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丁洋涛 实习生 张雪逃 文 朱哲 摄影】

5月15日,2024河南省首届平台经济论坛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举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飞,作题为“2024冷链物流新策略与新格局”的主题分享。

他认为,冷链物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已深入融合到我国现代农业、食品工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未来,冷链物流体系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数字化、平台化的发展趋势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冷链物流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

业态呈向好发展趋势

冷链物流的价值和地位愈发凸显,冷链物流已由新兴需求转变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刚性需求,冷链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进入了“快车道”。

刘飞称,截至2023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经形成了冷链仓储、供应链平台、综合园区等业务模式,且交易统计显示,冷链需求总量约3.5亿吨,同比增长6.1%;冷链物流总收入约5170亿元,同比增长5.2%,业态呈向好发展趋势。

“但是以美国为例,我们首先对比两国的饮食需求,可以直观看到,我们只有蔬菜的人均消耗量能与其持平,水果人均消耗仅有其一半,而肉类人均消耗不到其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我们的冷链物流现在发展还不完善,不足以带动国内各地要求保鲜食品产业的发展。”刘飞表示,随着预制菜、中央厨房、生鲜电商新业态的出现,冷链市场需求仍有很大空间。

刘飞分析称,对比2023年两国冷库与冷藏车的数量,2023年中国人均冷库体积为0.16立方米,而美国2020年的人均额为0.49立方米;中国平均每3064人一辆冷藏车,美国平均每1000人一辆冷藏车,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对比产地低温处理率和冷链流通率,美国对于果蔬基本实现100%低温处理,冷链流通率达到了95%;而中国的完成度只有23%。“数据表明,提高产地预冷及冷链流通方面,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刘飞表示。

实现全产业链条降本增效

冷链物流六大发展趋势凸显

中物联冷链委以126家冷链物流企业为样本,发现全产业链条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甲方企业乙方化趋势显著。企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激发新业态、新场景,寻求新增量;另一方面,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及促进降本增效。

刘飞称,中国已作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冷链行业和个体都在为此而努力。“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现在已从制度设置方面做出调整,例如,2023年7月起,百胜中国在广西南宁的自有物流中心已全面实行100%绿电替换,成为国内首个电力脱碳的冷链物流园区。”刘飞分享道。

此外,2023年7月10日,首趟中欧班列冷链专列到达位于青白江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此趟专列全程采用冷链运输模式,此后中老、中越铁路国际冷链货运班列相继开通运营。“事实表明,食品类及冷链物流类企业都积极布局‘走出去’及‘引进来’,寻求新增量。”刘飞表示,

刘飞举例称,华鼎云仓网用数字化仓储系统替代了人工,不仅无纸化传输各项数据,还打破了数据孤岛;洪九果品与G7易流强强联合,线上管理平台实现全场景、全链条数据链接化与可视化,无一不体现数智赋能提高了冷链质量效率、透明度和精准度,也表现出平台经济与冷链物流经济结合的平台化趋势。

“国内大市场现状相比欧美市场,更需要平台去掉中间化程序,借助平台商品要素、资源能力等促进冷链物流业深化发展。”刘飞称,未来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将是体系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数字化、平台化。

责编:史健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