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第12个“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当天上午,浙江省2024年“全国低碳日”活动在杭举行,旨在以新颖有趣的方式,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

第一批省级低(零)碳试点乡镇(街道)被授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碳发展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活动现场,主办方为赛马评估结果A级的第一批省级低(零)碳试点乡镇(街道)进行授牌,来自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的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低(零)碳试点做法和经验。

“2021年以来,我们在省市区生态环保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以解决毛竹抛荒问题、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启动了低碳试点创建工作。三年来,通过围绕‘科学方法算碳、科技赋能管碳、生产生活降碳、竹林经营增汇’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余杭区百丈镇位于杭州市最北端,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在分享环节,来自百丈镇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述了3年低碳推广的故事。

“为了做好低碳推广工作,2021年,我们会同浙江农林大学开展校地合作,首创村级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案并率先在半山村实践。在此基础上,发布首个各村碳中和发展白皮书和全镇GEP核算报告,全面揭示村级尺度的碳排放和碳汇结构。基于科学测算方案,百丈镇又重点打造了‘碳管家’智慧监测平台,构建形成‘1+1+N’为框架的村级尺度碳排放数字化管理系统。2023年,该平台成功入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三年来,通过大力倡导低碳理念,这也慢慢融入了百丈村民的生活习惯。比如:半山村发布了首个低碳版的村规民约,推出了家庭“碳积分”;仙岩村推出了冬笋碳标签,并探索通过先进技术降低每千克冬笋的碳排放;溪口村开发了毛竹桌签,践行以竹代塑;传梭博物馆大力倡导无废理念,由笋壳制作的“加油鸭”和稻草制作的“无废龙”深受市场热捧……

多个碳标签亮相浙江省碳普惠交易市场平台建设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交流分享,还发布了“杭水”碳标签,主会场还设置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让与会嘉宾一起参与体验。

当下,碳标签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标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不少与会单位相关负责人向大家分别介绍了建德草莓、西湖龙井和杭水等产品的碳足迹和碳标签。

杭州原水公司介绍,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消费和处理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碳信息。“杭水”碳标签创建过程是根据国际碳足迹评价准则ISO14067及PAS2050,对“杭水”进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分析。此次通过发布“杭水”碳标签,杭州原水公司对瓶装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在产品包装上予以标明,就是希望逐步引导消费者积极践行绿色生活与绿色消费,带动更多的消费者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生活。

“我们分别对300ml、500ml和5l三个规格的新款瓶装水进行碳标签认证。以500ml‘杭水’为例,从上游原材料提取加工、原材料运输、产品生产、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和产品废弃回收等6个阶段进行核算,每瓶水‘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0.1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相较于传统生产模式,‘杭水’每瓶减排约0.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碳标签我来猜”环节中,浙江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组的高年级段小学生和大学组的大学生上台同场竞技,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绿色消费理念;低碳科普剧《新卖炭翁》,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了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浙江省碳普惠交易市场平台建设启动暨现场名称征集仪式,浙江省将构建碳普惠减排交易机制“1+X”建设模式,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类型和开发模式,创新多层级消纳激励机制,努力形成碳普惠减排产品定量化、产品开发数字化、消纳渠道多样化的碳普惠运作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低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