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卫立煌怀着对共产党莫名的好奇,第一次来到了延安。他被这里质朴而热情的氛围深深吸引着。当他与毛主席亲切交谈时,毛主席突然开了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卫将军,你看那头驴,它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立煌一时被问住了。一头小毛驴迈动脚步的先后顺序,似乎微不足道,但毛主席话中却另有所指。就在卫立煌疑惑不解之际,毛主席娓娓道来,用这个生动的比喻引出了战略对敌的奥秘。话音未落,卫立煌如同顿悟,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新的层次。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会给卫立煌带来怎样的启迪?他又将走上怎样的人生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蒙昧无知 追随蒋介石剿共

1897年,卫立煌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贫苦农村。自小就品学兼优的他,凭借过人的天资和勤奋好学,考入了湖北陆军学校深造。校园生活虽苦,但卫立煌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后,卫立煌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军,成为了孙中山贴身护卫队的一员。在孙中山身边工作期间,卫立煌对民主革命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为人与抱负。

孙中山先生发现卫立煌机警能干,极具军事才能,便将他派往广东的粤军部队磨练。在那里,卫立煌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无所畏惧的勇气,立下赫赫战功,屡次被嘉奖升迁。

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政大权渐归蒋介石所有。蒋介石对忠心耿耿的卫立煌十分器重,不仅将他留在身边,还亲自挑选了他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此后,卫立煌就这样成为了蒋介石最亲信的干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蒋介石的影响下,卫立煌对共产党的认知开始出现偏差。他全然相信蒋介石关于"共产党是造反分子"的说辞,对红军的"扰乱治安"深恶痛绝。为了讨好上级,他毫不犹豫地执行了一次次剿共"围剿"行动。

每一次围剿作战,卫立煌都信心满满。直到1932年6月,他亲自率领部队进攻湖北黄安根据地时,第一次尝到了共产党游击队的"囗乎"厉害。这回意外的遭遇,让原先对红军有着盲目自负的卫立煌,对这支看似羸弱的部队开始重新估量。

转折发生在第五次反共"围剿"期间。那一次,红军神出鬼没、游击顽强,让卫立煌的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就在绝处逢生之际,八路军及时开辟出一条突围之路,全然出于无私的同路人情谊,让卫立煌的部队得以脱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幕深深印在卫立煌心上。他第一次发现,共产党并非如蒋介石所说的那般不堪,红军将士们亦并非造反分子,而是一批赤胆忠心、视同胞生命如己出的勇士。

从那时起,对共产党的偏见在卫立煌心中渐渐消弭。随着与红军交手的次数增加,这个念头愈发牢固——也许,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成见,是一厢情愿的妄论罢了。

二、抗日期间 意识觉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一场轰动华夷的事变猛然爆发——西安事变。时任东北军副军长的张学良和杨虎城,突然关押了到西安谈判的蒋介石,并扣押了随行的卫立煌等多名国民党要员。

一开始,卫立煌对这起"兵变"行为存有极大的愤怒与不满。然而当张学良讲明了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迫使蒋介石放下手中的内战大旗,与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共同抗击日寇凶嚣时,卫立煌的心境出现了巨大的转变。

他开始反思自己多年来一味追随蒋介石剿击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与面对的严峻形势是何等的格格不入。如今,日军的铁蹄已经深深践踏在祖国的土地上,而他们这些[gf]c5f4[/gf]血儿郎,却仍在自相残杀、分庭抗礼,岂非正中了日本鬼子的奸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卫立煌亲眼目睹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临危不乱、和缓圆通的态度,更是使他对这个党派有了新的认识。周恩来不仅没有对困扰蒋介石的张学良加以伤害,反而竭力协调双方,希望和平解决这一纠纷,以凝聚全国抗日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卫立煌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与宽广胸怀,与他过去对其"造反贼"的定义判若云泥。这让他对蒋介石长期以来对共产党的断言,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1937年,卫立煌担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奉命前往太原、山西一线阻击日军南下扩张的铁蹄。就在这一年的韩信岭战役中,卫立煌更是亲身体会到了人民军队的英勇善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卫立煌率领的国军部队正遭到日军的重重包围,陷入了进攻和撤退两难的困境。就在这危急关头,八路军奋勇杀出一条生命线,主动开辟了突围通道,为国军部队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力量。

