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在周恩来的遗物里,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周恩来与张云逸等人的一张合照。

这张照片的背面,是周恩来的题词:“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起:张云逸、周恩来、孔石泉

周恩来曾经说过,劳山遇险是他人生中最为危险的一次。而在历史档案里,周恩来的劳山遇险也被称为“中共历史中领袖人物遭遇暗算的最为凶险的事件”。

这次凶险刺杀发生在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之所以能够安全撤离,全靠着警卫人员的拼死保护。而那些勇敢的战士们,在殊死搏斗之后几乎全部阵亡。

刺杀行动因何而起?是谁策划?由谁实施?有多凶险?幕后真相究竟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对于中国而言,已到了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

就在周恩来劳山遇险之前的4个月,张学良与杨虎城于临潼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呼吁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与杨虎城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以周恩来为代表,前往西安从中斡旋,使得“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并初步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协议。

然而形势瞬间万变,在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之后,张学良等人被扣押。

因此,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在这么微妙的形势下,国共合作能否成功,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打着大大的问号。

在接下来的数个月里,周恩来多次出入国民党统治区,为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积极奔走。

试想,若是合作不成,周恩来也必将置身于极度的危险之中,但周恩来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初期的周恩来

1937年4月25日,为了进一步解决国共合作之后的红军改编问题,周恩来再次率队赶赴西安。与周恩来同行的,还有张云逸与孔石泉。

出任红军后方司令部代理司令员的张云逸,即将前往广州、桂林、福州、香港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作抗战统一战线工作。

出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秘书的孔石泉,则是走马上任,即将前往西安开展工作。

出于安全考虑,保卫局派出了一个加强排执行护送工作,预计乘坐3辆卡车。按照最初的行程计划,周恩来一行人该是在1937年4月24日出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石泉中将

由于周恩来临时有事,保卫局便让其中的两个班乘坐着两辆车先行一步。因此,实际上跟在周恩来、张云逸等人身边的,只有原先1/3的护卫兵力。

这样的安排,是否过于疏忽?为何又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这是因为保卫局分析,在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的统战问题总体进展顺利,从延安到西安的沿途驻军,也多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与杨虎城的西北军,并且土匪、民团之类的也都在清剿之中,安全应该无虞。

然而,终究还是大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4月25日上午9时许,周恩来一行人从延安的南门兵站出发。

这辆卡车内,除了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之外,还有延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兼周恩来随从副官陈友才,以及多名护卫队员与随行记者,总共25人。

此时的护卫兵力,相较原计划要薄弱得多,机警的陈友才尤其担心周恩来的安全问题。在出发之前,细心的他就与周恩来进行了换装。

周恩来穿上了军装,而陈友才则戴上了礼帽,装扮成周恩来的模样,两人共同坐在卡车的驾驶室内,周恩来坐在了外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友才

上了车之后,陈友才一边观察着车辆前方的动静,一边听着周恩来对于沿途路程的介绍。

坐在后面车厢里的,是张云逸、孔石泉、随行记者等人,以及警卫排副排长陈国桥带领的警卫战士。

对于这些战士们来说,他们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以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过草地、翻雪山,从来都是“交通基本靠走”,哪有像现在这般坐在车里?

但他们却高兴不起来,随着车辆的快速行进,他们不禁忧心忡忡。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么快的行进速度,万一沿途出了什么意外,他们的枪还能打得中人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近中午时分,卡车进入劳山范围。劳山位于延安甘泉县境内,这里山峦起伏,地势凶险,树木葱郁,道路狭窄,是最有利于打伏击的地形。

开过一处山坳之后,卡车迎来了最为险要的一段路。公路的右侧是一片密林,公路的左侧是一个长满芦苇的水塘,水塘再往上去则是一段陡崖。由于此处地势较低,以至于塘水浸过路面,卡车需要从泥泞的塘边缓速通过。

猛然间“砰”的一声,似乎有什么东西重重地击在了车厢上,也打断了周恩来与陈友才的闲谈。

坐在后边车厢里的陈国桥极为警觉,凝神问道:“这是什么声音?什么东西打到了我们的车?”

