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阿勒泰》和去年的爆款剧《去有风的地方》给我的感觉很像。

远离的都是城市喧嚣,向往的皆是自由与风。

看看美景,赏赏绝色。没有吵闹,不见狗血。

让住在钢筋铁笼的苦主见见世面,让被生活压垮的灵魂得以片刻释放。

它们不像是一部影视剧,而更像是一所精神疗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有风的地方》是如此,《我的阿勒泰》亦是如此,以至于它们的口碑评分都如此接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者年代背景不同。 《有风》演绎的是当下, 《我的阿勒泰》讲述的则是世纪初的故事。

《有风》摆明了往观众痛处戳,一点不藏着掖着,借李现扮演的当地男孩之口,直接点出来。“现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啊,觉得自己压力特别大,干得多,挣得少,老板还特别傻,虽然嘴巴上天天抱怨,但真正辞职的人少。因为辞职了还得找工作,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没有钱啊,就养活不了自己。”

《阿勒泰》虽然在背景年代上比《有风》早了二十年,但从表达来看,二者依旧是相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风》里许红豆以都市人的身份迈进大理,《阿勒泰》中李文秀以失败者的形象回到阿勒泰。

无论是许红豆还是李文秀,她们都是引领者的角色。带着观众短暂远离城市,奔向远方,见识多数人平日里看不到的风景。

照我个人看法,《我的阿勒泰》评分能如此之高,更多是契合了当下社会观众的需要,或者说向往的一种精神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朴素一点,简单一点,干净一点。

什么催婚催育,什么出轨小三,下作的同事,嘴碎的亲戚,这边吃官司,那头还贷款······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痛快,在《我的阿勒泰》中是见识不到的。

它所向观众呈现的,是一种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如果有创作者能领略陶渊明散文与辞赋的精髓,再转化成影视作品,至少在当下社会拿出来,一定也会备受观众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阿勒泰》像是为观众筑了一场梦,梦里只有美好,而不现苦难,这该是作品的遗憾之一。

比如文秀初回到阿勒泰,大包小包,于荒野寂静无人处独自走了很久很久,道路不明,语言不通。照常理讲,此刻女孩该是绝望的。但剧集却配了一段相当轻快的BGM,文秀的脸上也仅是略微的不耐烦。

还有一场戏,文秀出门帮母亲要账,被一条大黑狗狂追。分明应是灾难中的灾难,恐慌中的恐慌。可导演似乎同样将这场戏当成了一个乐子,呈现给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如此类,还有阿勒泰的冷、风的烈,牧民生活的苦寒等等,《我的阿勒泰》均选择了避开,或是美化的方式来表现。

这样的拍法,固然会显得美好。但这种美好,终究是空中楼阁,过于虚幻。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很难将这种“片面”算在作品的瑕疵头上,因为这大概率是导演的刻意为之。

毕竟朴素简单美好的生活只是作品的壳子,外表自然还是光鲜点好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演的表达核心,终究还是落在人物身上。

周依然扮演的李文秀是女主,故事也是以她的视角展开,是一条成长线。从对北京的向往,到爱上阿勒泰这片土地,是明线、主线。

文秀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总认为自己没用。具体点说就是,没考上大学,一事无成。

是母亲的话劝慰了文秀,同时也慰藉了荧屏外每一位努力活着的观众。

“啥叫有用 文秀,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由母亲的话,文秀得以与自己和解,从而有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撒欢活着的信心。

之后与当地小伙巴太的恋爱线,算是添头。和整部作品的基调一样,文秀与巴太的恋爱也没有过多波折与狗血,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简单爱情。毕竟《我的阿勒泰》不以故事著称,就像李娟的原著也只是散文,而非小说。看的更多是一种心情、一种感觉。

相较李文秀一角来说,她的母亲张凤侠会更亮眼些。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位为自己而活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回来了就回来了。她不会太激动。忙前忙后张罗一桌子菜这种事,不是张凤侠会干的。

晚上也不会巴巴拉着女儿的手促膝长谈,而是深夜里跑到旷野喝起了酒。

睡觉时,女儿的木板床塌了,张凤侠没有慌慌张张,被子蒙起头,继续春秋美梦。

自己想住哪就住哪,女儿想待身边就待,想去远方也绝不说挽留的话。 想谈恋爱了,就大大方方就谈恋爱 ,不会 瞻前顾后考虑女 儿的心情。

她是不爱自己的女儿吗?自然不是。在之后的剧情里,为了保护女儿,她端起猎枪,就冲着贼人的脑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 母亲的身份之前,张凤侠首先是张凤侠。

我们在太多影视剧里,见惯了太多太多“为孩子好”的母亲,如今“母亲”二字俨然已经成了同义于“牺牲者”。

九成九的母亲都愿意为孩子牺牲,这是母爱的伟大之处,无可指摘。但我更相信,十成十的孩子其实都希望母亲能多为自己考虑。

一如Happy wife happy life,对孩子而言,Happy mom happy life。

《我的阿勒泰》优秀之处在于,它不会将这些东西直白得说出来,而是通过具体的情节,让观众明白,原来率性而活的母亲,是这般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影片中男主角父亲的经历,也是让人触动颇深。

他本是游牧民族,养鹰,捕猎,放牧。

后来时代变迁,鹰不让养了,猎不准打了,枪被收了,连放牧转场大家也远离了传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而选择开车走公路,如今,自己的儿子也不愿再放牧。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我想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句颇有社会意义与哲学意味的发问。

时代进步,岁月变迁,受益的是多数人,但在其中,一定会有少部分人因为受到影响而不愿做出改变。

于是在多数人看来,这少部分人便成了冥顽不化,不可理喻。

真的是他们错了吗?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让我惊讶的是,《我的阿勒泰》并没有鸡贼地选择模糊化处理这个问题,而是用一种相当猛烈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尾处,哈萨克族男孩巴太那一箭射中的不止是马,更是他的过去。从那一刻开始,他将与另一种生活告别。

还有一个有力佐证是,过安检时,他选择了与父亲同样的方式,放弃交出代表游牧生活的“刀”,骑马而归。

第八集的情节处理,相较前七集的温柔来说,是有点突兀的,相当刚猛的。

但恰恰是这种刚猛,让作品一改软塌塌的文艺气,变得力量感十足,使整部作品的表达更上一层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马未驮夕照去,西风已送伤心来 。

故事的结局,《我的阿勒泰》中的李文秀相比《白马啸西风》中的李文秀是幸福的。

才华被认可,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家人就在身边,爱的男孩牵着马从远处走来。这一切都是很好很好的。

我想这是导演的理想主义,也是对观众的殷切祝福。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
进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