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记者 夏温新 徐嘉彤

“有些人把‘去风险’等同于‘脱钩’,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友好意义上的“去风险”是非常自然的,把风险降到最低也是给每一位企业家的一般性建议,但目前一些美国及欧洲政客所谓的“去风险”早已偏离这个概念本身。施寒微认为,中国对德国或欧洲来说并不构成风险。

作为享誉世界的欧洲汉学家,施寒微对于西方政治领域“中国通”越来越少、任何说中国好话的人都可能受到西方主流舆论的批评甚至攻击的趋势表示担忧:“我们有时会在(西方)官方话语中看到双重标准,关于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很多(西方)人并不了解。同时,他们也不了解其他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他们可能会以特定的方式将中国视为问题,并将重点放在中国身上。这是一种片面的、不恰当的做法。”在施寒微看来,由于没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少人会给中国贴上各种标签,这些标签过于简单化,都不足以描述中国。

关于中欧关系,施寒微曾表示:“我们欧洲必须自己开始长征,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已经向欧洲学习一样。”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进一步解释说,中欧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双向交流,中国可以向欧洲学到一些东西的同时,欧洲也可以了解中国是如何解决某些问题的,比如欧洲可以学习中国的经验来提升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再比如,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把广大的人民带进了学校和大学,这也是德国和欧洲可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欧洲和中国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正在面对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些不同的遗产之间寻找共识和对话的机会。”在施寒微看来,他最担心的是中欧之间无法保持对话,一旦出现矛盾,中欧会互相给对方施加压力,这并非双方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