张云逸的警卫员温太林皱起了眉头:“听起来像是牧羊人的鞭子声。”

陈国桥觉得不像,一边把手里的枪握紧,一边摇头说道:“不对,这附近应该不会有人在放羊。”

没等他说完,又是“砰砰砰”几声。张云逸经验丰富,迅速叫道:“这是枪声,大家准备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云逸大将

密集的枪声,如同炒豆子一样响了起来。子弹从正前方的路上、左上方的崖上、右后侧的林中呼啸而来,“乒乒乓乓”地打在了车上。

“冲过去!”周恩来临危不乱,果断下令。

然而,车子并没有冲出多远,刚刚过了水潭,左前轮就已经被子弹击中,车头一歪,偏离了方向之后一头撞到了路边的山壁。

只听“砰砰”几枪,子弹打碎了挡风玻璃,从周恩来与陈友才身边掠过,司机身中数弹,倒在了驾驶座上,已然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驾驶室里的周恩来迅速打开车门,跳下车后借势滚到路边。陈友才紧随其后,但没等他完全跳下车,腿部就中了一枪。

形势之危急可想而知,若是周恩来跳车再慢一些,打中陈友才的这一枪就该打到他身上了。

看着牺牲的司机与受伤的陈友才,周恩来心疼万分,大声下令道:“下车!散开!还击!”

张云逸带领着陈国桥等护卫人员保护着记者们,也齐齐冲下了车。各自找好掩体之后,开始向着敌人的方向反击。

这些护卫人员都是老红军,个个身经百战,但配备的只有短枪,没有重武器。况且敌人早有埋伏,拿的多是机枪与长枪,双方火力差距太过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此时的卡车已经成了不能动弹的活靶子,众人也都知道,绝不能固守在此,这样只会坐以待毙。前方、右后方、左上方都有敌人,左边水潭是死路,必须要向右前方的密林突围。

张云逸从后面车厢下来,并没有发现陈友才已经受伤,他一边开枪一边叫道:“陈友才,你们保护周副主席突围!陈国桥,你们负责掩护。”

陈友才高声回答道:“陈国桥,你听我的,你带几个人掩护首长突围,剩下的跟我留下来阻击。”

似乎察觉到了这边的突围意图,左上方的敌人开始向崖下发起冲锋,前方、后方的枪声也是越来越近。

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与记者们在几个战士的护送下,向着右前方密林冲去,陈国桥并没有走,他和陈友才一样留了下来。

陈友才尽管受了伤,但他知道自己身上的这身装扮,就是为了要掩敌耳目的。于是,陈友才在不停反击的同时,又刻意学着周恩来的语气,大声地向战士们发号施令。

敌人们远远看到陈友才戴着礼帽,穿着黄色呢子大衣,误以为他就是首长级别的人物,于是不断加强对卡车的攻势,反而没有太在意正在突围的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等人的突围途中,身后的战士们不断倒下,记者也接连着倒下,直到钻进树林之后,依然还有子弹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张云逸的手掌被子弹擦破,孔石泉的衣服领口上,也多了几个枪眼,好在没有打到身上。

听到身后越来越远的枪声逐渐弱了下来,周恩来神色黯然,他知道陈友才、陈国桥他们一定是牺牲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弹药打光之后,陈友才他们还想着冲上前去与敌人肉搏,但一个个都接连中枪倒地。

围上去的敌人看到了陈友才的遗体,就开始在他的身上翻找,发现大衣口袋里有带着周恩来签名的物件,认为这就是周恩来本人,又向陈友才的遗体补上几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突围之后,发现敌人没有追来,但也不敢多做停留,又再向前翻了一座山头这才停下休息。