正是这份无私的同路人情谊,让卫立煌的部队逃脱了覆没的厄运。就连他手下的军士,也被这支英勇顽强但又淳朴善良的队伍所深深打动。

这一役之后,卫立煌对共产党人以及人民军队的认知再一次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他们并非"匪徒",而是真正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在战斗;也不是"造反分子",而是我们最可靠、最值得托付的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在这一次次与人民军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卫立煌渐渐觉醒了对共产党及其崇高事业的认同。而这一觉醒,又让他对蒋介石一味围剿共产党人的做法,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质疑。

抗日战火延绵,战线遍及中原。随着卫立煌与人民军队并肩作战的日子越来越多,他内心对共产党人及其信念的好感与认同也在逐步加深。渐渐地,对蒋介石的追随与盲从,在他脑中已经不复存在。

直到毛主席在延安那句"驴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的妙语时,卫立煌才猛然惊觉,自己已与往昔的蒙昧无知决然绝裂,焕然新生了属于自己的全新思想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毛主席指点迷津

1947年春,卫立煌第一次造访延安。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毕竟在此之前,他可是蒋介石最忠实的心腹之一。但正是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让卫立煌对共产党人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抵达延安后,卫立煌所见所闻,着实令他大开眼界。这里的人们虽然生活简陋,却个个干劲十足、满怀豪情。而共产党的领导人,更是亲民爱民、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卫立煌由衷钦佩毛主席的睿智才智和高远情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日,毛主席与卫立煌边散步边谈心。他们的话题从战略部署一直延伸到哲理人生。就在此时,一位老农牵着一头毛驴从身边走过。毛主席突然间开口问道:"卫将军,你看那头毛驴,它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呢?"

卫立煌一时摸不着头脑,只能诚恳地说自己看不清楚。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却让毛主席会心一笑。他解释说,对敌作战就像毛驴行走,必须先行其一,然后才能迈开另一步。用兵打仗,同理也需要先确定主次,分清轻重缓急。

毛主席一语重重,令卫立煌如同顿悟,豁然开朗。的确,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我们不应操之过急,而是要沉着冷静,按部就班,稳扎稳打。一味蛮干,终将自身难保。这正是共产党人善于总结经验,高明的哲学指导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为卫立煌解惑析理。他指出,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先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接下来还要选准时机节点,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行动。

眼见卫立煌似乎已略有领会,毛主席便笑着作了总结:"将军,这正是我们共产党人'先发制人'和'有步骤地进行持久作战'战略战术的真正体现。只有步步为营、切实可行,我们才能最终战胜强敌,赢得最后的胜利。"

毛主席的这一番话让卫立煌受益良多。这已不是蒋介石片面的主观臆断,而是一种极富睿智的思考方式,来源于共产党人生动的实践总结。卫立煌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充其量不过是对付区区武装群毗而已,而真正的将军家,必须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眼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妙语解惑后,卫立煌更加钦佩共产党人的智慧睿智。他在心中暗暗下了决心,今后定要跟随这样的英明领袖而行,共同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努力奋斗。

这一次延安之行,堪称是彻底改变了卫立煌对共产党的认知。从此,他再也不会对蒋介石曾经的那些挑拨离间、诬蔑抹黑的言论有任何动摇。因为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只有跟随共产党,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夙愿。

四、投共从军 携手共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那次延安之行,卫立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和认同有了新的高度。在随后的几年中,他不断密切关注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内心也在进行着剧烈的思想斗争。

