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的美却有着独一无二的残缺美。

中国人对于瓷器的审美,与追求侘寂之美的日本不同。国人大大多爱圆融饱满,完美无瑕。尤其是贡品陶瓷,即便是稍有瑕疵,也绝难入贡品之列。

但是到了宋代,追求精致意境之美的宋朝人开启了陶瓷的瑕疵审美。这便是后人所谓的陶瓷开片之美。这种特殊的瑕疵使得烧制的陶瓷在自然随性中带有沧桑的美感。

于是,有这么一款瓷器,便借着宋代这股追求瑕疵美之风而获得数代人的追捧,使得明清皇家都曾下令仿制,它就是身世扑朔迷离的宋名窑:哥窑!

哥窑之美,在于其缺陷之美。

哥窑的缺陷之处不同于日式侘寂美学中,刻意追求的不规整的残缺,而是由于胎釉收缩时所造成的天然龟裂纹,因此裂纹游走,疏密错落,不着烟火气息。相对于汝窑细腻温婉的碎玉般片纹,哥窑的冰裂状网纹则有“金丝”“铁线”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其纹理中,色黄纹浅者似金丝状,而色黑纹理明显者则像那铁丝纹,纵横交错中,看似无条理,细品则规正可鉴。恰似国画中那有枝无干,有魂无形的林木,乱中取正,“简而有趣”,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哥窑的色泽多以月白、粉青、油灰、灰黄为主,釉色细腻中显沉厚气息,莹润的光泽温润如凝脂。哥窑最显著的特色便是那深灰的瓷胎于口沿和足底处显露出明显的灰褐色,坚实若铁,这也,这便是哥窑独特的“紫口铁足。”

据明万历年间由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有云:由于哥窑的烧制在杭州的凤凰山,就地取土,土色偏紫使然。实际上,关于哥窑的窑址至今不见其踪,即便是宋代的文献中也不见关于哥窑的只言片语。因此,哥窑的身世至今仍谈扑朔迷离。但是这并不妨碍明清两代人对哥窑的喜爱。

明朝多有仿制哥窑的记载,例如明宣宗就曾下令仿制哥窑,万历年间也有烧制“碎器窑”的记载。相对来说,清人则更爱收藏哥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是乾隆皇帝就曾为哥窑写下了21首。不过,民国时期的清朝善后委员会曾接收了故宫一批文物。这批文物中不少釉色米黄、青黄、灰青的瓷器,其釉面上有典型的哥窑开片纹理,再加上标志性的“紫口铁足”特征,因此笼统地都被打上哥窑标签。

但是1964年经过上海硅酸研究所检测后,却发现这批哥窑的土质居然跟景德镇的同类作品更相似。更尴尬的是,1956年在龙泉地区出土的黑胎青瓷特征与文献中的哥窑特征完全吻合,但是由清代皇家背书的故宫哥窑,经过检测却与他完全不符。

因此,关于哥窑的身世众说纷纭,而如今故宫在涉及哥窑的展出问题上相当慎重。2010年起,故宫先后举办了宋代五大名窑特展,而哥窑被排在最后一季,估计也是因这种种顾虑使然吧。

不过,哥窑虽身世成谜,却也不影响其文化艺术价值,反为其镀上一层神秘色彩,让它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