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州,大唐的伤口

公元824年,“安史之乱”已过去了62年。宰相张弘靖,被唐穆宗委派到“河朔三镇”之一的卢龙镇,出任节度使。显然他是带着皇上大哥的嘱托前来的。

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各路节度使(藩镇),几乎都敢跟皇上甩脸子,闹情绪,搞得皇上大哥很没面子,其中尤其以河朔三镇最不像话。这并不奇怪,安史之乱时这里(幽州地区)便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老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宰相来了,出任节度使,就是为了加强皇上的存在感。张弘靖不辱使命,摆足了封疆大吏的谱,引得“蓟人颇骇之”,似乎被张弘靖给镇住了。

但镇住就算完了?张弘靖依旧很愤怒,这一路上他看到了不少地方,明目张胆供奉着安禄山和史思明。再一询问,张弘靖几乎被雷得外焦里嫩,自安史之乱后,幽州地区的人,就开始把安禄山和史思明,称为“二圣”了,供奉之风由来已久。

这还了得,我大唐子民,竟然供奉这两个乱臣贼子。张弘靖大怒,一番训斥后,最终下令:给我挖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坟墓,彻底砸烂他俩的祭祀(发禄山墓,毁其棺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效果如何?史载:(当地人,幽州)人尤失望!由此张弘靖悲剧了。不久后,堂堂大唐宰相,太子少师,卢龙军节度使张弘靖,便被“乱军所杀”。

以上的这段史料,看着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因为在如今许多人的印象中,安禄山和史思明,妥妥是历史罪人,生生折断了大唐盛世,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事?但这就是历史。哪怕再不相信,也没办法。

安史之乱,已过去了62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却依旧阴魂不散,深刻影响着大唐。现在是不是有点明白了,为何安史之乱竟然打了近九年,犹如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一般,硬生生炸瘫了巨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种高明解释和犀利分析,也不如这段史料来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和冲击力!显然,幽州(河北地区)对于大唐来言,是一道从未愈合的伤口。

故而,与其探讨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不如好好探讨一下,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毕竟这种局面,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土壤。而安史之乱,无非是这片土壤中,结出的毒果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李渊埋雷

公元829年,此刻离唐朝灭亡还有78年。一位叫殷侔的官吏,途经魏州,也就是今儿的邯郸地区时,突然被眼前的场景镇住了,一片人山人海,都在虔诚的祭拜一位不知名的泥塑“神仙”。

殷侔就问:此人是谁啊?答案让殷侔差点惊掉下巴,哪里是什么神仙,而是大唐开国之初时的强悍对手,河北窦建德。殷侔感慨不已,只知项羽败而不倒,如今却又见窦公如此。于是他亲自撰写了铭文,这就是《窦建德碑》的来源——是不是再一次,感到不可思议?

但这就是为何笔者要说,幽州地区,是大唐从未愈合的伤口的原因。自开国之初时,就形成了。那么窦建德是被谁杀掉的?是李渊!李世民不能背这个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旧唐书》载,公元621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擒双王,活捉了河北的窦建德和洛阳的王世充。当时李世民是秦王,对一般人他拥有生杀权力,但对窦建德和王世充这种级别的人物,却没有,只能交给老爸李渊。

于是李世民训斥窦建德:我跟王世充掐架,你不好好待在河北,为何非要跑到洛阳群殴我?

窦建德很无奈:别忽悠了,彼此都是明白人。你干掉王世充后,必会来河北找我。与其如此,不如我先来找你,大家都省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窦建德被送到长安城,交由李渊处置。哪料李渊却二话不说,就杀掉了窦建德。全然不顾,窦建德由于非常仁德,在河北地区拥有广泛的支持。

随着窦建德被杀,很快就引发了其手下刘黑闼再次反叛,仅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窦建德之前的所有地盘,连名将李绩,都败得单骑逃亡。

也就是说,李渊杀窦建德,等于给大唐埋下了一颗雷。虽然刘黑闼最终兵败了,但河北地区(幽州),却从此跟大唐离心离德,反复造反。

对李渊杀窦建德这事,后世之人也多有看法。比如乾隆就认为:李渊不可理喻,杀窦建德,赦王世充,完全是轻重倒置!(乾隆:一赦一诛,轻重倒置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随后,就是李世民登基,在李世民的治理下,这道伤口逐渐愈合。哪料公元643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无意间却让这道伤口再次崩开。因为河北地区成了大唐的后勤补给地点,李治便是以太子身份坐镇在定州。