没过一会,他们听到了由远及近的急促脚步声,正当他们举枪欲射的时候,才发现是战士曹鸿都。

曹鸿都说,敌人越逼越近,陈友才成了他们攻击的首要目标,早已壮烈牺牲,而接替指挥的陈国桥对他下了命令,让他无论如何也要突出重围,前来保护几位首长。

在突围途中,曹鸿都虽然受了伤,但并不怎么严重,进入密林之后,他又悄悄回头观察了一会,亲眼目睹了全部的战友们壮烈牺牲。

周恩来对着陈友才等人牺牲的山坳方向,默然良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逃出生天的四人决定返回延安,但此时身在劳山密林之中,根本就无路可走。披荆斩棘好不容易到了一处山谷,发现前边是一座小土崖,已经完全没了路。

曹鸿都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土崖上一棵大树的树枝往下垂着,距离地面不过两丈。他让周恩来、张云逸三人都解开绑腿,他用这些绑腿绑成了一根布条缠在腰间,然后艰难地从土崖边爬上一小段,再纵身一跃抓住树枝继续向上攀爬。到了土崖上边,曹鸿都又将周恩来三人拉了上去。

四人一路艰难穿行,终于走出了劳山,正巧看到山脚有一些老乡在田里劳作,这才问出了回延安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遇刺,一行25人仅有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曹鸿都这4人得以突围。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一向冷静的毛泽东怒道:“必须彻查,不需要有任何的顾虑,必须要查个水落石出!”

延安的震怒,是有原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周恩来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是党的高级领导人,而他的出行时间与出行路线都是绝对保密的,就算是参与保卫工作的警卫人员,也都不知道将要执行的是什么任务。

在如此严密的安排下,为何还是出了事?是事有凑巧?还是有人故意为之?如果是故意为之,那又是何人所为?

对于这场震惊延安的凶险刺杀,当时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

1、这是有预谋的,是日本人或是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

2、这是党内反对国共合作的人干的,目的是为了破坏谈判。

3、这是土匪干的,因为敌人只是抢走了财物和武器,并没有拿走文件和密码本。

这其中,尤以第三种猜测最具可能性,可这其中也有疑点。如果是土匪,那么从他们的战斗过程来看,为什么像是冲着陈友才去的?

因为陈友才穿了周恩来的衣服,这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就是冲着周恩来去的。有哪路土匪会这么猖狂?这其中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为了尽快查出事情的真相,中央警卫局对延安的党内党外可疑人员都进行了摸底排查。同时,边区保安处派出边保侦察部部长谢滋群作为负责人,彻底侦查此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滋群

谢滋群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即抽调了一批得力的侦察员,让他们分别深入到各个匪区进行调查,并亲自到刺杀事发地周边进行群众走访。

很快,有重大价值的线索被摸查了出来。当地有一位李老汉告诉侦察员,他在刺杀案的当天上山砍柴,碰到了一名土匪,他也认识那名土匪,是匪首李青伍的一名手下。

不久之后,潜伏于匪区的侦察员也传回消息:土匪头子李青伍最近行为反常,也很少回家,最近只有他的“坐地大爷”李凤山偷偷潜往他家联络过。

两条线索结合在一起,谢滋群初步判定,这场刺杀行动应该就是土匪李青伍所为。

然而,李青伍又是如何得知周恩来的行踪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索明朗之后,谢滋群命令边区保安处侦察科科长张丕谋秘密逮捕了李凤山。在一番审讯之下,李凤山招供,劳山刺杀事件的确是李青伍等人干的。

然而,又是谁给李青伍提供的情报?

为了拔出萝卜带出泥,谢滋群并没有急着调遣力量剿灭李青伍,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秘密排查。这一次的排查对象,主要针对于知道周恩来出行计划的相关人员。

很快,一个名叫冯长斗的人浮出了水面。这个冯长斗,正是李青伍安插在延安南门的一个探子。

冯长斗隐蔽在凤凰山下的停车场附近,每天都会观察车辆的来往情况。看到几辆大卡车停在那里数日,又时时有人守卫,他觉得事不寻常。头一天看到了先开出的两辆卡车之后,冯长斗就向李青伍汇报了此事。

