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奋斗“萤”未来 不负好“石”光

——记江西省地质局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生态大队崇义县金竹矿业有限公司

胸怀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纵使遭遇重重困难也从不退缩,积极投身于项目建设中,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让青春在火热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他们就是江西省地质局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生态大队崇义县金竹矿业有限公司管理团队。

一个项目团队,10余名青年,甘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赣湘边界罗霄山脉,只为勘查、开采、加工富饶的萤石矿藏。

深谋细作,方能行稳致远

2022年初,崇义县金竹矿业有限公司迎来了枫树下萤石矿开发项目开工任务。32岁的公司总经理熊立深知项目建设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建设项目,还是赣州市‘百日攻坚’重点项目。”为了寻找矿部、选厂、炸药库的理想位置,这支青年团队开启了选址之路。

“承浪,你觉得这里怎么样?”熊立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山谷,那里有一个被标注为“A”的小红点。

“这里地势较为平坦,离水源也不远,应该适合建设选厂。”选矿工程师袁承浪仔细端详着那片区域,点了点头,“确实,从地形和交通来看,这里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就在大家准备将“A”点作为矿部的首选位置时,团队里的总工程师张也提出了异议:“等等,我们还需要考虑林业类型、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的问题。这片区域看似理想,但它是生态敏感区,不能在这里建设。”

张也的话让大家都愣住了。之前,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地形、交通和水源等方面,对于用地性质的了解并不深入。现在回想起来,确实疏忽了这一点。

“那该怎么办?”团队成员曹赫有些沮丧。

“只能重新找位置了。”张也坚定地说,“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便利而忽略了环保等法规的要求。”

于是,团队再一次踏上了上山的路。巨大的地图上,那些标注着潜在建设位置的小红点,是他们数月以来辛勤工作的成果。频繁而严谨的开会讨论,不同角度的思量考度,每一个小红点都是他们深入山林、无畏严寒,完成自我挑战时一步步走出来的青春印记。

历经半年的艰苦探索,最终找到了一片既满足建设需要又符合政策要求的选址区域。

倾尽全力,方能水到渠成

自项目开工以来,地质情况复杂、成本控制管理、恶劣天气频繁、外部道路冲毁种种困难,给项目能否如期建成平添了诸多变数。

当年,崇义县丰州乡受持续3个多月降雨影响,外部公路先后发生30余处山体滑坡、塌方。团队成员徒步10小时进山查看险情,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沟通抢修损毁道路,做好工地安全保障……努力将灾情影响降至最低。

项目建设地地质结构复杂、硐口开口难度大、回风平硐支护工作量大是影响整体工期的关键环节。刚开挖硐口就遇到了地质结构极不稳定的情况,不得不牺牲进度保安全;由于回风平硐离地表近,连续的钢拱架支护及锚网支护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采矿工程师廖鹏带领采掘施工队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奋战,仅一年时间完成了4300米的掘进工作量。

“投资控制关”是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项目论证阶段,估计除去矿权费、流动资金等费用,投资总额为1.1亿元。团队通过认真做好投资估算及资金计划、招标要求合理分析、招标文件规范编制、岗位设置动态调整、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措施,建设投资花费最终低于预算总额。

在无数个漫长的夜晚里,团队成员们互相鼓励,一起克服着困倦和疲劳,把团结一心、上下同欲作为动力源泉,不分昼夜地完成项目任务,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最高标准。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了采矿工业场地、井下一期工程及选厂的原矿堆场、破碎筛分、磨浮、精矿、尾矿、机修、仓库、化验室等车间的建设,实现了“一年筹建、一年建成投产”的矿山建设加速度。

开拓创新,方能绿水青山

萤石矿开采生产线要环保,废水、粉尘、噪声三大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首当其冲。如何平衡环保与生产呢?项目通过安装污水处理系统、设置隔音屏障、边坡生态修复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全面完成绿色矿山建设设制长期和短期目标,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置身矿区,沟壑纵横间,不见尘土飞扬,反而绿意盎然。张也解惑道:“我们根据施工情况,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土壤的扰动和破坏,加大矿仓、排土场、炸药库、道路等部位的重点保护和管理,在未堆置废石土的裸露场地、岩质边坡进行绿化和护坡,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我们还设置除尘系统和隔音屏障,防止灰尘和颗粒物扩散,有效地阻挡噪声传播,既保证操作人员正常作业,同时降低对自然环境及工人、周边居民的影响。”熊立介绍说。

梦想源于热爱行于创新。建设初期,在经验、技术、人才等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团队不仅大胆变革经营机制,更在转换管理体制、降低能耗排放、环保技术研发上大刀阔斧,取得拥有11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选厂探索采用EPC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使整个团队迸发出精干高效的生机和活力。

为顺应新时代地质工作发展需求,如何推动矿地融合发展,达到合作共赢的“双向奔赴”,为矿山建设“硬装备”注入人地相宜“软实力”,一直是这个年轻团队核心关注点。公司积极组织党员与行业主管部门、辖区派出所、村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通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捐赠帮扶等方式支持乡村公益事业,优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探索形成“党建+帮扶车间”模式,为企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顺利建成了全局第一个自主勘查、办证(探转采)、论证、设计、布局、建设、运营的勘查开发一体化矿山,标志着企业高质量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张晨)