在李世民退回后,大唐便开始对高句丽,进行长期出兵侵扰。这虽极大削弱的高句丽,但自己呢?最不能绕过的一个问题便是,是哪里在承担唐军的消耗?又是河北地区。

可想而知,自大唐建立开始,河北地区非但没能从大唐得到啥实惠和好处,反而不断被撸羊毛,他们岂能不怀念窦建德,对大唐没有啥归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武则天点火

公元696年,武则天已经当了6年女皇了,却接到一个坏消息,营州乱了。

营州,隶属于河北道管辖,设在柳城。当时的营州都督叫赵文翙。由于这里多为契丹等胡人,所以赵文翙对他们各种鄙视。哪怕发生了大饥荒,也不予理睬和救助,由此爆发了营州之乱。

契丹人首领李尽忠和归城州刺史孙万荣,眼见跟着武则天没法活了,便决定起兵反叛,一下子打懵了武则天。因为契丹叛军进展得太快了,很短时间内就北破檀州(今密云)、中击赵州(石家庄赵县),南掠冀州(衡水),一度把地盘扩大到了黄河边上的澶州——又一个窦建德或刘黑闼复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怎样,后来对宋朝构成致命威胁的契丹人,横空出世了!

这就是为何总有人说:自唐建立之后,幽州(河北地区)就成了火药桶的原因。无论安史之乱,还是南北两宋,或大明的靖难之役,都是从幽州地区爆发。这里一直都对中原王朝各种不认可和不服气。

这种情况,直至朱棣迁都北京后,才算基本结束。同时也必须要给予谦,记一大功,土木堡之变后,一旦南迁,或北京保卫战失败,局面将不可想象。

咱书归正传,那么营州之乱是怎么平息的?武则天联合了突厥,随后却出现了更大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资治通鉴》记载:制以契丹初平,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懿宗所至残酷,民有为契丹所协从复来归者,懿宗皆以为反,生刳取其胆。先是,何阿小嗜杀人,河北人为之语曰:唯此两何,杀人最多。

前面的可以忽略,主要是看武懿宗,他是武则天的从孙,在河北地区成了杀人狂魔,不管有否罪,都被残忍杀掉,比契丹人何阿小,还狠辣歹毒!由此河北地区,就变成了胡人最多的地区——哪怕不是胡人,也被杀得不认可大周(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说当初李渊杀窦建德仅是埋雷,那么武则天平营州,则完全变成了点火勾当。当安禄山再次叛乱时,幽州和营州,始终都是支撑安禄山叛乱的主力(后面会谈一下,安禄山手下的一位大将)。

这同时也是为何安禄山和史思明,在河北地区被称为二圣的原因。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绝非偶然,必是矛盾的长期积累。不能仅把板子打在李隆基身上,当然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正是他的瞎指挥和不负责任,给引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李隆基引爆

再说一个安史之乱中,让人感到意外的事。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启用了名将鲜卑人封常清,和突厥人哥舒翰,去抵御安禄山的叛军。但真正击败这两大名将的,却是汉人崔乾佑,不是安禄山本人!

崔乾佑是安禄山手下大将,他是博陵安平人(河北安平)。也就是说,当时胡人在玩命保大唐,而幽州地区的汉人,却在玩命推翻大唐。因此安史之乱,无关什么胡人和汉人之分,别掉入这个坑内。

而安史之乱之所以能炸瘫大唐,就在于李隆基的神助攻。已经大敌当前了,他却杀掉高仙芝和封常清,最后强逼哥舒翰出击,由此导致了潼关失守,引发了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不顾体面地出逃,安禄山轻松引兵占据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李隆基完全是外行指挥内行,一通瞎指挥!倘若当时哥舒翰继续固守,就算再来个安禄山,也不会攻破潼关。事实也是如此,安禄山都已经打算退回河北,做长期准备了,结果李隆送来了神助攻。

当年突厥十万大军兵临长安,李世民单骑出关,跑?就没这字眼!再看李隆基,还能说他啥!

李隆基先一通瞎指挥,出了事后,又不负责任的逃跑,导致让安禄山“封神”,在大唐最鼎盛的时期,却攻破了大唐都城,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所以,李隆基就是引爆人,大唐由此被炸瘫,再也站不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来说去,通过上面的梳理和分析,显然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安史之乱是大唐建立后,矛盾积累的一次爆发,表现形式是河北地区的反弹(对大唐的离心力),安禄山无非是充当了“窦建德或刘黑闼”的角色。

只要李隆基能应对得当,是完全可以控制其影响的。奈何,这就是历史,一切都已无法改变和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