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8岁的张志远与众多知青一样背上行囊,孤身踏上了下乡的道路。

他将要去的南江县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地方,除了本村人在那里世代居住,几乎没有人再来过。

当地山村的农民佘林海比张志远大12岁,他对这位知青百般照顾,张志远也很敬重这位老大哥。

后来佘林海患重病即将撒手人寰,在临终前,张志远向佘林海发誓:“我一定照顾好嫂子和孩子们。”

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张志远进进出出佘林海家难免让人说闲话。

为了封住那些村民的口,张志远执意娶了大自己11岁的嫂子胡庭秀为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信守承诺,张志远拒绝了返回城镇决定留在深山养活一家几口人。

现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现如今他的生活如何?他为他当初做的决定后悔了吗?

01

1972年,张志远辞别父母,来到了四川南江的一个山村插队。

18岁的张志远是南江县的第一位知青,在得知张志远已经到村口时,农民们纷纷跑出去看看这位来自重庆城市的知识青年。

见到这么多乡亲出来,张志远有点腼腆,他礼貌地向大家打招呼。

当地的农民都很淳朴,对这位外乡人也很热情,不少人上前和张志远拍肩膀:“一个知识分子能下农村来劳动真是不简单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大家这么说,张志远不好意思地笑了,周围乡亲的热情很快感染了他,他下定决心要为村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当地政府很快将张志远的住处安排好了,张志远在屋里收拾行李时,听到院子里有人在笑着说话,他很好奇,就出来看了看。

出了屋门,他看到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在院子里和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说话。

工作人员见张志远出来了,就向他介绍:“这位是你隔壁的邻居,叫佘林海,以后你在这里插队,有什么不会的不懂的事儿问他就可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还得多向这位老大哥学习啊。”

佘林海不好意思地摸摸头:“互相学习,互相学习。”

张志远被眼前的这个憨厚的庄稼汉逗乐了,于是便将他让进了屋子攀谈起来。

在交谈中,张志远了解到这位佘大哥大自己12岁,家里老人早没了,还有三个不满十岁的儿子和一个怀孕的妻子胡庭秀。

在那之后,佘林海有什么好吃的都会亲自来给张志远拿来一份,张志远也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给佘大哥的孩子看,教孩子识字。

张志远从小就没用过农具,是佘林海手把手教给张志远怎么用锄头铁锨等农具,并且向张志远分享了一些自己总结的种地技巧。

张志远很有悟性,脑子够快,很快便掌握了种地的基础。

茶余饭后,张志远还会将城里有趣的故事给佘林海和他的孩子们讲,孩子们亲切地喊他“张叔叔”。

张志远虽在异乡,但是有佘林海一家照顾,他并没有感到孤单。

02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张志远也逐渐开始对耕耘有了经验。

一天早晨,他照常去找佘林海下地,但是却看到佘林海家大门紧闭。

后来村口的几个晒太阳的老人告诉他:“佘林海一家早晨就去县医院了,好像佘林海是咳血了。”

听人这么说,张志远就去医院看望佘林海,并且在胡庭秀口中得知:佘林海得了病,是肺癌晚期。

佘林海家中并不富裕,根本买不起药,而且在那个医疗并不发达的年代里,肺癌几乎就是致死的病症。

那时候,佘林海最大的孩子才8岁,最小的还没断奶。

张志远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先放下地里的活,陪在佘林海身边端汤喂药,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佘林海治疗。

尽管如此,佘林海已经病入膏肓,弥留之日不多了。

他临终前找到了张志远,表达了自己对妻子和孩子的不放心,泪流满面的张志远当即表示:自己一定好好照顾佘林海的妻儿,有他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她们母子五口。

佘林海笑着点点头,这才闭上了双眼。

03

在佘林海离世后,张志远开始主动帮助胡庭秀挑水砍柴,照顾孩子。

尽管当地民风淳朴,但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整天频繁地进出寡妇门,传出去也十分不好听。

作为进步青年,张志远没想那么多,他对村中的流言蜚语并不在意,再者说自己答应了佘大哥照顾妻小的,也没有做错什么事。

但是胡庭秀是很传统的农村妇女,她将自己的名誉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对那些流言蜚语,她受不了。

