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咬文嚼字》,看到一个“讷”字,不由地想到毛主席的女儿,李讷。

毛主席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和贺子珍生下的李敏,一个是和江青生下的李讷。据毛主席自己说,这两个字都出自于《论语》的“里仁”篇,那句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做事要敏捷,说话要谨慎,如果说的简洁点就是“讷言敏行”,对于毛主席来说,这两个字十分重要,而且言行合一,难怪毛主席也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敏的小名叫“娇娇”,日后在改为“李敏”这个名字不存在争议,但是多年来,“讷”字一直被人争论,有人说读“na”和“娜”同音,也有说“ne”,那么到底什么读什么?

如今的很多字典,包括很多版本的《汉语大词典》里,也说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但无论哪个读音都不知最重要的,对于伟人来说,女儿的品行才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李讷

毛主席共有十位子女,但是从战争年代活下来的,就剩四位,大儿子牺牲后,陪在毛主席身边的就只有毛岸青和李敏李讷了。

如果说到幸福程度,李讷显然更多一点,因为毛岸青不到8岁就离开了父亲,一直到1949年才回到父亲身边,李敏于1940年去了莫斯科寻找贺子珍,当时才4岁,也于1949年才回国。

李讷出生于1940年,一直到1949年正式上小学,期间从未离开过父亲,时间最长的一次充其量一个月左右,可说李讷是从出生就一直陪在父亲身边,体会到了无穷的父爱,这一点姐姐和哥哥是有点羡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如此,但毛主席对孩子们的爱完全相同,他不偏爱也不溺爱,做对了就夸奖,做错了同样批评。

如果说非要比一比,毛主席似乎对大儿子毛岸英更为严格一点,毛岸英从小就经历了入狱、看着母亲牺牲这样的悲惨童年,1945年回国时,毛主席为了锻炼他,让他脱去军装,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时周恩来也心疼地说:“主席,岸英受的苦够多了,这是不是太严格了。”

毛主席说:“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美援朝开始后,毛岸英主动请缨要去战场,毛主席没有阻拦,而是夸他好样的,同意了他的入朝请求。他把自己最爱的儿子送到了战场。当毛岸英牺牲的讯息传来,毛主席独自承受了丧子之痛。

说到教育,毛主席对子女似乎更为严苛一点,1949年建国前,毛主席就对全国发出了“警惕糖衣炮弹”的警告,对于成长在新环境中的子女,他更为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毛主席说:“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吃过苦,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于他自己的孩子来说,最担心的自然就是李讷。

自古都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的事,领导人的子女形象,关系到社会的影响。毛主席关心李讷,但不溺爱这是他作为一个合格父亲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李讷第一次去学校前,毛主席和她约法三章,去了学校,不准和别人说自己的爸爸是毛泽东,也不准说自己住在中南海,更不能坐长辈的轿车,要骑自行车上学。

时间倒退7年。1942年,毛主席和江青从杨家岭搬到枣园,不到3岁的李讷已经会跑了,经常钻在毛主席的办公桌下面,拿个粉笔头乱画,等到毛主席开完会,毛主席就会拉出李讷出门散散步。

李讷常常说:“爸爸,散步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春,党中央迁到河北西柏坡,由于毛主席忙于解放战役,李讷交给了李银桥和韩桂馨照看,李讷的很多知识大多都是韩桂馨教的,再加上毛主席的督导,李讷的进步很快。

1959年秋,李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攻读历史系。

从小学到大学,李讷在学校的生活基本没什么变化,回家还是坐公交,自己的身份也极力隐藏,在穿着上也十分朴素,这都是毛主席要求的,当然也是李讷自己的悟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左1:李

关于教育

50年代的一天,毛主席和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聊天时,聊起了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毛主席说:“你应该知道曹操评价汉献帝的话吧。”梅白回答“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毛主席点点头说:“咱们这干部的子女,就是温室的花朵,我生怕出几个阿斗啊,孩子们去了学校,都是比较谁的父母的汽车好,工作好,看谁的官大,我很是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时间上看,毛主席发现这些问题,应该是李讷和李敏在上学时遇到的问题。毛主席问梅白,你的孩子坐你的汽车吗?梅白说,我不让坐,谁敢坐,我就把他拉下来!

1949年李敏刚回国,和李讷住在一起,有一次吃饭时,李敏看见小米饭不想吃,想吃面包和牛奶,毛主席就严厉地说:你到底能不能吃小米饭。从此后, 李敏和李讷都开始吃小米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年代,全国经济困难,李敏和李讷周末都不回家,在学校吃食堂的饭,即便是回到家,毛主席也不允许他们吃“小灶”。

毛主席说:“苦难是暂时的,但我们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毛主席以身作则,近一年没有吃过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次,李讷实在饿得不行了,卫士看见后,就报告给了卫士长李银桥,李银桥也心疼李讷,便把一包饼干偷偷送给了李讷,结果这件事被毛主席知道了,毛主席严肃批评了李银桥:“为什么要搞特殊,三令五申,你都忘了?”李银桥回复说:“我看别的家长也送吃的,我看别的孩子也有……”

还没等李银桥说道,毛主席拍着桌子呵斥她:“别人能送,我的孩子不准送!谁让她是我毛泽东的女儿!”

突然的发怒,把李银桥给说哭了,沉默许久,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安慰他:“李讷吃不饱,我也很难受,可是我国家干部,她只是一个学生,不能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恪守本分的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得严格。”李银桥点点头,似乎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教育始于家庭,毛主席对子女的教育堪称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和干部子弟教育的典范。特别是在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方面,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向毛主席学习。

在家中,毛主席秉持民主作风,与孩子们相处自然而不拘束,宛如普通人家的父亲。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但需遵循大原则。毛主席并不期望女儿成为科学家、政治家或文学家,只希望她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爱

严格意义上来说,父亲的严厉也是一种父爱。

但抛开严格,毛主席对子女的爱也是一种深刻的爱,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同样。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他同样教育子女要多读书,三个孩子也很听话,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一直有个习惯,就是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即便是周末也如此,可是周末孩子们放假了,学习怎么办?毛主席就专门抽空辅导孩子的作业,在李敏李讷小学期间,毛主席在这方面的爱更为多一点。

毛主席让给孩子们读的书很多,涉及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地理、古典文学、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笔记小说、诗歌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4年,毛主席给李敏李讷写信,北戴河、秦皇岛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

李敏的学习同样优秀,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两个女儿是毛主席的挚爱。可是时光如梭,李敏于1959年结婚,李讷于1970年结婚,都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毛主席的一桩心事也终于了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首时光,全是珍贵的父爱。

李讷高中时,曾突然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术后伤口发生感染,连续高烧。当时毛主席正在南方开会,得知女儿病情心急如焚,他连夜给女儿写了一封信鼓励她,希望她克服困难,战胜病魔。李讷读信后,泪流不止,但也瞬间感受到了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初中时,有一次毛主席过生日,李讷想给爸爸送个亲手制作的礼物,但是生日都过了,她才做好,于是打算亲自送过去,可是送过去的时候,发现爸爸正在睡觉,就写了一封信。

大概意思是:爸爸,你的生日到了,我亲手制作了一个礼物送给你。在结尾时,李讷写到:礼物虽小,但这是我的心意,祝愿我的爸爸,永远永远活着,和我们在一起。

这份礼物是一个寿桃书签,当时李讷不过13岁,毛主席看到这封信后,一定也十分感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中央办公厅整理毛主席遗物时,意外发现了这个书签和信,谁也没有想到,这份小小的礼物被毛主席珍藏了几十年。

父女之情绵绵不绝,毛主席是个伟大的领袖,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