而李青伍这边,他也拥有非同一般的情报信息,因为他的背后靠山,就是国民党的民团。

中共还未来到延安之前,李青伍的匪群早已在延安以南七八十里的地方盘踞,残害百姓,抢劫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中共中央由保田进驻延安

中共到达延安之后,对这里的匪群采取了“一边争取一边清剿”的策略。负责拉拢或清剿的,是“南线剿匪司令部”的司令吴台亮、政委贾腾云。

李青伍曾经接受过红军的收编,但很快他们又变节了,因为他们同时也接受了国民党的拉拢。

明面上,匪群是由李青伍当家。但暗地里,潜藏在李青伍背后的,是当地的民团团总,大劣绅姬延寿。

而“南线剿匪司令部”的政委贾腾云也早已被姬延寿、李青伍等人所拉拢,许诺只要贾腾云投靠了他们,就等于投靠了国民党,日后必将升官发财,贾腾云因此变节,并刻意隐瞒李青伍匪群的动向。

收到冯长斗传回的情报之后,李青伍判定,最近应该会有中共的大人物出行。

同时他从姬延寿处得知,由目前的国共形势来看,若是有大人物出行,大概率是去西安。

而从贾腾云那里得到的消息,李青伍猜测,这个大人物大概率会是周恩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4月,周恩来在杭州与蒋介石谈判之后回到延安,毛泽东到机场迎接

因此,1937年4月24日晚,在看到先头开出的两辆大卡车通过劳山之后,李青伍便带领了近200名土匪上山,并埋伏于道路两侧,等待着尚未从延安开出来的第三辆。

李青伍的如意算盘,是想刺杀周恩来以立威,借此扬名立万,也可以凭借着这样的“功绩”在国民党处耀武扬威、狮子大开口。

由于担心手下的匪徒胆小怕事,李青伍并未透露他的真实目的,只跟他们说是普通的劫财。因此,一群小喽啰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情况下,才会拼了命地阻击卡车。

上山砍柴的李老汉,也无意中成为了这场刺杀案的破案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刺杀案情水落石出,该是到了血债血偿的时候了。

在严密的安排之下,“南线剿匪司令部”司令吴台亮抽调了独立团的200多人增援到位,并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迅速地拿下了已经叛变的政委贾腾云,斩断了“南线剿匪司令部”与李青伍之间的联系。

同时,吴台亮提出了三点剿匪意见:

1、派出精锐力量,从南边切断李青伍退路。

2、周围各县集体出动,合围联剿。

3、发动群众,镇压土豪劣绅与坐探,切断李青伍与他们的联系。

很快,剿匪工作全面展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青伍、姬延寿、冯长斗等人均被捕获、处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着剿灭李青伍的契机,剿匪部队顺带将附近的陈老大、范玉山等46股土匪全部消灭干净,边区的秩序大为改善。

吸取了劳山刺杀的教训,中央驻地的警卫工作也得以大大加强,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警卫营,并从红一军团抽调出4个装备完善的连队,前往凤凰山执行护卫工作。

1937年8月,边区成立了保安司令部,统一管辖陕甘宁地方部队与自卫军。

同时为了加强情报保卫工作,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随后成立,对外又称“敌区工作委员会”,统辖全党的情报保卫工作,由周恩来担任主任,张浩担任副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劳山刺杀之后,周恩来并没有被吓倒。仅仅一天之后,他又坐上了国民党派来的飞机,再次为国为民奔赴西安,继续着国共合作的谈判事宜。

土匪被剿灭,可陈友才、陈国桥等烈士再也无法睁眼看到光明未来。

陈友才的遗体,被收葬于延安宝塔山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周恩来回到延安

1973年,周恩来再回延安,忙完工作之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提出了要去陈友才的墓地祭拜一下。

然而可惜的是,早在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之时,陈友才的坟墓就已遭到了毁坏,已经找不到了。

得知这样的消息,周恩来瞬间两眼通红,止不住地流下了滚烫热泪。

他极目张望着,似乎在努力寻找着陈友才当年雄姿英发的身影。

良久沉默过后,周恩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道:“再找找吧,尽力地再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