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编者按

2024年6月6日,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发出一周年的重要节点。

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进展如何?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前往内蒙古通辽、赤峰,就科尔沁沙地治理进行了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辽市科尔沁沙地一处造林点,挺拔的五角枫上能看到一个巨大的鸟窝。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内蒙古横跨“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科尔沁沙地在内蒙古境内总面积达8595.9万亩,涉及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

“科左后旗生态扶贫”

曾入选全球最佳案例

“这个树,只要按正确的方法栽就能活!”在科尔沁沙地种了三十多年树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图,扶着一株松苗,自信地对记者说。他所说的方法,正是“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深栽浅埋’种植法”。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面积达4104万亩。这个数量,占到了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对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而言,这里无疑是主阵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正在进行。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科尔沁沙地,不仅沙土蒸发量大且快,风速等级也很高,‘深栽浅埋’造林技术就是专门针对这些环境特点研发的。”朝克图说完,列出一组数据——采用这种方法栽植樟子松,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到90%以上,而且苗木长势旺盛,亩均能节省成本千元左右,还可以减少50%的浇水次数,节省55.8%的水资源。

朝克图说,“深栽浅埋”种植法,简单说就是一种中、大乔木苗和部分灌木大苗的新型栽植技术,深坑投苗,浅层覆土,是传统的“三埋、二踩、一提苗”技术的细化和改进。

资料显示,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仅让科尔沁沙地加速“换装”,也使更多“三北”地区受益。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三北”防护林的人工造林工程,采用“深栽浅埋”技术种植的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了9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驶过科尔沁治沙区的汽车玻璃上留下的黄沙。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2019年,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意大利举行,“科左后旗生态扶贫”入选全球最佳案例。其中,也有着“深栽浅埋”种植法等治沙新科技的助力。

从“一树独绿”

到“万树成荫”

为全力推进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科左后旗还规划建设了“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面积达200万亩。其中,努古斯台项目区50万亩,阿古拉项目区75万亩,茂道吐项目区75万亩。

在努古斯台项目区,记者看到一棵被围挡保护起来的五角枫。朝克图说,曾经黄沙漫天的这片土地,方圆百里仅存这一棵树,它也成了当年的治沙百姓唯一可以纳凉休憩的地方。四十年来,这棵树见证了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艰苦治沙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科左后旗从“一树独绿”到“万树成荫”的巨变,因此被誉为“团结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一处造林地,使用的滴灌设备。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沙,现在这里有湖、有草、有乔木、有灌木。很多从前不敢想的事,现在也成了常事。”朝克图举例说,不仅狍子回来了,豹猫、赤狐、猪獾、貉也回来了。红腹锦鸡的叫声,更是时时能听见。

和努古斯台项目区一样颇具成效的,还有通辽市围绕科左后旗蒙辽界沙化草原、库伦旗塔敏查干沙带、奈曼旗老哈河和教来河沿岸沙带,打造的“三北”工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典型示范项目区。这些“一揽子”工程,将完成综合治沙10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150万亩、草原巩固提升150万亩、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87万亩。

目前,通辽市7个旗县区的歼灭战已全面打响。按计划,10月底前将完成400万亩年度建设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辽市科左后旗毗邻辽宁的一处造林点。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三大标志性战役

“两个半”在内蒙古

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赤峰市,约五分之一的面积被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覆盖。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的翁牛特旗,沙化土地面积达66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7.4%。

“翁牛特旗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环宇说,“我们总结出‘以路治沙’的模式,将沙地细化分割成‘治理网格’,解决治沙材料运输的同时,方便牧民出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通过“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生物防沙、封育禁牧”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翁牛特旗已先后开通13条穿沙公路、总里程398.5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09万亩,综合治理率达76.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赤峰市翁牛特旗已开通13条穿沙公路。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攻坚战,2023年,翁牛特旗还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刘环宇说,农牧民群众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入股方式自愿就近参与治沙。截至上月中旬,已发放劳动报酬550万元,带动500余名群众人均月增收9000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赤峰市翁牛特旗探索“以工代赈”治沙模式。农牧民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入股方式,就近参与治沙。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翁牛特旗将坚决扛起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重任,力争到2030年全面完成综合治理、巩固提升任务。”刘环宇说。

翁牛特旗治沙之举,只是赤峰市打响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在2024年赤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目标——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30万亩、营造林80万亩以上,改造修复退化林60万亩、退化草原50万亩以上。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两个半”在内蒙古。如何全力以赴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2024年,内蒙古制定了防沙治沙任务1500万亩,加上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治沙230万亩,全区防沙治沙总任务量达1730万亩。

记者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采访期间,正值当地的“野山里红”的花期。翠绿色的树上,朵朵白色小花迎风招展。“这是典型的乡土树种,也是这里的原生树种。”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战略室主任研究员王锋表示,等攻坚战全面完成,科尔沁疏林草原的景观,将更加亮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采访期间,正值当地的“野山里红”的花期。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谈及攻坚战、歼灭战,他提到一个“绿富同兴”的目标。“绿进沙退,在农牧交错带其实比较容易出现反复。只有科学治沙,才能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在百姓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找到平衡。”

“生态修复,并不是说植被要百分之百全覆盖。比如,适当裸露的沙地,在自然条件下其实能更好地将降水汇入地下,还可以减少部分蒸发。”王锋表示,歼灭战并不是说要把每一点沙都消灭得“一览无遗”,在一个区域,有沙、有草、有乔木、有灌木……只要达到稳定、平衡,就能将沙地固定起来。

站在科尔沁沙地间,面对迎面的风,他问了记者一个问题——“这么大的风,有多少沙吹到了我们脸上?”

背景:“三北”工程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标志性工程,“三北”工程范围包括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建设期限从1978-2050年,历时73年,包括三个阶段八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