应用‘95信箱’加分箱号,不能用工厂名或厂代号,不然是要失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7年 刘常德家庭账本里的发票

那时,全国生活必需的粮油、布匹低定量供应,吃不饱成为所有人的极大难题。“厂里不少单位利用工闲时间在机场跑道两边开荒种红苕、蔬菜,我们设计科测绘设计歼5甲任务重,顾不上。”回忆那段岁月,刘常德深感初创维艰。

在荒田坝上建设现代化的航空工厂,似乎是梦,但在那个年代里,所有的航空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用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实现在荒田上建设航空工厂的梦想。

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和专业人员匮乏等极度艰苦的环境,第一代创业者们并肩战斗,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终于在1964年的冬天,132厂迎来了工厂基本建成、新机试制成功的双验收。

艰苦探索,勇往直前

1965年,年仅16岁的喻刚福招工进厂。“原本我是去参加招飞的,就听力一项没过关,结果阴差阳错被厂里去大足招工的人看中了。”招工的大巴车一路从重庆大足拉到成都黄田坝,当时车上的人都不知道,这里就是造出了歼5甲的飞机制造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喻刚福

“我们一来就安排我们挖坑、种树,在生活区搞建设。几个月以后,上完保密课到了车间,我才知道我干的是飞机装配。”

此时,年轻的喻刚福心里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当了工人就要好好干活,要干就要干得像个样子!”

那时候电话还没普及,喻刚福与家里人联系,只能通过“95信箱”,“除了报平安,工作上的荣誉与坎坷,我从不会在信中提及,保密就是保国家安全。”保密课上强调的内容,喻刚福工工整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时也刻在了心里。

“虽然家人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但是我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的任务,我的内心,始终非常自豪。”回忆起将近60年前的岁月,喻刚福显得精神矍铄,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他身上,你能看到老一辈航空人的默默奉献与顽强拼搏。“那时候我们现场遇上特殊情况,工长同事都首先想到我,不管是节假日、刮风下雨、深更半夜,得到消息,我都会第一时间就往车间跑。”

他经手的机头的质量超过预期标准,受到外方专家的一致好评,他以刻苦钻研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让成飞在民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多次经受住了客户的考验。在喻刚福看来,前进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要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进取、沉着应战,再困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这个神秘的地址,还有无数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他们在困境中追求突破,在拼搏中锤炼斗志,他们艰苦探索,勇往无前的精神,在这里一脉相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歼5甲研制时期,图为工人们正在进行成型模制作

岁月里的变化与传承

许树全今年80岁了,1962年,他从成都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成飞子弟小学任教。“那几年,厂里从祖国大江南北招来许多人,要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那一年,子弟小学一口气就招了8个教师。”

能作为八分之一来到黄田坝,许树全觉得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我们一起毕业的同学经常书信往来,他们都觉得我工作的地方很神秘,因为我信封上落款都是写的‘95信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树全

从那以后,许树全就一直待在黄田坝,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小飞侠们”的教育中,看着一批批学生顺利毕业,一架架飞机,从这里飞向远方。

在许树全的脑袋里,装了许多飞机。“大家叫我‘纸飞机爷爷’,是因为我喜欢折纸飞机。”他折的纸飞机造型逼真、精致有型,从最早的歼5甲,到现在的歼10、歼20,飞机的外形随着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而变化,这让许树全有了更丰富的折纸素材。“现在,我不仅会折‘成飞造’,还会折很多‘中国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歼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歼20

许树全说,这样的变化,与老一辈航空人忠诚奉献、艰苦奋斗、为国分忧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把对飞机的了解,以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带到课堂,融进飞机科普知识中,让“小飞侠们”了解到航空事业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国防信念,坚定报国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树全教“小飞侠们”折纸飞机

从最初的“95信箱”代号,到如今口口相传的国家重点大型军工企业航空工业成飞。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变的,是航空人始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

他们的故事,也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永远留在航空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