1948年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形势一片黯淡。而人民解放军则意气风发,所向披靡。就在这一年,卫立煌遵循内心的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地投奔了人民解放军的大军师毛泽东。这个曾经一度追随蒋介石的国民党老将,终于彻底觉醒并划清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加入人民解放军后,卫立煌履新担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一职,开启了自己光荣的革命生涯。在那之后的三年间,他时刻奋战在前线,亲自指挥了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的解放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3月,卫立煌亲率所部攻占南京,解放了这座被国民党视为"门户之牙齿"的重镇。紧接着,他又率军挺进上海,与部下并肩作战,同守上海市民一起捍卫了这座有"东方伦敦"之称的大都会。

那是一场激烈惨烈的血战。卫立煌曾亲身参与了长达三个月的战斗,经历了枪林弹雨、生死存亡的考验。就在他步步进逼之际,上海军民的英勇不屈终于打动了蒋介石的心防。在损失惨重之下,蒋介石最终做出了投降的艰难抉择,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殊死较量。

领导解放战争期间,卫立煌不仅亲身上阵指挥作战,更是身教重于言教,身作则于部属。每当战火硝烟四起,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由于身怀绝技,他时常能一人单挑数人,屡建奇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线将士们无不对这位老将充满了崇敬和仰慕之情。因为他们看到,一个曾经追随蒋介石多年的国民党老将,如今已经完全觉醒并矢志投身革命事业,而且作战无所畏惧,勇猛英勇,简直就是革命战士的典范。

不仅如此,卫立煌为人正直善良,德才兼备,处事圆融亲和。就连一些被俘的国民党军官,也被他的人格力量所折服,最终选择了拥护革命,跟随共产党的人民解放军一同前行。在卫立煌率领下,越来越多曾经的"敌人"都加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

战火结束后,卫立煌继续担任军职,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5年,他才光荣转业,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那之后的余生里,这位曾经追随蒋介石多年的国民将领,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60年,卫立煌与世长辞。这个曾一度被共产党人视为"剿匪"的国民党干将,最终用自己的革命实践,诠释了什么是对党和人民最彻底的忠诚。正是这样一位沧桑历尽的革命先驱,用自己宝贵的一生,铸就了不朽的革命丰碑。

五、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余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立煌光荣转业,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位革命先驱在转业后的岁月里,依旧矢志不渝地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卫立煌受命担任中央农业区党委书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当时的农村还极度贫困落后,基本生产力严重不足。但卫立煌并未对此却步,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振兴农村经济的工作中。

在他的带领下,农业区党委勤勉节俭,坚持不懈,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一时间,无论是水利建设还是土地改革,抑或是农村合作社的组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善。

卫立煌不仅身作则、言传身教,更是坚持深入农村、扎根人民群众。他时常徒步深入最偏远的村落,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动员群众参与到各项发展建设事业中来。正是这种作风,赢得了无数农民的真诚拥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卫立煌又被任命为中央农村复员工作委员会主任。这项工作同样意义重大,需要妥善安置和管理来自各地的数百万复员军人。卫立煌从未畏难,而是带领全体工作人员扎实工作,千方百计为这些曾经的革命战士们解决实际困难。

比如他组织各地为复员军人修建新的农村住房,还设立了生产自救互助队,帮助他们尽快自食其力。还有就是他专门为这些老同志们开办各种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还有更多的复员军人被吸收到了当地的工厂和企业之中。

总之,在卫立煌的带领下,绝大多数复员军人都顺利融入了新社会,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不仅保证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更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

卫立煌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并未就此止步。195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专门负责新疆、青海等地区的民族工作。在这一新的岗位上,他同样尽职尽责,大力加强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

一直到卫立煌1960年离世,他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而不懈奋斗。从曾经追随蒋介石,到后来与之决裂并投奔革命;从亲身参与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到后来专心致力于国家建设,这位老将一生可谓经历沧桑,功勋卓著。

正是凭着这份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忠心,卫立煌才能最终成为一位真正的革命英雄。他的一生轨迹充分证明,只要是为了正义而奋斗,就一定能找到人生的正确航向,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崇高升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