一天,张志远照常将一桶水挑进了胡庭秀家的厨房,胡庭秀对张志远说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自己并不想毁了二人的清白,希望张志远不要再来她家了。

张志远很理解胡庭秀,但是他也明白,胡庭秀家目前的情况已经是揭不开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晚,张志远辗转反侧,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与胡庭秀结婚。

第二天,张志远便把他的想法给胡庭秀说了,但是换来的却是胡庭秀连连摇头——自己是个大他11岁的寡妇,又带着4个孩子,怎么能在一起呢?

但是张志远却很坚定,他表示这是唯一可以帮助胡庭秀的办法了。

帮助胡庭秀一家,也就是帮助了自己,要不然他对不起那死去的佘林海大哥。

看着眼前的张志远,胡庭秀思索再三,点了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20岁的张志远和31岁的胡庭秀带着4个孩子组成了新的家庭。

张志远和胡庭秀二人结婚后,村里果真没有人再议论这件事,也没有人对胡庭秀冷嘲热讽了。

既然已经是一家人了,张志远便将两个房子中间的一堵墙砸了,这样院子就大了,人口住宿问题也解决了。

孩子们管张志远叫爸爸,但是张志远却一脸严肃:“不许喊我爸爸,记住,你们姓佘,你们的爸爸只有一个,那就是佘林海。”

为了养活一家人,张志远开始加大工作量:耕田犁地,抬石头运竹子,并且拉的货物是别人拉货重量的一倍。

看着张志远脚上磨得泡,胡庭秀心疼得不行,二人也渐渐从“名义夫妻”发展成了真正的夫妻。

后来,胡庭秀为张志远生了一儿一女,一家六口升级成了一家八口。

04

时间来到了1978年,全国爆发了知青返乡的热潮,张志远的父母也给张志远寄信来,让他回重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中,张志远父母表示他们已经帮张志远找到了一家不错的厂子,并且已经托好了关系,等张志远一回来即可直接去厂子里上班。

对此,张志远犯了难:一边是六年未见面的父母,一边是妻子和6个未成年的孩子,自己该怎么办?

张志远的愁容引起了胡庭秀的注意,她知道张志远的父母寄信来了,也知道全国正在爆发知青返乡热,见张志远这个样子,八成是父母叫他回重庆了。

吃晚饭时,胡庭秀对张志远说:“你还是回去吧,在这小山村里没吃没喝还得受苦,出去之后生活条件会好很多。”

张志远说:“我已经想好了,这个家是我们的,我不能离开你们,我走了,你一个人带不了这么多孩子。”

第二天,张志远写了封信,找到了知青办的同志,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并让他们帮忙将这封信交给在重庆的父母。

知青办的同志非常感动,他们给张志远留下了1200元钱作为安置费。

张志远的这一做法传到了村民的耳朵里,村民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也正是从那会起,张志远才被他们看成是村中的一员。

05

46年过去了,现如今,张志远已经是70岁的老人,但是自从和胡庭秀结婚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南江的家。

为了让佘林海的4个孩子成家,张志远还在村中给他们盖了新房子,4个孩子也深深记着张志远的恩情,他们把张志远当成是亲生父亲孝敬。

张志远的两个孩子是非农业户口,他们既分不到土地,政府也无法给他们安排工作,张志远四处奔波,才为他们解决了工作问题。

现在很难将脸上布满皱纹的他,同那时初来生产小组的知青联系起来。

但是村里人对他的评价都很好,说他热情大方还仗义,是生产小组里最讲礼貌的人。

张志远也已经没有什么烦恼了,他说:“现在娃娃们也都结婚生娃娃了,过上了自己的日子,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舒服。”

“这个就是书里写的苦尽甘来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张志远傻,为了报恩付出了太多,但张志远却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承诺,一直陪在胡庭秀身边,他也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对于爱和责任的诠释。

人的一生都要经历风雨,只要我们保留对生活的热情,平凡的人生也能活出不平凡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